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中课堂教学中合作探究的问题与策略
2017-06-29李鹏鸽
李鹏鸽
(陕西省榆林市榆林高新完全中学)
摘 要: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已经广泛地运用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中,其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创新性等方面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应引起重视。以探究高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问题及策略为主题,展开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合作探究;现状;对策
一、研究现状分析
1.学生
(1)惰性
有些学生(尤其个别学困生)受惰性意识的支配,在合作探究中“懒”于去想、去做或逃避、不自我探究,也不参与讨论。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基础差,短时间内无法形成自己的见解,自然插不上话,看见别人你一言我一语,产生自卑烦躁的心理,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反正探究完后有小组代表展示,老师还会精讲点拨,坐享其成,不劳而获。长期下去,被动接受不一定能消化,而且印象也不深刻,学习效果自然差,更不愿意参与小组讨论。
(2)闭门造车
不讨论,自己一个人琢磨。这些学生往往性格稍偏内向,故表现欲不强,也就从不发表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个性独立、不合群、无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逐渐被边缘化。
(3)盲从
听课中发现,教师落实探究内容后,很多学生没有独立思索,就转过身来直接和组员展开讨论,由于每个人的基础与反应能力不同,优等生往往最先发言,其他组员因为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时候就成为听众。导致这些学生在课堂中的回答往往是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剖析,就盲从于小组中其他成员,尤其是优等生的观点。由于对问题的解答不是来自自己的思索,在展示环节上出现表达不清楚、声音压得很低,存在没底气的心虚心理。这些都将挫伤学生在小组探究中的积极性。小组合作讨论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讨论就没有意义。而且盲从容易抑制正确思想的形成,合作讨论有弱化独立思考的趋势,个体在群体中容易丧失自我独到的见解,“人云亦云”,进而限制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4)无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即使教师提问,学生总是顺藤摸瓜地回答,久而久之,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下降,懒得动脑筋,对老师依赖性强。主要表现为:做题时,打眼一看眼生或没思路,就翻阅参考书或问老师,难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即使依靠参考书和老师展示成功,也无法从中获得那种发自内心的成功喜悦,从而有碍学习积极性的
提升。
2.小组
(1)小組人数不合理
有些班仅是同桌、前后桌4人临时性合作,缺少实质意义上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交流合作。有些组6~8人,过于庞大,不利于组员间的讨论。
(2)小组成员间的互助意识不强
当组员不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时,无人提醒;小组长的模范带头意识不强;组内优等生带动学困生的现象较少。
(3)小组成员不能合理分工
未有任务组讨论相对松懈,出现事不关己、无所事事的现象。有任务组的有些过于关注给自己组分配的问题(因为要加分),忽略了对其他问题的深入思考,甚至没时间思考。
(4)小组合作形式单一
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忽略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学生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浮于表面。
3.教师
(1)意识淡薄
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缺乏理性认识、认同感不同,故而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实施的力度差异较大,使得学生难以对合作探究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进而班级内的小组建设无法步入“正轨”。
(2)准备粗糙
无论怎样改革,老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改变,不能片面地理解“自主探究就是学生完全做主”,这样将会造成耗时低效的结果。所以探究前,老师要把解决的问题具体化、条目化,让学生有的
放矢。
(3)指导不当
有些教师告知学生展示内容和要求后,便置身事外,认为等着学生出结果就行。这样的话恰好错过了发现学生存在问题的时机。有的教师巡视中,看见学生“不动”,急不可待的“指导”,甚至告知结果。
二、对策
1.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合理细致,不局限于展示环节,预习、课堂讨论态度、展示交流、当堂检测等均纳入评价体系中,且小组积分和个人积分同时进行。这样既能防止挫伤优等生的积极性,又能防止个别学困生在组内浑水摸鱼。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对小组长、优等生定期进行思想意识和技能培训,利用班会使学生树立乐于助人的意识,互相合作、互相帮助,防止个别学生边缘化。激发学生个人间的公平竞争,调控和矫正学生的不良合作行为。
3.平等激励
课堂是学生的,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品质中,十分难能可贵的也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平等地爱每一个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从教师的行为中看到希望,受到鼓舞。故而在合作探究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组织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参与交流展示的机会。如:一题多问,问题接力棒等游戏。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别人欣赏。”适时激励学生,多关注学困生。比如可在课前、课中将较为简单的问题适当点名抛给学困生和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逐步提高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动机,逐渐消除惰性和依赖心理。
4.提供足够的探究时间
教师可组织学生先自我独立思考几分钟,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探究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自我感悟、思考探究。学生在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判断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疑惑,对其他成员看法的好奇心,进而才能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这个时候再讨论,就不会盲从于他人,也会有话可说,而不是变成听众或被动接受他人观点。在这种激烈讨论中极有可能摩擦出思维的火花,并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5.勿轻讨论重展示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有了自己的想法、观点,是经历自我探究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价值,不管下面的讨论结果是对是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最终是受益者。
6.主导与指导并行
首先,根据探究内容的难易程度,灵活调整小组人数。比如同桌、2~4人(较简单)或4~6人一组(较难)。探究形式多样化:讨论、板书、模型、辩论等,使课堂教学丰富有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其次,教师自身在合作探究中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同时变为合作探究的管理者、促进者、顾问,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如:担心学生的非典型问题占用课堂时、或者错误硬性矫正),也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教师可以在小组间巡视,及时了解小组合作的情况,督促不积极参与的学生,必要时适时引导和帮助,而且也能发现学生有哪些疑惑、思维的障碍在哪里,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等,以便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点拨精讲的针对性也就更强。最后,教师在对小组合作讨论结果的评价时,把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体现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创新见解也应考虑在内,进行综合评价,从多方面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启迪、分享交流、共同提高。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最佳时机,组织引导学生独立探究、自主合作,这样才能真正让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参考文献:
任环,王杰.浅谈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教育,2013,5(5).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