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利时鲁汶大学汉语教学现状分析

2017-06-29

海外华文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汉学汉语大学

王 端

(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中国大连116000)

比利时鲁汶大学汉语教学现状分析

王 端

(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中国大连116000)

根据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作者在比利时鲁汶大学的任教经验,本文阐述了鲁汶大学的汉语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特点。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作者详细分析了“鲁汶模式”的可取之处,并对其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为海内外其他汉语教学机构提供思考与借鉴。

鲁汶大学;汉语教学;现状分析

一、比利时鲁汶大学汉语教学历史回顾

比利时鲁汶大学创立于1425年,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同时它也是一所现代化的国际性大学,历年来,鲁汶大学的综合排名始终处于比利时第一,欧洲前列。

鲁汶大学教授东方语言的历史可追溯到十六世纪比利时王国未独立以前[1],当时的汉语学习者和传授者主要是传教士。十七世纪,比利时的两位著名来华传教士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1623-1693)和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都毕业于鲁汶大学。鲁汶大学文哲学院汉学专业(现称汉学系)成立于1979年。东方学家李倍始(U.Libbrecht)教授为该系的创始人[2]。汉学系每年入学的新生人数从成立时的十几人,到之后的几十人,人数逐年增加,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在1987年、2005年和2006年分别出现了三次新生入学高潮,新生人数一度达到百人左右。目前,每年新生人数基本保持在40-60人。

鲁汶大学汉学系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有两位汉学教授,一位语言教授,六位汉语教师(其中包括两位国家公派汉语教师),还有六位博士生。汉学系的汉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中欧文化交流;(2)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及其现代诠释;(3)面向以荷兰语为母语者的汉语教学研究。汉学博士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教授长期致力于欧洲汉学研究,是汉学系的第二代负责人和学术领头人,2003年当选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汉学博士戴卡琳(Carine Defoort)教授是国际汉学界研究先秦诸子的著名专家,尤以研究“墨子”而享誉学界。语言学博士赵伊露教授长期专注于汉语语音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有着丰富的汉语教学和管理经验,是鲁汶大学汉学系语言教学的引领者。[3]稳定的生源和雄厚的师资使鲁汶大学汉学系逐渐成为欧洲汉学研究和汉语教学的又一重镇。

二、汉学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汉学系设四个年级,一至三年级为汉语学士学位课程(根据欧盟高等教育一体化政策,本科学制为三年),四年级为硕士学位课程。要获得学士学位需修满180个学分[4]。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1995年起新生入学后可选择“经济组”或“文化组”,除公共课程外,各组还要相应辅修经济专业或文化专业的课程。汉学系本科专业课程具体设置情况如下:

表1 汉学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146个公共学分中“语言模块”(即汉语课)占86个学分,这是汉学系的核心课程。三年时间内,学生们从零起点到汉语流利、听说读写兼能,师生都要付出极大的心血。“区域模块”全部是与中国相关的内容,包括中国政治、历史、文化,宗教、法律、社会与组织形式以及中国书法等。“学术技能”中毕业论文写作占8个学分,另外还包括信息科学、国学百科两门课。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比如“国学百科”是由汉学教授介绍如何检索和查阅中文文献(特别是古代文献),授课地点就在鲁汶大学的东亚图书馆内。“思考模块”包括哲学概论和宗教与生命的意义两门课,该模块针对所有文哲学院学生而设,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对世界和人生进行思考。[5]

公共学分外,剩余的34个学分两组课程各不相同。“经济组”选修经济系的专业课,与中国相关的有“中国经济发展概论”一门。“文化组”有24个学分与中国古代语言、文学、社会等密切相关,4个学分选修日语系的课程,6个学分自由选修其他院系的课程。学生修满学分并完成学位论文后可得到毕业证。三年级毕业后,学生有机会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到中国留学一年。留学归来,有人选择就业,有人还会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与国内不同,这里的硕士学制只有一年,培养的是普通应用型硕士,不过仍有“经济组”和“文化组”之分。

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鲁汶大学既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兼顾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和概况介绍。经济组与文化组的划分,使学生在学好语言的同时,又多学一门专业知识,从而增加了就业竞争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此外,鲁汶大学汉学系也与欧洲其他大学有着密切的交流,他们可以互换学生联合培养,并互相承认学分,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视野和更丰富的教育资源。

三、汉学系语言教学特点分析

作为比利时汉学研究和汉语教学中心,鲁汶大学汉学系培养了大批高级汉语人才。一直以来,该系的毕业生以良好的语音面貌、较强的汉语交际能力著称。汉学系在语言教学中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强调语音训练,注重应用型汉语人才的培养。汉学系将汉语课分为“语法”和“练习”两大部分,“语法”部分以精读课为主(包括写作),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练习”部分包括语音辅导、口语、听力、阅读、翻译等课程,侧重对所学汉语知识的消化和运用。一年级汉语课课时最多,其中“语法”和“练习”比重相当,随着年级升高“练习”课的比重逐渐大于“语法”课。到了硕士阶段,只设读写、翻译、口语和听力四门课程,全部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汉学系的新生从入学起就开始接受严格而密集的语音训练,一年级的口语、听力课都承担语音教学的重任,而且还专门开设了语音辅导课,便于师生一对一的纠音。为巩固一年级语音教学成果,二年级上学期的听力课中还会有一部分时间用来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因此称之为“听力语音课”。到了三、四年级,口语课教师还会不断强调发音,让学生始终不敢松懈。这种不断循环巩固的语音教学原则,使得汉学系大部分学生语音语调都比较好。鲁汶大学汉学系学生在历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总决赛中共获得一个特等奖、两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这是学生汉语水平的客观反映。

