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提取策略在关键词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2017-06-30施明艳
施明艳
一、 关键词如何提取
所谓关键词,就是能够涵盖全文意思的词语,一般来说不过一两个。但事实并非如此,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其实文章中的“文眼”,无处不在。只要你有独特感受,并能够帮助你理解文本,体会文本内涵的词语,都可以成为关键词,即“文眼”。如以五下《水》一文为例,我们不难发现,通篇都是围绕水的“珍贵”来写的,那么“珍贵”这个词,就是这篇文章的关键词,是这篇文章最大的“文眼”,也很容易找到。但除了“珍贵”之外,文章中还存在着许多小“文眼”,是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的。比如说,文章第1自然段中“十公里之外”“一个小时”“一担”等词语,都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水的珍贵,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关键词。
通篇文章中的关键词还有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时更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自主的感悟,让他们从文章中自行提取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找出他们认为关键的词语。于是,信息提取策略,在寻找关键词的环节中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
二、 信息提取策略让关键词在文中开花
信息提取策略,就是让学生在自学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阐述自己提取的信息,并在倾听中完善所提取信息的一种学习策略。首先,通过默读与思考的方式,从句段中提取自己认为有效的信息;然后,在小组中按照顺序进行交流,在表达与倾听中进一步提取信息,丰富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最后,以小组派一名代表的形式来进行组间的交流。组内、组间的交流使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完善学习本身,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以《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为例:课堂上,老师先让学生自行默读课文,寻找能够体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的关键词句,然后小组讨论,再在班级大组中进行讨论。
师:彭德怀虽然要杀大黑骡子,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是非常爱大黑骡子的,你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得到?
生1:我从第2自然段中“抚摸”一词,能够感受到彭德怀对待大黑骡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生2:“念叨”这个词语,让我感觉到彭德怀把大黑骡子当作亲人一样。
生3:我从“悄悄塞进“这个词,能够感觉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从文本中捕捉的信息是不同的,彼此之间的交流,有助于他们相互之间进行信息补充,从而丰富并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他们有的抓住“抚摸”,有的抓住“念叨”,还有的抓住“悄悄塞进”,这一个个关键词的呈现,让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那种疼爱之情,溢满课堂。再如:《水》一课中,小组交流之后,选择一个小组上台展示,其他小组成员根据他们的阐述进行补充。
生1:我从“十公里之外”感觉村民们喝水很不容易,因为上次我们行军走了5公里,就累得不行了,而他们挑一担水要往返20公里呢!
生2:我也从“十公里之外”感受到他们吃水很不容易,因为我想天气那么炎热,又要走那么长的路,在路上,人一定很辛苦,而且一担水挑到家可能都泼洒蒸发不少了。
生3:“十公里之外”,村民们走的都是山路,可能还不平整,不小心摔倒了就白挑了,再折回去重挑,也可能就挑不到水了,可以看出他们取水艰难,水很珍贵。
……
由此可见,同一个关键词,不同的学生,理解也有所不同。這些不同的理解,丰富了同学们对当时村民们缺水苦涩的感性认识,也正是这种不同,让同学们在课堂上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从而对文本内涵的把握才能更加深入充分,思想才能更加丰富。对于关键词的提取,同学们的发现往往是老师所想不到的,而这反而是文本学习的生长点。如以《枫桥夜泊》一诗为例:
生1:老师,为什么是“月落”乌啼霜满天?到了晚上,月亮不是应该升起来的吗?”
师:是啊,老师还没有注意到这个词呢!同学们仔细想一想,再讨论讨论是否用错字了?
生2:老师,我曾经观察过,月亮在上半夜的时候是往天上升的,到了下半夜,大概十二点之后,月亮就会从天空的最高位置往下落了,这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原理。诗人写“月落”没有错,诗人因为思乡而睡不着,一直熬到了下半夜,由此,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作者非常浓的思乡之情,还有他郁闷悲苦的心情。
一个“落”字,又让我们读到了诗人更多的思乡与悲苦。有的时候,关键词也在和我们藏猫猫,但却躲不过同学们的慧眼。在信息提取策略背景下,关键词的抓取,让学生们的思维走向深邃。所以课堂上,应充分信任学生,给予他们充分交流的空间和时间,相信这样的课堂一定能够开出灿烂的思想之花。
三、 于关键词处设问,将思路引向纵深
关键词本身的含义是需要学生透彻理解的,若对关键词本身意义的理解模糊不清,将直接影响到对整篇文章的解读。反之,如果对关键词语有着透彻且丰富的认识,将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透彻理解和内涵的丰富。如果教师能够在关键词处设下疑问,就会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如以《灰椋鸟》一课为例:
(出示)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师:“盛装”是什么意思?
生1:盛装就是华丽、隆重的装束,一般在参加宴会时穿。
师:文章的一开始说灰椋鸟“黑乎乎”的,怎么这里又写它们穿着“盛装”呢?不是很矛盾吗?请同学们先思考,再讨论一下。
生2:之所以说灰椋鸟穿上盛装,是因为晚霞映照在它们身上,所以羽毛就有了光彩。
生3:我觉得,作者看到灰椋鸟归林的场景后,对灰椋鸟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一开始,作者是不太喜欢灰椋鸟的,但这个时候,作者已经喜欢上它们了。
师:说得好。作者的感情变化,便在这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学生有时候没有关注到某个词语,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个词语本身的理解不够,此案例是引导学生理解“盛装”一词的含义,后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对词语产生新的认识,进而领悟作者情感上的变化。有的时候,如果学生不能完全领会“关键词”的含义,就会严重影响到对文本的解读,教师则要采用策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思考。
(作者单位:南京市逸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