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中间业务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2017-06-30殷敖杨胜刚
殷敖 杨胜刚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5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设定中间业务为门限变量、利率市场化为关键变量的面板门限模型。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非线性效应。结果发现,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存在闽值转换效应,中间业务这一门限变量存在双重门限值。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处在低水平时。利率市场化显著引致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商业银行通过业务创新和改革将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较高水平阈值时,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效应转换为促进作用。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但中间业务自身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面板门限模型
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重大举措,其对中国金融市场的主体——中国商业银行及其盈利能力必然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开启了中国金融机构基于金融市场变化对贷款利率进行自主决策的时代。2015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又宣布放开存款利率上限,表明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而利率市场化必然导致中国商业银行的利差收窄,打破其对利差盈利的过度依赖,倒逼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调整利润结构。由此产生的利差效应(利差收窄)和利好效应(银行改革转型)能否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另外,银行拓展中间业务是否能缓解利差收窄引致的盈利缩小?因此,厘清利率市场化、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机制并进行实证检验。对于商业银行实现转型,提升盈利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关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探讨较为丰富,学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研究结论。李媛以中国10家金融机构2005-2012年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经济形势低迷时的利率市场化不利于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吴琼采用中国9家重组的和38家未重组的城市商业银行2006-2014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相关关系。发现存贷利差的收窄和价格竞争会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盈利能力。还有学者认为利率市场化会促进银行在管理、经营业务和经营模式等方面进行转型,来提升其盈利能力。Dabo以尼日利亚的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金融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效应。认为监管松弛条件下适度的利率市场化可以有效提升银行盈利能力和营运效率。陈巧利认为放开管制的贷款利率可以促进银行实行多元化、差异化经营。提升其在借贷过程中的议价能力。在可控范围内实现自主的差别定价,优化银行资本要素的配置,提升盈利水平。
关于中间业务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相关性的探讨也比较充分。Young和Rice认为中间业务属于一种非利息收入,其获取渠道相对稳定,有利于优化银行盈利结构。Chiorazzo等采用意大利商业银行1993-2003年的面板数据,探究了中间业务与盈利能力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中间业务推进的多元化经营有利于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且提升幅度最大的是中小型商业银行。陈一洪基于2009-2013年24家中国大型城市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城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与经营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他学者从风险的角度进行探讨分析,Mercieca等采用755家欧洲成员国的银行数据,探究银行总资产收益率与中间业务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二者呈现负相关关系。多元化经营并未提升银行经营效率。郑荣年和牛慕鸿利用14家中国商业银行1996-2005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中间业务会直接推高银行的风险水平.却不利于银行盈利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既有研究对利率市场化、中间业务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相关性进行了有力探讨,但仍有改进的空间。