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小学本土汉语教材的演变
——基于词汇与相关词句考察
2017-06-29LindaWattanaborwornwong
Linda Wattanaborwornwong
(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广州510275)
泰国小学本土汉语教材的演变
——基于词汇与相关词句考察
Linda Wattanaborwornwong
(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广州510275)
泰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是由华文作为第一语言演变而来的。这一演变过程并非是一触而就,而是被政治大背景下完成的。本文选取不同时期的四套泰国本土汉语教材,采用内容分析和统计法对教材的词汇和相关词语进行考擦,发现本土教材不仅可以反映汉语教学的发展,也能反映泰国华文教育政策的变迁,这一演变轨迹,希望能对当今泰国汉语教材的研发与推广有所启示,同时也为研究其他国家汉语教学发展提供借鉴。
泰国;小学;本土;汉语教材;演变
一、引 言
从1918年,泰国推出《泰国民校条例(2461佛历)》以来,就开始逐渐控制华文教育如,限制华校设立的地区、规定华校设立泰语课、规定中国教师的泰文水平等。40年代后,开始控制汉语课时、只允许汉语教育在小学一至四年级。60年代末政府对教材实施控制,推出自编的汉语教材。
目前学者对泰国汉语教育史、教学、教师、政策、华校的研究已有相当的成果,但是关于泰国汉语教材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而且绝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当今的教材,尤其是20世纪本土教材的发展情况却鲜为人知。因此,泰国本土教材是如何发展,有何特点,从教材中是否可反映出泰国社会的一些变迁,这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参考《泰国华文教学研究·中小学教育》(2008)对汉语教育政策历史划分,结合现保存实体教材的特点,将泰国本土小学汉语教材分为四个历史阶段,统计与分析不同时期教材汉语教材的发展的特征,以及中泰国本土化词汇的变化。以期为为当今对泰国汉语教材的研发与推广有启示意义,也为研究其他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华文教材的研究提供借鉴。
二、控制初期(五十至六十年代期间)
(一)教材产生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前,泰国华校使用的课本都是民国政府出版的教材。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大陆对以前民国政府出版的课本停止印刷发行。此时,泰国加入“东南亚反共互护条约”国,执行防共政策,中泰关系陷于停顿阶段,彼此交往近乎隔绝,华校无法引进大陆的教材。
恰逢上海书局在新加坡重新开业,1948年组织“现代教科书编委会”出版现代中、小学教科书。“现代版”小学教科书的版权陆续转让给各地的代理,并配合各地的需要,进而修订为马华版、泰华版、菲华版、印华版等,为东南亚各地华校所采用(Luo Biming,2013)。
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些教材,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教材几乎都是从外国引进来的。20世纪50-60年代期间,华校都使用新加坡上海书局印行的《现代小学课本》这套教材(陈记运,2005)。由于政治原因,华校被严厉打击,华文教学畏缩,导致华文教材极为有限。
当时,泰国通用的《现代小学课本》系列教材含《初级国语》、《初级常识》、《初级公民》、《现代尺牍》,前三者于1949年出版,《现代尺牍》于1950年出版,由蒋仲仁等编著,经泰国泰京华校课本改编委员会修订。
《现代尺牍》(泰国版)内容的特点是以南洋生活为大背景,用书信与东南亚亲戚联络,以华校小学为场景,描述学校生活。该教材共六册,教儿童阅读、写信、写应用文。书信是五十年代的主要通讯工具,是南洋华文教育的重要学习的内容。《现代尺牍》属于专用教材,为了便于学习,因而进行本土修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泰国本土汉语教材的开山之作。
(二)词汇考察
本文在选词上依照课文背景进行提取,根据相关度对词汇进行分类。《现代尺牍》的总词种数[1]为4,257个,中国社会文化词汇只有1类,共7个,占总词种的0.16%;泰国本土词汇有5类,共29个,占总词种的0.68%,具体如下:
