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的说服技巧研究

2017-06-29周文韬

采写编 2017年2期
关键词:叙事视角叙事结构

周文韬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叙事结构与功能、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者等方面的分析,认为专题片采用预叙的方式,以增强叙事的逻辑性;采用概述和场景结合的叙事时距,以增强叙事的层次感;专题片中全知视角与第三人称证人的叙事视角交替使用,则巧妙地隐藏了叙事者的身份,对政论类专题片拍摄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者

《永远在路上》是一部现象级的电视专题片,改变了以往央视专题片说教式的叙事方式,通过精心构建的叙事结构、张弛有度的叙事时距、巧妙的叙事视角完成了叙事者的叙事目的,传达出叙事者的情感倾向,体现出较高的叙事技巧。

一、相对统一的叙事结构与功能

《永远在路上》对关键情节的反复验证、重复,形成说服力。“结构主义学家认为,可以通过一个基本的叙事结构来观察世界上所有的故事。他们的设想是,从每一个故事中提取出它的基本模式,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叙事结构,这就是隐藏在一切故事下面那个最基本的故事。”[1]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讲述了45名贪腐官员的故事,从中可以提取较为一致的故事内核。

二、全知与限知结合的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是作者和读者心灵的结合点,是作者把他体验到的世界转化为语言叙事世界的基本角度,同时,它又是读者进入这个语言叙事世界,打开作者心灵窗扉的钥匙。换言之,叙事视角不但为我们提供了观察问题的角度,而且这种角度本身就包含着叙事判断、明显或隐蔽的情感倾向。[2]《永远在路上》在进行叙事时使用由“解说词”加“人物独白”构成叙事中的一个基本的叙事单元,每个叙事单元为一组互文。解说词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而人物的独白又是对解说词真实性的确认。在叙事单元内即完成一次简单的视角切换,使得每一句立论都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三、把握叙事时间,张弛有度

(一)预叙的结构给人以事件必然发生的逻辑。《永远在路上》采用预叙的方式,将贪官落马受审的场面置于开头,而贪官回忆自己为官历程的背景置于结尾,提前将贪官落马的结果叙述出来。一方面对贪官的落马起到“强调”作用,另一方面,整个故事都围绕贪官落马展开,是对贪官落马这一结果的解释。

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主要采用了预叙的叙事技巧,将人物命运、事件结果置于每一小节起始位置,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高度错位。一方面,预叙避免了线性的平铺直叙,使得专题片的层次感与逻辑性大为增强。另一方面,将事件结果置于起始位置,事件的起因、经过、发展、变化都围绕结果展开,形成“贪腐必然受到严惩”的内在逻辑,受众在观看事件过程时已经知道了事件结果,因此,一切过程的叙述都转换成为对事件结果的解释,围绕结果展开,具备强大且隐蔽的逻辑性,具备较高的说服力。

(二)把握时距,节奏错落有致。叙事时距也称为叙事速度,指故事时长与文本时长相互对比所形成的关系。在《永远在路上》中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概叙和场景。概叙是指故事的时距长于叙事的长度,是叙事者对故事的压缩,对事件进行简要的概括和叙述。《永远在路上》以极简略的篇幅交代事件的背景或贪官履历,便于受众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事件的脉络,如专题片用37秒左右的篇幅即简明交代李春城的职务、罪行、犯罪经过,同时为李春城的犯罪行为定性。

场景是指故事的时距接近等于叙述话语的长度。在叙事文本中,越是叙事者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场景或事件环节,时间跨度越小,叙事文本密度越大,叙述速度相应被降慢。场景人为地细化了某个重要瞬间,给受众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细节信息。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具有错落有致的叙事节奏,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专题片叙事者对叙事时距的把握上,概叙与场景的交替使用,使专题片呈现出“主次分明”的特点。叙事者使用极短的篇幅简明扼要地概述贪官的违纪情況,将主要篇幅放在贪官忏悔的场景,增强画面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以往新闻媒体塑造的高级官员的正面光辉形象,与他们在狱中面对镜头表现出的忏悔、怯懦等形象形成鲜明对照,突破受众长期形成的刻板印象。

四、多重叙事视角结合,隐藏叙事者身份

叙事者是叙事作品的讲述者,发出声音进行陈述,是叙事分析的中心概念之一。根据叙述声音的强弱,《永远在路上》存在三种叙事者:公开的叙事者、隐蔽的叙事者、缺席的叙事者。叙事者在进行评论的时候,观众能明显地感觉到叙述者的存在,此时叙述者的声音最强,作为公开的叙事者存在;在客观介绍故事背景时,观众如果不刻意思考,不能明显地感觉到叙述者的存在,此时是隐蔽的叙事者;在讲述故事的时候,通过第三人称证人的视角进行叙述,叙事者完全隐藏起了自己的身份,此时,叙事者是缺席的。

俄国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逊认为任何话语都同时具备六种功能,即:情感功能、指涉功能、诗意功能、社交功能、超语言功能和企图功能。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在进行叙事时,注重隐藏叙事者的身份和主观意图,营造客观、公正的叙事场景。总体上采用编辑性的全知叙事视角,将专题片的论点与论据进行安排,在讲述具体故事时,专题片采用第三人称证人的叙事视角,让当事人面对摄像机讲述自己的故事,看似公正、客观,实际上第三人称证人的叙述依然在编辑性的全知视角安排中。叙事者在立论时简明扼要地发表看法,对所叙述事件“一锤定音”,预先占据道义制高点,而在论证中又巧妙隐藏身份,借他人之口论证自己观点。作为最快捷、最敏感地反映社会变化的新闻话语,无疑也是意识形态操作的结果。但由于必须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其表达意识形态的功能就更为隐蔽、巧妙。[3]因此,《永远在路上》的叙事策略值得所有新闻工作者借鉴。

参考文献:

[1]罗刚.叙事学导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页.

[2]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127页.

[3]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249页.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猜你喜欢

叙事视角叙事结构
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中的陌生化叙事
《哈利·波特》的魔幻叙事解析
浅谈中韩电视剧、电影的叙事差异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贾樟柯电影叙事的板块结构分析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海明威《在异乡》叙事视角赏析
电影《明日边缘》叙事动力解读
影像圆融:小议多元叙事视角的选择性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