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经济学探索
2017-06-30伍茜溪
伍茜溪
摘要: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对刺激内需、促进就业具有重要作用。从本质上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就是保证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基本前提,经济活动利益主体的平衡是使基本公共服务得到均等化布局。现从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近况出发,以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对保障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意义,并针对现阶段我国公共产品缺失问题提出保障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经济学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在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从农村向城镇集中,城镇数目不断增多,城镇人口规模日渐扩大。新型城镇化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城镇化模式,其特征是立足于促进人的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土地、空间、人口、产业等有广泛的协调性,在社会、生态环境和经济等方面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新型的城镇化与旧型城镇化有着显著差异,旧型城镇化在发展过程中过于追求速度,以致于牺牲了农业和生态环境来发展城镇,且农民被排除在社会体系外,因而限制了社会消费,也造成了发达城市与落后农村并存的局面。
新型城镇化的“新”体现在比旧型城镇化着力于发展质量、更加关注民生。新型城镇化着力于完善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城乡与提供公共服务等来推进城乡发展,均衡且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新型城镇化道路着眼于转变城镇发展方式,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此外,目前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刺激内需,而城镇化就蕴含着扩大国民内需的极大潜力。
十六大提出了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又补充了城镇化应“按统筹城乡、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指出,城镇化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新型城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力,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经济学中公共产品的涵义
公共产品,也称作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不同。“公共产品”一词早在1919年就被经济学家林达尔提出,“公共产品”现已发展为公共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现在被普遍接受的的定义是由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发展而来的,他认为从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出发可以将其定义为“在消费上具有排他性与非竞争I生的物品”。也即是说,在增加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分享时,成本不会有所上升,但是在排除任何人对其分享时成本却会增加。
不同种类的公共产品是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划分的。以公共产品的外延作为标准的话,公共产品可以划分为广义公共产品与狭义公共产品。广义的公共产品指的是有形物品、服务与无形物品、服务。其中,有形的物品和服务指国防、交通等,而无形的物品和服务指的是制定和实施法律、调节收入等。能给公民提供安全保障和社会福利的产品是狭义上的公共产品。
依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水平,公共产品又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有两类,一是于制度意义而言的,比如国民收入分配和经济干预等。二是具有实物形态的产品,此类公共产品指国防、基础设施等。准公共产品也包括两种,一种是自然垄断型的公共产品,此类公共产品包括供水系统、供电系统等。另一种是优值产品,也就是不论人们的收入水平高低都应该享受到的的公共产品,比如社会福利保障、医疗保障等。现从广义角度的“公共产品”来进行探讨和研究。
三、公共产品的投入影响城镇化发展
公共设施合理布局是城市相关管理部门作为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举措,也是保证社会公平的根本。蒂伯特曾表明,人们在社区间充分地流动,选择公共产品与税收的最佳组合来获得效益最大化的社区政府。蒂伯特这一理论说明,要推动城镇化发展,城镇管理者要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公共产品是人人都能享有的产品,并且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产品,比如水电、交通和教育等。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制度、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的支撑,而这些原动力大多是由公共产品组成。如果公共产品不能被很好地供给,城镇化的发展会缺乏动力的支撑,城镇化本质的实现也是以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为前提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创造更好的人本环境,让公民都享受到舒适和优越的生活,而这一切都需要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我国居民会根据当地公共产品对其自身需求的滿足程度来选择居住房,比如我国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社区会更为居民所青睐。但是会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因为地区优质的公共产品而迁移到该地,但因想逃避支付财产税而另建或买面积较小的住房,这会影响到地区发展质量,造成假城镇化的现象。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提高城镇化的门槛,完善与公共性服务相关的税收制度。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也是城市吸引力的关键之一,政府利用良好的公共服务为企业建立软硬件设施,利用良好的人文环境作为吸引高素质人才,从而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政府因此获得更多的税收可以投入对公共产品的扩大和再生产,实现城市经济与公共财产进行良性循环。
四、城镇化公共产品缺失的原因
我国城镇化发展至今日,公共产品缺失仍是一个面临严峻考验的问题。公共产品缺失表现为制度缺失、基础设施缺失与文化等公共性服务缺失。制度缺失是城乡二元制的局面使得农民利益遭到损失。基础设施缺失是城市人口的增加给原来城市基础设施带来巨大压力,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严重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文化等公共性服务缺失是人口大量涌人城市使得人们对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需求激增,政府对这些公共性服务的投入不足,从另一角角度而言,城镇人口与在城镇的农村人口没有享受到公平公正的同等公共服务和待遇。
城镇化的发展过程自身导致了公共产品缺失。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公共产品缺失与城市功能的提升使对更高层次公共产品的需求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公共产品缺失主要体现为人口增加与城市规模的扩张,城镇公共产品消费的拥挤成本激增。城市功能的提升使对更高层次公共产品的需求增加体现为中国已从从私人消费品短缺向公共产品短缺转变,人们已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要而是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这也会引起公共产品短缺的问题。
城镇化中不完善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导致了公共产品的缺失。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也会出现失灵的情况,政策供给的无效率导致政府干预失去效力,公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
政府转变职能观念与薄弱的服务意识导致了公共产品的缺失。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是政府要面临的重要战略任务,但是在这过程中地方政府的错位越位等情况的存在、公共服务意识的薄弱导致忽视了提供给公民所需要的公共产品。
五、新型城镇化背景中实现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对策
针对以上城镇化发展中公共产品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对策。
(一)有序推进城镇化的发展,使公共产品供需关系保持平衡
注重追求速度和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和内涵的旧型城镇化是不可行的,新型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不仅是人口的城镇化,而是人口、社会、土地、产业和农村的五个方面一体化,应重视城镇化的质量而不是速度。城镇化发展带来的人口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张必然引起公共产品和公共性服务不足的问题,应通过相应制度与措施来改善公共产品供需之间的不平衡,使公民对公共消费品的需求量不过度膨胀。
(二)政府明确自身职能,加大对公共产品的投入,关注民生
政府的义务是为人民服务,政府要通过自身的力量进行经济调节、社会管理与提供公共性服务,政府要明确自身在城镇化建设中的角色,明确自己该做与不该做的事情,摆脱过去把城镇化单纯理解為城镇建设,重视经济而忽视了人民的错误观念。
(三)创新城镇化发展中的制度,完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公共产品是人人都享有的产品,推动城镇化的目标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保障所有公民的利益。因而对过去不完善不公正的制度进行变革成为必要,比如户籍制度要打破城乡隔离,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满足城镇化发展需求的制度,使城镇化发展成果为所有公民享有,建立多元化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满足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六、结论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正朝着注重质量和健康有序方向转变,在这过程中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起着保障发展质量的作用。由于公共产品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需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会影响城乡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因此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极其重要。从经济学角度而言,社会利益的平衡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实现供给均衡是实现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现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共产品供给情况结合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及时分析并解决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保障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使得新型城镇化朝着重质重内涵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