表1 《现代尺牍》词汇分析
从上述表1可见,教材里有关中国的介绍,只出现闽粤地名,而有关泰国的介绍倒很多,涉及五个类别。地名都是泰文谐音,如耀华力路、石龙军路、孔提路、素里翁路,其中耀华力路是泰国的唐人街,这些街道都是五十年代曼谷首都华人聚集最活跃的街道。有关泰国华人的新造词,如“本谷”是泰语Bangkok的谐音,课文如下:
例1:本谷素里翁路十号 中华学校 林学静先生收 南洋小学林 寄
目前“本谷”仍是泰国华语社会的常用词,在泰国华语报刊中使用频率较高,如:
例2:中国河南省唐河县谢氏宗亲联谊会会长谢海亭……,本谷有泰国澄海外砂乡谢氏宝树家族会理事长。(《泰华新闻》宗亲会13/3/22)
例3:在前几封信里,我已经把泰人的衣食住等情形告诉过你……。现在,让我再告诉你一个有趣的节期吧:泰人都是佛教徒,每个月有四天(汪拍)送“素斋”与和尚,叫做“添汶”。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把泰人的衣食住等情形告诉过你”,同时,把“守夏节”作为“一个有趣的节期”。从词句中可看出,作者还是以外人的眼光看待泰国,说明他们还未完全融入到泰国社会当中。此外,教材关于“泰文”这一词,有一篇课文题目是“成绩报告”,内容如下:
例4:现在寄上学校分发的通知书,及成绩报告单给您看看。我的泰文成绩不好,我觉得很惭愧,好在暑假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一定努力补习。
径启者:…兹查学生林士章泰文一科,成绩较差,应请贵家长督导该生,利用暑假,努力补习……中华小学教务处启
文中“章儿”用中文给爸爸写信,说自己泰文成绩不好,并附上通知书。从该词句中课看出,“泰文成绩”反而不好,反应当时汉语是泰国华裔家庭中的第一语言,而泰语是被当作第二语言学习。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萨丕尔,1985:196),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当时泰国华人还凝聚在一起生活,汉语是他们的母语,他们尚未完全融入到泰国社会生活当中,泰化程度较低。
三、控制后期(七十至八十年代期间)
(一)教材产生的背景
60年代以后,沙立元帅(1959-1963)和他侬元帅(1963-1973年)执政时期,政府沿袭了銮披汶政府的华教政策,强烈推出泰族主义,华校更是受到种种限制,制约发展。泰国政府公布《1960年教育课程》,规定华校的中文教育只能开办至小学四年级。这一条例延续实施到90年代,控制长达30年之久,使泰国汉语教学严重滞后,给当今的汉语教学带来严重创伤。
初期,华校仍然引进国外教材。教育部民校局中文科管辖组织不断稽查华校,发现使用中的某种国外教材带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的祖国”等句子(Pheechai Rattanaphon,1969:165),既违反民校条例规定,又与泰国政府的同化政策背道而驰。政府为了使华校教学内容与政府同化政策同步,便组织人员编写华文教材,邀请了亚洲协会(Asia Foundation)的牟复礼博士(Dr.FrederiekW.Mote)担任参编顾问。
1966年,根据《1960年教育课程》编出了《华文课本》和《华文读本》两套教材,供小学1-4年级使用。1979年根据《1978年教育课程》进行修订。这两套教材不论是第一版,还是修订版,都由学术部副部长、警察上将、警察中将、华文专家组等进行严格审核,成为70至90年代全国通用的华文教材。
(二)词汇考察
本文对《华文课本》的修订版进行统计。全套教材课文的总词种为4,082个。增加了“皇室”和“旅游”词汇2类。中国社会文化词汇有4类,增加了5个,占总词种的0.24%;泰国本土词汇有7类,增加了10个,占总词种的0.95%,具体如表2。
表2 《华文课本》词汇分析
类别 中国社会文化词汇 泰国本土词汇宗教 儒家 佛教、佛寺、法水、佛经、僧王、法师、始祖释迦摩尼、僧人、念经、行善节日 除夕 万寿节、宋干节、教师节社会 - 泰文、铢、士丁、府人物 孙文、蔡伦、孔子、孟母、岳飞 泰皇、泰皇后、第四世皇、拉玛五世皇大帝、拉玛六世皇旅游 - 皇家田、宝塔、水上市场、一世皇桥华人 - 山巴[3](乡下)、点钟[4](小时)、本京(曼谷)、华侨、华语、华文
从上述表2可知,该教材里中国本土词汇的地名只收录“中国”、“香港”、“澳门”,人物收录了“孔子”、“蔡伦”、“孙文”等五人。从中不难看出,政府组织人员编写的教材,尽量回避介绍当时的中国。与此相反,泰国本土词汇却占多数,其中谈及泰国华侨的特性与泰国人的相处,如:
例5:中国人住在泰国,都叫泰国华侨。华侨多做生意,勤俭耐劳;和泰国朋友相处得很好,真像自己的同胞!
