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问题引领启发教学
2017-06-29王健
王健
【摘 要】 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问题的数量与质量关乎启发式教学的有效落实,基于对近500节课的现场观察,对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问题个数过多,思维联系不密切,不具有启发性等作出较为理性的反思。对核心问题的概念与特征、功能与价值、具体实施策略等研究,以期对同行有所借鉴,对启发式教学微观解读。
【关键词】 核心问题;教学模式;建构;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3-0-02
一、核心问题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1.核心问题的基本概念
运用问题组织课堂教学是教师常规使用的教学方式。教师都擅长运用提问引领学生聚焦课堂的重心并推动课堂发展,但是这样的问题往往很少出现。
那么核心问题究竟是什么?核心问题顾名思义是一个中心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是最有教学意义以及能够快速聚焦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它是经过教师的仔细推敲或者学生深思熟虑亦或者思维的碰撞得来,并非是随意出现,一节课也不可能出现若干个。从问题的解决看,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学生调集已有的经验,或需要同伴之间的写作或需要自己深入的思索,才能解决,属于“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构建具有情境性,而教师在课堂提出的问题恰巧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意欲探索的氛围,学生的好奇心在共同探究中得到满足。教师的教学围绕学生为中心,以核心问题为桥梁,共同构筑学习共同体。
2.核心问题的基本特征
根据核心问题的基本概念,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设计立意、情景、结构三要素,这是审视核心问题本身的一重要角度。
(1)立意的建构性
这是选择与设计核心问题的维度,符合建构主义的主动性原则。建构往往是发生在某种环境中,强调相互之间的影响;事物处在不停地运动之中,因此,也只有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才能有较强的建构性,那么核心问题的存在便是推动的催化剂。因为是与身边的环境互动,核心问题必定是某个客观问题,而不是凭空想象或者是思维的具体逻辑过程,简言之,重点在认知过程而不是元认知。因此核心问题在设计的时候也应该保持一致,刻意的“别出心裁”可能是事倍功半。
(2)情境的真实性
此处所说的情境有两层意思。从客观而言,情境指的是问题发生的具体场合、境地,是问题的物理背景及社会文化背景,称为外部问题情境。从主观而言,是一种心理状态。这是人的一种悬而未决、又力图解决的认知冲突状态,称为内部问题情境。实际上它属于最近发展区内,维果茨基提出只有当问题处于这个区间内,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且它的活动也是最高效的。外部问题情境是为内部问题情境提供服务的,内部问题情境才是学生个人问题解决活动的开始。
(3)结构的开放性
在高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条件的重组往往有多种,得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主动而积极的参与表现,核心问题应该是具有一定开放性的架构,但是应做到张弛有度。一般研究认为,根据问题的组成部分的特点,可将问题分为结构良好和结构不良的问题。与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相对。我们在设计核心问题的实践中体会到,核心问题具有开放性并不难,难在控制核心问题开放程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边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心理分析。
二、核心问题的功能与价值
核心问题教学在操作过程中收益的不仅是广大学生,对于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和技巧的提升也是大有裨益的。
1.教师层面
(1)从关注教学内容向教学方式转变
在教师和学生的心中,大多数人只把科学知识当做是知识,并不在意经验知识;我们都以为说得清道的明的才是知识,并不知道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诀窍、习惯也是运用中不可缺少的知识,这些知识如同“第六感”。在核心问题的引导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是关注了教材本身与学生的衔接和学生自己能够吸收的知识量,而是将某一具体内容抽象化提炼出针对具体的认知网的教学方式。
(2)从关注学生成绩向自身发展转变
因为学生吸引教师的注意主要来自成绩,教师在课堂会不自主地倾向于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提问机会或者是充分的思考,但是后进生往往处于课堂的“弱势”,他们只能更多地做一名听众,听优秀学生和教师的讲解,自己的想法和思考一次又一次地欲言又止,进而养成了他们对于一个问题无动于衷甚至是机械的麻木心态。
2.学生层面
(1)有利于学生把握教学的要点
大多数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预习仅仅停留在知道,并不能清晰地明了它是什么以及和其他内容的联系,因此,通过对核心问题的研究,学生能够非常明确地感受到这节课老师一直带领我们研究某一个问题,同学们一直都在围绕某个问题讨论。这样课堂上不用教师过多地引入,学生自己也能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
