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观念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
2017-06-30李晓琦
李晓琦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新的认识和发展需要,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在职业教育都面临着改革,为更好地指导改革出现许多指导理念,但在具体落实中,总是困难重重。分析阻碍改革进展的观念层面上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对于将教育改革举措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观念论 基础教育 教育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出现了诸多新的问题,在这一情形下我国也相应的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尤其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展的“素质教育”改革,至今也已有十几年的历程,但为什么改革的前景依然迷茫?
究其问题源头,原因之一就是教育改革中的“观念论”影响比较严重,人们往往夸大教育观念所能发挥的作用,夸大理念、精神和意志等因素对促进教育改革的意义,认为只要革新教育理念,树立起新的教育旗帜,那么教育實践就会进步,因而改革实践难以与理念追求挂钩。
现实中,基础教育问题诸多,例如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教学内容与学生难以发生共鸣,背离真正的教育,难以使学生获得所教知识的“原初意义”。实际上,教学和学习之间有着确切的等同关系,就如同买与卖的等同关系一样。只有当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教师教的知识与学生产生了联系,才能代表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关系。像是现在的小学教育中,语文老师上课先是让孩子起来朗诵几遍文章,然后将文章划分出几个自然段,让学生割裂的来了解全文原意,最后把新课文中的生字圈出来,熟读、默写,让孩子掌握住,然后这一节课就结束了。或许在教师自己的评判标准中,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实际上学生并未接受到他们所传递的“商品”。
在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中,我们很难看到学习语文的真正意义何在,是教孩子们学习会如何运用好中国汉语吗?当然不是,是为了让孩子应对各种考试。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缺乏实质性的反思,如考虑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或许可以让孩子认识更多的字,为孩子打下基础,但是作为重要目标之一的语言运用又如何培养呢?孩子不会好好说话,无法表达心意,学再多又有何用呢?
于是,在教育领域中开始提倡用素质教育来改变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但我国在提出教育改革的措施时,往往过于笼统,无法涉及将改革措施从教育观念中转变为现实。往往是在教育理论者和决策者都没有完全掌握教育理念,而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更是无所适从。就从教师授课方式来说,素质教育让我们转变传统的教师占主导的教育模式,更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同时又不影响教学的正常进度,同时使学生掌握好所学的知识内容,成为困扰教师的难题,但往往很少能有教师协调好教学效果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协调,更多可能是教师又“从操旧业”,顺从死板的教学大纲规定,对学生进行满堂灌。
我们还要明确,教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教育在于实现了教育目的,教会学生拥有世界和生活的文化基础。诸如,为了提高学校升学率,为了教师自己评职称等都是外在与教育目的的,并不是教育改革的实质追求目标。就此而言,许多正确的教育观念难以推行下去,其中未将各个相关利益者的合理利益考虑进去是重要的一项原因,如教师利益、家长利益等,同时,教育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工程,它必须依附于社会体制之下,现在社会对于“高学历”追求也使得育人目标难以脱离应试化,人才选拔机制固守传统等,所以“教育理念”也难以被人们所接受,改革也难以推进下去。
借用马克思的一句话,以往的哲学都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说”属于形而上学范畴,而做属于实践哲学,教育就是属于“做”科学,它不能通过研究逻辑规律就能解决实际问题,而是要从逻辑走向实践,同时脱离实践的纯逻辑又是不严谨的。“观念论”的教育改革实际是对应然教育的过度宣扬,忽视教育中的实然现象,脱离现实,致使新的教育观念难以落实到教育一线,也使得改革举措一无所用。
因此,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改变人们教育观念的最终力量,不是教育观念本身,而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实践活动,教育本身是培养人、发展人的科学,在改革的进程中不能把人孤立于实践之中,不能在生物学的意义上去研究人的发展,教育改革要尊重人作为现实中的人,教育改革的最终追求是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理念的执行要摆脱成绩考核等硬性指标的束缚,而要以满足受教育者成长和发展为追求目标。
要发挥教育观念在教育改革中的积极作用,必须把人们观念变革与人们对利益的合理追求结合起来,对于改革来说尝试新的事物,必需先让涉及的主体尤其是执行者和参与者,能够接受改革的理念和措施,最重要的是改革要以不伤害并能满足其利益为主。关于教育改革推进的执行主体就是教师,因此教育改革必须能够满足其合理的利益寻求,对于能够很好的执行教育改革的教师给予必要的利益回报,包括晋升职称、增加薪酬、获取荣誉和奖金等。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一个关系复杂的社会结构中,诸多外部因素也都会涉足教育领域,如家长群体、教育机构、社会团体等相关利益者,因此其利益也应为我们考虑在内。
改革的开展过程离不开社会因素的参与和配合,教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行教育改革也必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过程,只有在正确教育观念的引导下,全部的社会因素积极地配合到教育改革实践中,教育改革的美好前景才能呈现。以往我国的教育改革过于依赖政府力量,在推进过程中往往也是政府“旗帜”引导下推进,而实际执行者却是敷衍或应付,除去缺乏利益因素的吸引外,也因为政府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因此,政府要改革好教育所依附的社会体制,如考试制度和人才选拨机制,等等。另外,能够合理的放权给社会力量,积极调动社会因素参与教育改革的队伍,因为政府所提倡的观念和措施并不能完全适应每种情形,政府也难以掌控好方方面面,更多的是依靠社会力量,依据实际情况能够自主、灵活地开展。
综上所述,作为忽视人与实际生活联系的“观念论”不能构成教育化的逻辑起点,教育改革要立足于现实,不能做空洞的“号召”,否则改革只是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改革成功的基础[J].教育研究,2012,(01).
[2]李长伟.是教育理论脱离了教育实践吗——对教育实践优先性的批判[J].当代教育科学,2004,(21).
[3]袁国.教育改革中的“观念论”倾向评析[J].学术交流,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