教材还出现潮州语。在泰国华侨中潮汕人占多数,潮汕籍老师有时使用方言进行教育,许多歌谣使用潮汕方言背诵。教材中有课文带有潮汕方言词汇,如:
例6: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外婆家,在“山巴”,有山又有水,有树又有花。
本套教材的本土内容比较丰富,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是让学生全面了解泰国的国王,如:
例7:拉玛五世皇大帝是泰国第四世皇的太子,二十一岁,他取得政权,亲自处理政事,废除先王和外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和解放奴隶……,对国家的确有很大的功劳。
同时,泰国的地理、历史、节日、宗教习俗、机关等方面都有介绍,甚至还特意培养学生热爱泰国的精神,如:
例8:我生长在泰国,我要爱泰国,听到国歌,我要立正……
从“生长在泰国,要爱泰国”这个句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要“爱泰国”的原因,这也反映出政府推出泰族主义,进一步同化华人,控制汉语教材内容,灌输“我是泰国人”的思想。
关于泰文的学习,这套教材并没有体现出,汉语和泰语哪种更好,而是提出兼顾学习泰文和华文,内容如下:
例9:崔校长在开学礼训话,他说:“要做好学生,一定要身体强壮。热心做事,爱心待人;努力学习泰文和华文,天天求进步,过快乐的日子!”
从整体来看,本套教材与1950年出版的《现代尺牍》相比,有三个变化:1)泰国本土词汇的数量和类别增多;2)地名不再局限于华侨聚集的街道,而是拓展到国家标志性地方,如“湄南河”,“皇家田广场”;3)增加了“皇室”和“旅游”词汇类。从中可见,汉语仍是母语式教育,教材本土内容进步一加深,凸显泰国地理、社会、历史、皇室以及佛教文化。
四、开放初期(九十年代末)
(一)教材产生的背景
1975年,中国与泰国建立外交关系后,政府开始放宽成人汉语教育,但对待华文教育的政策并未改变。真正对汉语教学产生影响的是经济的发展。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同时香港、台湾、新加坡将制造业引入泰国,带来就业机会,使得汉语人才一时紧缺。以往长期控制华文教育使得华校数量、华校教师和学生人数直线下降,严重导致人才供需脱节。因此,政府不得不对小学汉语的教育政策进行调整。
1992年,阿南·班纳拉政府对汉语教育实行开放政策,对汉语教材不再做任何限制,许多学校开始引进大陆汉语教材,一时间造成本土汉语教材缺乏。由泰华文化教育基金、泰国华文民校协会等资助,中国大陆的金振邦编著了一套针对泰国小学生的教材,即《泰国小学华语课本》,供小学1-6年级使用,1999年由泰国华文民校协会发行。
(二)词汇考察
《华语课本》总词种为3,803个,与1979年出版的《华文课本》相比,中国社会文化词汇增加1类,词汇增加20个,占总词种的0.89%;泰国本土化词汇有7类,但数量却减少了8个,占总词种的0.81%,具体如下:
表3 《华语课本》词汇分析
1992年以后,泰国政府不再对汉语教材的内容进行干预。从上述华侨词类与“华人”、“华文”相关的内容出现了新转变,文中写道:
例10:我们都是泰国华人,爸爸是泰国华人,妈妈也是泰国华人,我们都是泰国华人,我们爱泰国,也爱中国。
例11:我们俩都是在华文学校学的汉语,想利用假期四个星期到北京提高听、说的能力。
例12:老师,今年暑假组织学习团,让我们去中国学汉语和旅游吧。
从上述三个例子可见,课文出现的“我们爱泰国,也爱中国”,“去中国学习汉语和旅游”,类似话语在六至八十年代不可能出现在教材中。可以看出,政策放宽后,教材才得以兼顾中泰内容,也体现出中泰两国恢复正常个关系。