(2)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核心问题往往具有启发性和较强的思维价值,这利于学生组织自己的思维,可以刺激学生思考。在解决核心问题时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辨析、总结、概括、对比等思维能力,而这些正是在解决一个个核心问题中培养出来。教师的核心问题形成了问题串具有某一稳定特征,学生处理相关的问题手到擒来。思维活动强度在不断提升而变得灵敏且周全。
三、核心问题的设计方法
1.核心问题具有情境性
核心问题不是教师凭空猜测或者捏造的,是实实在在出现在课本、生活情境中的。罗素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现美的眼睛。”同样在教学活动中也是,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没有对问题的敏感性。一个充满好奇的教师自己本身也会对课本产生许多疑问,如果自己的疑问与教材中呈现的问题相似,这极有可能就是核心问题或者是教学重难点。核心问题本身应该是具有逻辑性的,而不是前言不搭后语,它在本质上和所学内容相联系。
2.核心问题是可操作的
如描述圆,使用圆规画一画(定性研究),用规范的语言说出圆的特征(定量研究)。如果提出“你认识的圆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学生可能无从下手,但是“描述圆”,就在某种程度提高了思维的严谨性。核心问题对学生而言,他的认知是可以分解并重组的,他的心理是认可的,这不荒唐,同时也具有挑战。也就是具有执行力。无论是从动手还是动脑的角度,如几何题,通过图形的旋转、平移、添加辅助线等等,这些都适合学生操作。
因此核心问题的设计应该经历如下的过程:
总体把握教材——突出教学重难点——逆向推理重难点的问题——归纳核心问题。但通过课堂观摩发现,有的课堂即便是提出了核心问题,但是课堂效果并不理想,这就是要将核心问题融入教学中,故此,核心问题教学便应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四、核心问题的实施策略
核心问题一般过程包括如下几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核心问题——解决核心问题——反思问题解决过程——实际应用。
1.创设问题情境。即给学生设置一种以特定问题为中心的情境,激发学生面临一种“亟需解决却又有过不去的坎”的心理状态。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心理是充满期待与探索的欲望,教师通过演示、举例自然与社会中一系列的现象、事例经验、事物矛盾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如,低年级学生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一些实物更有好奇心,教师可以带教具或者以故事、疑问情境引入。问题情境的设置更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
2.提出核心问题。使得学生明确核心问题和目标与条件。核心问题不仅可以是教师教学设计的结果,也可以由学生的质疑或需要生成。实际操作中应该考虑具体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使问题处在“最近发展区”内。研究表明,当问题的难度在0.5时,区分度最好,因此难易适中的认知冲突是最佳效果。为了实现核心问题教学的有效性,提出核心问题教学的结构应具有开放性特征,不仅是提问环节开放,在解决过程中也是开放的,获得充分的发散思维。
3.解决核心问题。以核心问题为纽带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解决客观实际问题的认知活动,通过問题解决过程的研究、讨论,产生显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放手学生,要给予方向性的提示和指引,核心问题的研究探索在合作中显得更为合理化。
4.反思问题解决过程。反思即是第三环节,教师提出与核心问题相关的反思性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发丝核心问题解决过程的活动,也培养学生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将整个解决核心问题所产生的缄默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逻辑化,重构认知,并进一步归纳应该学习的新知识和新方法。
5.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学生将获取的新知识、新方法运用与新的问题情境,产生知识的正迁移。
通过实践证明,核心问题教学的确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每一个核心问题的提出,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次充满机遇的挑战,每一个核心问题的提出,也必将启发学生更为真实的思考,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叶立军.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161:3.
[2]陈美春.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J].上海教育科研,2011,10:69-70.
[3]余文森,等.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17.
[4]宋广文,胡凡刚.课堂提问的心理学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0,1:52-54.
[5]陈琼瑶.有效理答,让数学课堂更精彩[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