APP下载

《雨巷》教学设计

2017-06-30夏葵花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雨巷丁香姑娘

夏葵花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分析语言文字,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2.了解自由诗的特点并加以学习;

3.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分析文中名词代表的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文章中“我、雨巷、像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手法。

【课时】1课时。

【课型及方法】

1.课型:诗歌讲读鉴赏课。

2.方法:反复诵读、教师讲解。

【作品介绍】(略)

【教学思路】

这首诗是一首抒情诗。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绪变化,感受到作者对光明的渴望及对黑暗社会的无奈。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先自由想象,在下雨天,一个单薄的姑娘撑着一把雨伞走在寂寞无人的街上。然后自由讨论自己的感受,随后进入今天的课堂《雨巷》。

二、整体感知

首先讲解文中的文字。(1)听读,标注字音。(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喜欢的句子。(3)分段落小组配合朗读,找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情感。明确感情基调:孤独、哀怨、忧伤、惆怅、失落,由此让学生联想到学过的诗词有哪些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相同。(4)了解情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三、整体朗读并講解

(一)朗读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再次充分地感受文章,了解文章。

(二)讲解

1.诗歌中运用的几个意象

6个背景道具——雨巷、油纸伞、篱笆墙、丁香。人物形象——我、姑娘。

2.对意象进行讲解

雨巷、油纸伞、篱笆墙和丁香是比较忧伤的事物,幽深寂静的小巷、颓圮的篱笆、复古怀旧的油纸伞,作者将他们放到一起,使这种孤独惆怅感更加扩大化,朦胧凄美之感也更加升华。而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面对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文中加入丁香使得文章不仅忧伤、朦胧,而且显得更加凄美。

【写作背景】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诗人时年22岁。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诗人,面对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隐居在江苏松江朋友家,孤独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夜坐听风,昼眠听雨”,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可生活贫乏,整天“窗头明月枕边书”,诗人只能在“旧时的脚印”“青春的彩衣”和“星光下的盘桓”中寻求慰藉。个性的轻柔、忧郁和时代的重压,使《雨巷》成为现实黑暗和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艺术手法鉴赏】

一、艺术手法

(一)象征手法

本诗巧用象征手法,营造了一种既实又虚,朦胧恍惚的氛围。

如: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

(二)抒情意境

作者自己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有实现的那一天。而在作者笔下描绘的那个姑娘就是自己美好的理想,加入丁香又带入了作者对这种理想实现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又引到丁香一样的姑娘飘然离去,来揭露黑暗而沉闷的社会。自己就如这个姑娘一样是行走在雨巷中彷徨的孤独者。

(三)优美音节

《雨巷》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起结复见,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而“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等的重复出现就一次次地加强了读者内心的共鸣。文中有复沓句式的妙用,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词的重叠运用,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运用这种连贯的上下句和词汇的重叠性,不仅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还可以形成舒缓悠长的节奏,诗歌节奏也显得整齐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中我们主要讲解了诗的意象和含义,还有对文中内容的鉴赏,这里我们主要学习作者的一些生动形象的写作方法,思考如何运用到自己文章中。还有在面对抒情性文章时一定要反复朗读,每次都要用比上次更深入的情感,领悟文中的中心思想。也可以做到与作者心情的共鸣。这样不仅可以让我们熟悉文章,也可以拓宽思路。

【作业设计】

让学生在课下用一种事物代替自己当时的心情来写一首诗。另外要将本文学到的手法予以适当运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师附中江宁分校(210000)

猜你喜欢

雨巷丁香姑娘
永远的丁香
丁香
秋姑娘的信
戴望舒《雨巷》(节选)
丁香本马
泥姑娘
胖姑娘看过来
雨巷,你可曾记得我
初恋是条幽深的雨巷
梦中的雨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