从例11中,“到北京提高听、说的能力”,这时学习者反而需要增强汉语水平。显然,汉语已经作为他们的第二语言学习。同时证实了陈艳艺(2013)提出的观点,泰国华文教育在1992年后逐渐失去了原本母语教育和前民教育的特性,嬗变为第二语言教学。
总的来说,通过考察这套教材,我们看到一些变化:1)中国社会文化词汇大大增长,甚至略高于泰国本土词汇;2)教材里的中国社会文化词汇中的地名,收录了中国著名城市,如“北京”、“广州”、“重庆”等,可以说是政府对汉语教学政策开放后出现的“新词”;3)汉语正式专为第二语言教学。
五、全面开放时期的当代华文教材
(一)教材产生的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泰国政府全面推广汉语教育,特别是2006年政府推出《促进汉语教学,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战略规划》,将培养汉语普通话能力上升到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层面。政府鼓励并支持泰国出版社自己出版,或者中泰出版社合作出版的纸质教材,开发多媒体教学。在这一条例的推动下,汉语教材的出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景象。
2008年,泰国教育基础委员会和国家汉办,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合作推出的《体验汉语》,是第一部以中方为主编的中泰合编的汉语教材。教材在泰国基础委员会的推广之下,在短时间内成为使用最多的教材之一。2010年,在泰国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台湾教师郭少梅,大陆教师胡菡,分别编写出版了《快乐学中文》和《汉教儿童课本》,这些教材给泰国的小学汉语教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结合本文研究目的,我们选取2009年由泰国当地主编出版的《小学华语》为代表进行研究。《小学华语》是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研发出的专为泰国小学生设计的一套汉语教材。该教材编委会同时也邀请了北京大学泰语专家共同参与,成为了第一部以泰方为主编的中泰合编教材。正如《小学华语》前言所述,该教材是基于泰国各级、各种体系华语教学情况等全方位研究编写而成,是一部真正意义上泰国本土编写出版的汉语教材。
(二)词汇考察
《小学华语》总词种为3,093个,与1998年出版的《华语课本》相比,中国社会文化词汇减少了3个,占总词种的1.00%;而泰国本土词汇却增加了16个,占总词种的1.48%,具体如下:
表4 《小学华语》词汇分析
从表4可见,上述七个词汇类别当中,不难发现教材中关于两国的社会、节日、旅游词汇占多数。显然,教材把目光聚焦到了泰国社会生活,如泰国香米、BTS(天铁)、MBK商业中心等;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太极拳、针灸等;当今中国著名事件或景点,如北京奥运会、鸟巢。
另外,该教材的华侨词汇特征已经完全消失。教材的编写理念由“一语教学理念”已经转到“二语教学理念”。这套教材里有一篇课文谈及“泰国话”:
例13:从小父母就跟我们说泰国话,因为我的父母是泰国人,所以泰国话就是我们的母语。
从上述例子可看出,再次反映出这一代泰国华裔的母语已经是泰语,汉语是第二外语。教材不仅体现在语言方面,甚至连饮食习惯也已经融入到泰国社会如,泰国人吃饭时,习惯用勺子和叉子,课文如下:
例14:中国人用筷子吃东西,用筷子吃东西很方便。我看到爸爸妈妈教哥哥姐姐用筷子,我也想学。后来我学会了,一点都不难。你呢?你学会用筷子了吗?