其一,未能将利率市场化、中间业务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纳入同一研究框架。其二,既有研究多以线性关系进行探讨,忽略了利率市场化与中间业务间接影响盈利能力的非线性机制。其三,盈利能力的测度无法综合体现银行的固有属性且缺乏银行间的对比。本文基于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07-2015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综合指标评价体系测度银行的盈利能力,通过设定面板门限模型实证分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中间业务的门限效应,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以期为商业银行提升盈利能力提供可靠的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1.利率市场化的正向促进效应
第一,银行自主定价权利的扩大。利率市场化主要是金融监管当局逐步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将货币资本的定价权利转交给金融市场,相比改革之前金融机构具有更大的自主定价权利。如此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资产规模、财务情况、客户群体、客户偏好、同业比较和市场预期适度调整本行的存贷款利率水平。对于资金需求规模较大、刚性较强且信用水平较好的个人和企业提升其借贷利率;对于闲散资金持有量大、资金流动性低的个人和企业适度降低其存款利率,但需要通过向其销售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进行揽储。
第二,提升银行创新转型的意识。中国商业银行盈利多以利差为主,而利率市场化水平的提升,必然导致银行间竞争的加劇,促使金融市场上存贷利差的收窄。如果此时商业银行仍然过度依赖利差盈利模式进行揽储,必然失去市场竞争力,唯有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在保持既有客户资源对本行粘性的同时,拓展非利息业务,提升银行利润结构的稳定性。
2.利率市场化的负向抑制效应
第一,利差盈利模式难以为继,提升银行盈利成本。利差收窄后,银行需要增加对中间业务研发、人才引进的投入,同时需要调整柜台人员和理财人员的人数比例。短期来看,中间业务的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主要是因为专业化的中间业务研发人才的培养、金融衍生品的销售、理财产品需求的提升都有较大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
第二,加大银行风险及其管理难度。银行风险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中国经济发展以投资拉动为主,一旦推行利率市场化,银行的借贷规模便在短期内急剧膨胀,但由于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不完善。间接导致银行肆意提升借贷利率,诱发流动性风险。另外,商业银行低水平的信息甄别诱发资金需求者的道德风险,一旦出现资金断裂或信用水平被评级机构过度调低,银行便会冻结企业资金以保证其自身资产的安全,如此便会诱发借贷者的道德风险,出现逆向选择。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具有双刃性。
假设2: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效应存在中间业务的阈值转换特征。
(二)中间业务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1.中间业务的利好效应
第一.单一的利差盈利模式在受到政策冲击或者金融危机时是极其不稳定的,脆弱性较强。根据Haken的协同效应发展理论。只有当银行的既有资源被充分分配在利差业务和非利息业务上,才能增强银行的抗压力,且如果资源配置达到一定的水平时,便会产生协同效应,实现“1+1>2”效益模式。另外,根据多元化理论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可以实现风险细化,降低单一盈利模式下的风险收益。
第二,弱化金融脱媒的负向效应,有助于银行金融地位的界定。信息技术的提升和交通道路的疏通有利于降低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性,一些银行具备的信息渠道被投资者捕获,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便可以通过非银行的第三方平台直接实现资金融通,相对银行而言,产生了金融脱媒。而中间业务不依赖于资金的供求信息,属于单方交易需求,因而丰富了银行代理咨询金融功能,而非简单的金融媒介职能。
2.中间业务的利差效应
中间业务的利差效应表现在银行风险水平的增大,具体主要有中间业务风险和监管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实现.银行金融理财产品的种类呈现“指数式”的增长态势,存在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的产品,且比例不一,银行间的差异也同样显著,由此引致的产品风险是存在的。与利差业务相比,以金融理财为代表的中间业务缺乏严格的分类。相应的监管条例的适用范围则变小。且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和金融监管效率的低下,较易诱发监管风险。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同样具有双刃性。
三、研究设计
(一)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测度
