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在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2017-06-29顾晓舟
顾晓舟
【摘要】 目的:探析氯吡格雷在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1月-2016年5月收治的90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均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治疗组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术后30 d临床各指标变化情况及术后半年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TIMI3级血流91.11%、轻度出血17.7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白细胞计数(7.3±1.3)×109/L、血小板计数(142±40)×109/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功能Killip分级改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威胁生命出血情况。治疗组术后半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6.67%,与对照组的6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与对照组的22.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在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明确,安全有效,值得应用。
【关键词】 氯吡格雷;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急诊冠脉介入; 作用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5.0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5-0136-02
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也是冠心病患者较为严重的类型之一,该疾病发病急骤,病情变化快,危险性高,患者病死率比较高,临床上该疾病也往往被忽视。该疾病血栓形成特点主要是以含有丰富血小板的白血栓或者灰血栓为主,因此不宜采取溶栓进行治疗,不过因其血栓形成的机制在于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的激活,因此,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措施[1]。为进一步探析氯吡格雷在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本文将2014年11月-2016年5月收治的90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1月-2016年5月收治的90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均符合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2]。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50~75岁,平均(63.2±7.5)岁,合并高血压30例,
糖尿病13例,高血脂症18例,梗死部位:20例广泛前壁,
13例下壁,6例前壁+下壁,6例其他,心肌酶:肌红蛋白(50±10)μg/L,肌钙蛋白(9±5)μg/L,CPK-Mb(8±2)U/L;对照组:男19例,女26例,年龄51~75岁,平均(62.5±7.3)岁,合并高血压31例,糖尿病12例,高血脂症17例,梗死部位:21例广泛前壁,12例下壁,5例前壁+下壁,7例其他,心肌酶:肌红蛋白(49±12)μg/L,肌钙蛋白(8±6)μg/L,CPK-Mb(9±4)U/L;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降血脂药物,改善心肌耗氧,ACEI等药物治疗。均行急诊冠脉介入手术,操作根据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冠脉介入治疗指南进行。治疗组:术前半小时给予氯吡格雷(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阿司匹林(拜耳医药),各300 mg,进行顿服,在冠脉介入治疗中,先给予患者8000 U的普通肝素,术后根据患者TIMI记分的血流情况,给予抗凝药物,然后,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4000 U,2次/d,连用3 d,术后75 mg的氯吡格雷口服,1次/d,连用2个月,100 mg的阿司匹林,1次/d,连用9个月。对照组:术前仅给予阿斯匹林联合肝素治疗,方法同上。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30 d临床指标情况及随访半年后其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30 d临床指标比较
治疗组TIMI3级血流91.11%、轻度出血17.7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白细胞计数(7.3±1.3)×109/L、血小板计数(142±40)×109/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功能Killip分级改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威胁生命出血情况,见表1。
2.2 两组术后半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术后半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6.67%,与对照组的6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胃肠道出血1例,消化道反应1例,皮疹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6.67%,对照组胃肠道反应2例、皮肤瘀点2例,皮疹2例、中性粒细胞减少2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2.22%,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在临床上也比较常见,发病时病情进展快速,病死率比较高。采取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能够即刻使缺血心肌恢复灌注,目前,该方式是治疗该疾病的首选方案。不过,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手术器械及设备等对患者血管会造成一定的损伤,进而形成急性或者亚急性血栓[3]。此外,由于大量血管支架的使用,进而在预防术后再狭窄的同时,会导致术后血管内皮化速度变慢,进而加大了患者发生大血栓的风险,因此,对于该疾病患者,在行急性冠脉介入治疗的同時,应有效配合抗血小板药物[4]。相关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属于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显著减轻缺血性事件的发生,不过具有很多的不良反应,临床上受到一定的限制[5]。
氯吡格雷属于新一代ADP受体拮抗剂,普遍认为该药物应用前景良好[6]。本研究中,治疗组TIMI3级血流91.11%、轻度出血17.7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白细胞计数(7.3±1.3)×109/L、血小板计数(142±40)×109/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说明,氯吡格雷在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良好,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术后半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6.67%,与对照组的60.00%比较差异明显,说明氯吡格雷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之所以氯吡格雷具有这样的效果,笔者认为,该药物起效时间更快,在2 h内便可以发挥抗血小板作用,药效持续的时间长,能够达到2 d,且呈现剂量依赖性。该药物作用机制在于肝内经过细胞色素P450生物转化产生具有活性的代谢物,阻断ADP受体具有不可逆性,阻断血小板积聚。此外,该药物抗血小板积聚作用和减少血小板受体激活引起的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效果相关[7-8]。在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给予氯吡格雷,其不良反应发生率6.67%,与对照组的22.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胃肠、消化道等方面,此结果说明,氯吡格雷的安全性好,患者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在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良好,且安全性好,在冠脉介入手术前口服,可快速抑制血小板积聚,应用前景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崇韬,郑志虹.氯吡格雷在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5,24(2):185-188.
[2]薛瑞璐,石小燕,李小琴,等.国产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脉介入术的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6):565-567.
[3]朱秀龙,张灿,孙喜文,等.氯吡格雷在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31(14):1391-1393.
[4]沈英来.抗血小板联合抗凝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1):14.
[5]于佳新,刘晓坤,张琦,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非梗死相关动脉的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9):5484-5485.
[6]张建维,周玉杰.行急诊冠脉介入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无症状低血糖与围手术期室性心律失常相关性研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6,14(5):416-419.
[7]武振林,王强,上官朝晖,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后早期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11):1405-1406.
[8]杜微微.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经皮冠脈介入的治疗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8):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