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6-29王昊
王昊
(江苏省扬州市京华梅岭中学)
摘 要:在初中教育中,物理学科占据了一定的地位。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目前,我国初中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情境;问题;对策
对于初中生的学习而言,物理是很重要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情境创设已经成为目前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形式之一。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教学情境创设能够更好地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需要对初中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加以重视。
一、目前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是指,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为了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创设出的适合学生学习物理的一种环境。
1.初中物理教师缺乏创设教学情境的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模式的应用时间较
短,初中物理教师对教学情境创设并没有充分了解。一些教师对初中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停留在对教学场景的认识上,由于教学情境创设能力水平较低,因此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创设出的初中物理教学情境,进而对初中物理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2.初中物理教师创设出的教学情境缺少真实情感
教学情境对初中物理教学过程的促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建立在合理创设情境的基础上的,而目前,教师创设出的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常常缺少真实的情感,教师在这种初中物理教学情境中,很难产生情感方面的共鸣,进而导致教学情境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3.初中物理教师创设出的教学情境过于形式化
目前,初中物理教师关注的重点仍然是考试,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创设出的教学情境较为形式化,这种教学情境不仅不会提升教学质量,反而会使学生对物理课堂产生消极情绪。一些初中物理教师是出于应付学校要求才创设初中物理教学情境,这些教师通常不关注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创设出的教学情境无法产生较好的物理教学效果。
二、解决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完成对初中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
与其他学科不同,初中物理教材中的许多知识都源自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初中物理教学情境进行合理创设,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思考。例如,教师在讲解惯性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哪些与惯性有关的例子,学
生通常会说:跑步过程中突然停下来时,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向
前倾。
2.教师应该突出学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对初中物理教学情境进行合理创设时,还要注意将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这种重视,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产生,进而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初中物理教学中来。例如,教师在讲解液体压强知识时,可以将普通的塑料瓶当成教具,在塑料瓶上扎三个孔,并将瓶中注满水。准备工作结束之后,让学生注意观察塑料瓶的变化,进而总结出液体压强会随着深度的增加不断增强。教师的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突出学生在物理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通过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3.教师应该对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问题的提出加以重视
就初中生而言,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发育和发展的主要时期。因此,教师在创设初中物理教学情境时,应该充分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对情境问题提出的重视,引发学生对情境问题的积极思考,进而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置难度不同的目标,为学生的思考活动提供合理的指导。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激发出来,进而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教师在讲解摩擦力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快速摩擦双手,让学生思考手掌为什么会产生热量。
4.教师应该将学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对此,教师首先要将实验的目标确定出来,结合实验目的完成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氛围营造得更适合学生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对一些物理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让这些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例如,在电磁感应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实验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进实验教学目标的达成。
初中物理教學情境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充分激发来提升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目前我国的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运用重视情境问题的提
出、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等对策,将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得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张路.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赵东升.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