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银行的盈利能力绝非采用单一盈利财务指标可以进行测度的,需要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盈利能力(PRO)。从银行资本的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资金管理能力四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体系,之后利用客观赋权的熵值法对其进行测度。
利率市场化(IRL)。左峥等研究表明银行净利息差是反映利率市场化的有效指标,部分净利差数据可以直接通过银行年报获取。对于缺失的数据采用商业银行实际的贷存款利率之差表示。实际贷款利率=利息收入/总生息资产。实际存款利率=利息支出/(短期借款+存款)。
中间业务(INB)。本文选择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商业银行营业净收人的比重。测度中间业务发展状况。
控制变量。银行规模(SOB)直接取自商业银行年度报告中的总资产数额,为减少数据波动性,取自然对数。资本充足率(CAR)同样可从商业银行年度报告中直接获取。
本文选取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5年面板数据,数据来自Bankscope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和各银行年报,部分缺失数据采用差值法估算。样本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
四、实证分析
本文在实证分析时,将样本区分为国有银行和中小型银行,分别进行回归解释说明。
(一)国有银行回归结果分析
对于门限个数与门限值的计算采用格栅搜索的方法,其原则是残差平方和最小,之后采用自抽样的方法对似然比检验进行模拟,与统计分布表中的临界值进行比较计算出P值。采用Statal2.0统计软件进行门限检验,按照门限值为单一门限、双重门限、三重门限的顺序进行检验,其对应的原假设为不存在门限值、存在一个门限值、存在两个门限值,而相应的备择假设为存在一个门限值、存在两个门限值、存在三个门限值。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发现,国有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间业务变化存在双重门限,门限值分别为0.141和0.388,即其手续费与佣金净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4.1%和38.8%,同时发现F统计量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5%的假设检验。
表3给出了国有银行的面板门限参数估计的具体结果。
从表3可以发现,利率市场化对国有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效应随着中间业务的发展而逐步改变,呈现非线性变化的关系。当国有银行手续费与佣金净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重(INB)小于门限值0.141时,利率市场化水平的加强不利于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而当INB介于两个门限值0.141和0.388之间时,利率市场化仍然不利于国有银行的发展,但影响程度明显降低,不过当INB达到0.388时。推进利率市场化显著有利于银行竞争,提升其盈利能力。利率市场化与国有银行盈利能力的非线性效应的变化,可以从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银行中间业务三个不同的状态过程进行说明。其一,国有银行对利差收入主导的盈利模式具有非常强的依赖性,也即中间业务利润占比非常低,一旦利率市场化得到实施,单笔业务利差盈利收窄,银行利润下滑,盈利能力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强逐步减弱。其二,商业银行发现利差主导的盈利模式难以持续,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主要包括中间业务的拓展、银行管理方式和银行运营体制等方面。短期内银行的革新需要引进人才、重新进行空间布局、培训新老员工、制定发展规划、改革企业体制、完善人事管理与财务管理制度。最终提升中间业务的利润占比,但同时上述策略的实现导致银行短期运营成本的显著上升,因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仍然不利于盈利能力的提升,但影响程度明显小于第一阶段。其三,中间业务的利润占比达到38.8%甚至更高时,其获取的利润额可以弥补利差收窄引致减少的利润额。同时由于中间业务的非利息效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且增加了投资收益率,顯著提升了银行的盈利能力。示性函数的回归系数为0.161,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假设检验,表明当商业银行净利差减少1%时.其盈利能力将增加0.161%。非线性效应验证并诠释了假设1和假设2,在前两个阶段中,利率市场化引致的促进效应小于抑制效应,而在第三阶段中商业银行改革创新大大提升了促进效应使其大于同期的抑制效应,而在整个过程中导致促进效应提升的主要原因是中间业务的大力发展。另外,INB的回归系数为0.067,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假设检验,进一步从侧面对假设2进行了验证。中间业务变化引致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不同的盈利能力属于一种间接效应,这里面包含了利差效应(负值系数)和利好效应(正值系数),而INB自身系数属于一种直接效应,说明INB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具有双刃效应,由此假设3得到验证。
