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语文课堂“读”“品”“悟”的教学框架

2017-06-29许刁

南北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学习成果教学理念语文课堂

许刁

【摘 要】当前教育正处于一个变革的转型时期,新旧教学理念、新旧教学方式的碰撞,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冲击。充分展现语文学科的语言魅力和人文魅力。读书犹如品茗,只读不“品”无法进入境界,多读也无益;只“读”不“悟”难于提升觉悟,于事亦无补。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理念 阅读实践 学习成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61

一切教学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更新,因为理念是行动的向导,语文课程的改革首先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开始,只有深刻领会和把握当今语文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内涵,并运用这些现代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使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更新理念,角色定位

(一)教师不仅是课程的传播者,更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要立足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新的课程理念变教师是课程的传播者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不仅要活用教材,还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本班学生丰富的课程资源,要充分挖掘并利用语文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

(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代替学生分析课文,而是设置一些开放情境的问题,提供一些线索,及时对阅读活动进行点拨,重点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把握文本,使阅读成为个性化的行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绝对权威。

(三)尊重个体体验,鼓励个性化阅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新课程阅读教学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阅读活动是以对话为基础的。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在交流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体验,展开关于阅读体验的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体验和见解,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究性与创造性阅读。

二、转变方式,激活资源

(一)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学习提供交流平台

要在语文教学观上实现根本的改变,只要把过去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变为学生自主活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把教师的绝对权威角色变为合作伙伴角色,学生才能与教师进行平等交流,才敢于表现自我,张扬个性。

(二)激活阅读主体的情感体验,积极开发利用动态生成的课堂资源

课堂阅读环境较为特殊。它既能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又会受到群体的阅读制约。个性化阅读教学,师生都是探究者,都面对着新问题,对文本都能在已有的知识积淀之上,建构自己的新视点,赋予自我的新理解,这也就决定了要相互探讨,相互启迪,而最终达成相互提高。

三、品读感悟,高效阅读

新的课堂,教师不是告诉而是启发、激趣、组织,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灵活运用,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一)导入

恰当而精彩的导入是教学顺利进行的第一步。导入方法有复习导入、背景导入、创设情境导入等,可根据文章特点和学生情况而选择,以求激发学习兴趣。

(二)交流预习情况

有条件的可利用展台,无条件的可分组交流,或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全班交流。对于预习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可用讨论的形式给予指导,对于一时难于解决的问题就留在学习过程中解决。

(三)品读感悟

品读感悟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品读感悟”由三个环节组成。一读。“读”是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是贯穿教学始终的学习手段,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依据对文本的理解层次分为初读、精读和提高性阅读。初读就是走近文本,倾听文本,领会意思,整体感知。二“品”。“品”是在对文章的精细阅读中进行局部揣摩,与文本对话,去经历文本情感历程与自己生活体验的碰撞。三“悟”。“悟”发生在提高性阅读时,使学生站在一定高度审视文本的美点与亮点,积累写作技巧,提高思想觉悟。纵观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读书犹如品茗,只读不“品”无法进入境界,多读也无益;只“讀”不“悟”难以提升觉悟。

(四)拓展延伸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课本走向生活。一潭水只有不断引入活水才拥有生机,教育教学也需要活水不断注入才生机无限。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和课程资源意识,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地多翻阅一些资料,及时补充新信息,从一个大的视野来把握课文,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课堂内外的延伸。

对于教材和读本,一定要让学生综合运用大声朗读、小声朗读和默读。在早读、晚读和课堂上,都可以让学生这样做。但不能诸如这样安排:“今天早读读某某文章。”我想可以这样安排:“第一遍,齐声大声朗读,整体感知;第二遍,个人大声朗读,深入感知;第三遍,个人小声朗读,可间断,理解文章;第四遍,默看,充分利用眼睛、手、资料、工具书,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和其中的重要句子,并做好勾画、批注和简要笔记,对于疑点作好记号,或当堂咨询老师或待上课时全面把握文章。我在辅导学生早读时,就曾发现了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整个早读时间一直在朗读文章,形式、表面做得很好,但我问其中一个学生,今天早晨你的是什么内容,他一点也回答不上来。

当然,学生阅读范围还包括其他方面,教师完全可以参考教师自己在高中语文学习时的方法和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它有助于我们在教学的准备阶段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从繁琐的教案书写中解放出来,更多的时间开发利用生活资源,实现从课上到课下的高效突出。实际教学中,我们一方面依据模式,一方面还要依据实情,根据文章特点,发挥个人长处有创意地设计教学流程,在课上善于抓住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个性发挥,让语文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

猜你喜欢

学习成果教学理念语文课堂
关于高中英语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的关系探索
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的关系的微探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