以上例子说明,泰国华裔生活习俗已经同化。庄国土(2002)指出:泰国华人一直被认为是整个东南亚乃至全球华人中同化程度最高的,华人文化很大程度上同化于泰国文化。从汉语教材的词句中,也证实了同化政策的成功。
如今,中泰旅游发展取得卓越的成绩,教材中有一段话不仅谈到来中国旅游,同时也介绍中国的城市和景点,也体现出中泰关系正常发展现象,如下:
例15:暑假你有什么打算吗?我要到清迈的爷爷家。你呢?爸爸妈妈带我去中国旅游。去中国哪儿旅游?北京。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有故宫、天坛、颐和园、北海等名胜古迹。
六、总 结
本文通过回顾上个世纪及当今的华文教材,发现教材中的中国社会文化词汇和泰国本土词汇发展趋势如下:
表5 四套教材的中国社会文化词汇总词种表
从表5可见:随着政府对华文教学政策的开放,中国社会文化词汇也逐渐增多。1950年出版的《现代尺牍》词汇数量和类别较少,直至1998年出版的《华语课本》却骤然增加,但集中于带有传承中国文化的古代人物介绍,2009出版的《小学华语》教材着重介绍中国社会热点。
表6 四套教材的泰国本土词汇总词种表
从表6可见:从类别上看,《现代尺牍》只有5类,《华文课文》有7类,增加了“皇室”和“旅游”两类,表明忠君爱国思想渗透到本土汉语教材。从数量上看,华侨词从多至无,体现出泰国华人的生活特征日趋淡化,他们入泰籍、说泰语、信佛教,华人已充分融入到泰国社会当中。
表7 四套教材的中国社会文化词汇和泰国本土化词汇对比表
从表7和综合上述分析可见,国际经济大环境、国家政策对汉语教育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对教材的编写有重大影响。中国社会词汇和泰国土词汇类别,与本国汉语教学的发展状况呈正相关。随着泰国对汉语的开放政策,汉语教育有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中国社会词汇和泰国土词汇不仅类别和数量增加,不过度的偏倚,变得较为接近,这体现出汉语教学健康发展的趋势。正如赵金铭(1997)所说,教学中应该取双向文化的态度,介绍自己亦旁及他人。在教材中适当加入学习者所熟悉的本土文化,同时也要学习目标语文化。这一观点在当代泰国华文教材中得以体现,同时也是编写新一教材值得借鉴的地点。
注释:
[1]总词种数即总词种的数量。本文通过使用《中文助教》软件统计各套教材课文的原始词汇的总量,不计重复的词汇总量。
[2]“丹”同“士丁”源于泰语satang音译词,是泰国最少的货币。100士丁等于1泰铢。目前较少使用。
[3]“山巴”:泛指偏僻的地方;乡下。使用地区:新马泰。《全球华语词典》第717页。
[4]“点钟”:小时。使用地区:马泰印尼。《全球华语词典》第202页。
陈艳艺:《从华人认同看泰国华文教育的复苏与发展(1992-2012)》,《东南亚纵横》,2013年第3期。
冯权耀:《小学华语》,曼谷: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印行,2008年。
金振邦:《泰国小学华语课本》,曼谷:泰国华文民校协会印行,1998年。
蒋仲仁等:《现代尺牍》,曼谷:光艺印刷有限公司,1950年。
李宇明:《全球华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彭 俊:《泰国中小学华文教学和教材使用情况考察》,《国际汉语》,2014年第3期。
萨丕尔:《语言论》,北京:商务印务馆,1985年。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泰国华文教学研究·中小学教育》,曼谷: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出版社,2008年。
泰华网:《宗亲会新闻》,2013年3月22日,[EB/OL]http://www.thaicn.net/news/zqh/2013-03-22/6307.htm l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材创新略论》,《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第2期。
周小兵、陈 楠:《“一版多本”与海外教材的本土化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第2期。
庄国土:《论东南亚的华族》,《世界民族》,2002年第3期。
Mali Liangchaigun.Hua wen ke ben,Bangkok:Krurisapa Ladprao Press.1985.
Biming,Luo.Chinese Overseas web site.https://blogs.ntu.edu.sg/library-resources/chinese-overseas/feed
PheechaiRattanaphon.Development of the Controlsof the Chinese School in Thailand.Bangkok,National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 dissertation.1969.
William,Atwell.Prederick W.mote 1922-2005.Ming Studies.2004
Evolution of Thailand’s Local Chinese Teaching M aterials of Primary School——Based on vocabularies and relevant sentences of textbooks
Linda Wattanaborwornwo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un-Yat 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 China)
As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 language in Thailand,Chinese language was evolved from Chinese language as the first language.While the evolution process was never achieved success rapidly,it was accomplished under the great political background.This paper selected four native types of Chinese textbook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hailand,and then applied contentanalysis and statisticsmethods to conduct investigation on vocabularies and relevant sentences of textbooks.After this,it found thatnative textbooks could not only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aching,but also reflected the changes of Thai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ies.The study on this evolution locus hoped tomake some enlightenment on current researches and popularity of Chinese textbooks in Thailand,and then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studying the Chinese.
Thailand;primary school;local;Chinese teachingmaterials;evolution
H195.4
A
2221-9056(2017)03-0375-09
10.14095/j.cnki.oce.2017.03.011
2015-12-03
LindaWattanaborwornwong(陈琳乐),泰国人,中山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博士生,研究方向泰国汉语教学与教材研究。Email:chenlinle@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