就控制变量而言,银行规模(SOB)的回归系数为0.228,但并未通过一定显著性水平的假设检验,可能是因为中国国有银行本身的体制属性,依靠政府的支持,银行规模较大,短期内会产生一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以“滚雪球”的方式拓展国有银行的经营区域和影响范围。而过度的市场垄断和不完善的委托代理激励。造成了国有银行资源配置的劣化。但由于其承担着国家金融体系改革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重任,针对国有银行的体制改革相对比较困难。上述正负效应的对冲,加上国有银行之间发展的差异性导致回归系数的不显著。资本充足率(CAR)的回归系数为0.347,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假设检验。表明资本充足率有利于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与商业银行规模相比,其资本充足率从经营效率的角度来保证银行产品创新、员工培训和财务管理完善等方面的实现。切实提升了盈利能力。
(二)中小型银行回归结果分析
对于中小型银行而言。根据门槛设定的不同原假设。按照单一、双重、三重的门槛个数先后进行检验,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发现,与国有银行的门限个数一样,中间业务存在两个门限值,分别是0.227和0.464。进一步发现中小型银行的门限值均大于国有银行的门限值,可能是因为中小型银行对利差主导盈利模式的依赖性弱于国有银行。相比而言更傾向于发展中间业务。
表5给出了中小型银行的面板门限模型的估计结果。
从表5可以发现。利率市场化对中小型银行的影响同样存在显著的非线性效应,这种非线性效应与国有银行一样可以从中间业务的三种不同状态过程进行说明。当INB小于0.227时,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收窄。中小型银行的利差盈利占比下降,企业利润快速下滑。相应的示性函数的回归系数为-0.210。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假设检验。之后,银行开始着手发展中间业务,由于中小型银行规模较小,区域范围远不及国有银行。使其在进行革新的时候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无论是营运体制革新。还是中间产品研发人才的引进和市场份额的拓展,均可以在短期内实现盈利,总体利润水平实现逆转,转向盈利,此时达到第二种状态过程,INB的占比超过0.227,但小于0.464。在中小型银行改革创新的同时,金融宏观管理环境和投资者的理财意识也在逐步发生变化,金融市场对资产的配置更具有话语权,个人的理财概念和需求出现骤增。因此,中小型银行进一步开发中间业务。当INB超过0.464时,利率市场化引致的中间业务拓展的回归次数显著提升。达到0.243,大于国有银行第三种状态过程的影响程度。就控制变量而言,其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与国有银行的回归系数保持高度一致。但是SOB的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假设检验.可能是因为中小型银行规模尚小,对利差收入的需求加大,造成了盈利能力对银行规模扩张的需求具有较大的弹性。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受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影响,且其对中小型银行产生的影响明显大于国有银行。当中间业务收入与总营业收入之比处在较低水平时,金融市场实行利率市场化则会导致盈利能力显著下降;随着银行改革创新的逐步进行,中间业务脱离利差收入与金融媒介作用的影响,提升了银行盈利结构的稳定性,直接和间接地提升了银行的盈利水平。当市场改革达到绩优水平,投资者的理财意识上升到新的高度,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可显著提升银行盈利能力。
(二)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相关政策建议:
第一,国有银行根据国企改革大政方针,加大金融创新,降低银行运行成本。中间业务发展是国有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和实现企业转型的必经之路。但受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管理、营运模式存在固有“顽疾”,因此,推进中间业务拓展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国企改革。根据国有银行具体情况,改革需在银行管理、运营体制完善和银行社会责任三个层面进行。国有银行具有稳定金融市场、调控资本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但实现上述目标的前提是具有稳定的盈利能力。国有银行的属性是企业、是跨国公司,需要根据现代和当代企业及管理理论。引进职业经理人,采用先进的财务管理方式,根据银行实际发展情况适度推动事业部改革.最大限度地优化县城或大型乡镇国有银行营业点的资源配置,降低运行成本。国有银行承担的社会责任对于社会稳定、经济环境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加强银行内部腐败监督,提升银行信用水平。
第二,中小型银行应基于自身的灵活性。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发展中间业务主要从研发金融业务种类、增加业务销售渠道、开创属于自身特色的中间业务三个方面着手。传统的中间业务主要包括手续费及代理佣金,其获取的收入稳定性高,但波动性较低,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而金融衍生品具有种类齐全、收益率高的特点,具体分为多个层次,再加上投资者风险偏好的波动.其比较符合当前金融市场投资者偏好。受区域限制,中小型银行的物理网点覆盖面较低,它的客户规模和质量远不及国有银行,因此,增加客户数量以拓展销售渠道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小型银行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社交媒体、搜索引擎、论坛社区等平台宣传其金融衍生品。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在中小城市、县城或者发达乡镇的高档小区设定社区经营网点,锁定高质量客户,提升客户数量及质量。
(责任编辑:巴红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