欧洲传统的汉语教学以培养研究型汉语人才为主,多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学习者能够阅读中文文献也能写出不错的文章,但是在听说方面却非常薄弱。有不少老一辈的汉学家,汉学研究成果丰硕,却只能用英语讲学或著文。鲁汶大学汉学系强调知识与技能并重,不是孤立地学习语言知识,而是利用语言知识提高交际能力,有效避免了传统教学“哑巴”汉语的弊端,更好地适应了社会发展对新型汉语人才的需求。

第二,实现各课型之间的紧密配合。汉学系除语法课和一年级语音课有参考教材外,各年级练习课中皆无固定教材。语法课教师一般以教材为依托,重点讲解词汇和语法,并根据教学需要选做相关练习题。练习课需要任课教师自行组织和选择教学材料。选材原则有三:典型、鲜活、原汁原味,也就是说选择新近的、未经过加工的、有代表性的语言材料。如听力课选用的全部是原声中文歌曲、新闻、访谈或电影电视剧的片段;阅读课直接节选网络上或报刊杂志上的新闻或文章,为贴近生活实际,阅读课还练习辨识中国人手写体的便条和信件;口语课会模拟现实语境进行会话、讨论甚至辩论,另外,拍摄汉语视频是口语课的常态作业,学生在镜头前用汉语介绍自己的衣食住行,侃侃而谈,豪不怯场。虽然不是在中国学习汉语,但是汉语课堂给他们提供了接近真实语境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鲜活语言的同时,也获得了有关中国的最新信息,了解了中国的国情和文化。

当然,自主选择并不意味着简单随意,各年级各课型所选的学习材料在横向和纵向方面都要相互支持和配合。横向方面,同一年级所有的练习课均要配合语法课的主题和语言点来进行,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实现词汇与语法的复现,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多视角地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纵向方面,不同年级之间也要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安排。比如一到三年级的写作任务,要由三个年级的写作课教师共同商讨,而写作课都是由语法课教师兼任,所以他们对学生的汉语水平和词汇量非常了解,从句段到篇章,从留言条、请假条到邀请函,从记叙文、说明文到议论文,由易到难,制定出相应的写作任务,各阶段写作内容既有相关性又绝不重复。

自主选择教学材料,是在不具备适用教材的情况下的常见做法。它可以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与主动性,但对各课型之间的协同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各课型紧密配合源于任课教师之间的积极沟通,不仅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涉及到教学方法和创新思维上。在鲁汶汉学系,一门课的变化势必会带来其他课程的相应调整,在不断调整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欧洲有些汉语教学机构,教师间缺乏交流沟通,各人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却没有对全部课程的总体把握和彼此间的协同合作,以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而鲁汶的做法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第三,课内课外努力创造汉语环境。海外汉语教学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少语言环境,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好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并努力将课堂有效延伸到课外。首先要保证课上充分使用汉语。汉学系六位语言教师(其中有三位本土教师)全部汉语流利、发音准确、教学经验丰富,有能力在课堂上使用汉语进行教学,从根本上保证了以目的语为教学语言这一基本原则。在具体安排上,汉学系也有一些人性化的考虑。比如一年级的精读课一般安排本土教师承担,授课语言以汉语为主,荷兰语为辅,这样有助于零起点的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特别是在没有入学考试、学生层次参差不齐的情况下,这是将学生顺利领进门的最好协调方式。到了二、三年级,语法课由中国教师承担,让学生习惯用汉语讲汉语的授课模式,摆脱对中介语的依赖。而听力、语音等课程由本土教师承担,他们对荷兰语和汉语都有深入的了解,能有效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负迁移障碍。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汉语语感及听说能力。

其次是借助互联网将汉语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有趣实用的课外作业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汉学系一年级设有网上汉语论坛,教师是管理员,规定每个学生每周都要在论坛里发帖,用汉语描述事物,发表看法,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都可以互动。开始只是只言片语,后来逐渐积句成段,管理员定期修改病句和进行反馈。二年级设有大家共用的视频库,学生除每周都要上传自己的汉语视频外,还要分组拍摄一部汉语电影,这个电影要靠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电影提交后,系里召开隆重的电影颁奖晚会,评选出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编剧等奖项,这是汉学系一年一度的盛事。三年级的阅读课会有计划地布置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文小说,课内对所读内容进行交流与讨论。写作课教师指导学生分组编写中文杂志,从组稿、排版到制定目录,全部是学生自己完成。这些课外作业既有趣又充满挑战性,是对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

海外汉语教学面临着语言环境缺失的问题,鲁汶的做法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课上全汉语授课需要稳定而过硬的师资,课后的延伸则需要制度的保障。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利用网络辅助语言学习,弥补语境不足的缺陷,是一个好办法,不过,只有对课外作业进行积极指导和有效反馈,才能保证其不流于形式。有些汉语教学机构,往往只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忽视了教师在课后、特别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教学指导与反馈,其实,这部分工作同样应该计入到教师的工作量中。

第四,严把考试关。宽进严出是欧洲大学的共同特点,一般来说只要是对汉语有兴趣的高中毕业生到大学注册后都可以来汉学系学习。由于没有入学考试,汉学系一年级的考试淘汰率高达40%-50%。汉学系每学年1月初和5月底有两次考试,除写作课计平时成绩外,其他各科分别以笔试或口试的形式进行,科科都是“量大题难”没有充分的准备休想蒙混过关。考试成绩按“语法”和“练习”两部分计,满分均为20分,10分为及格,14分以上为优秀。每位学生最终的成绩要由所有任课教师根据其考试情况和课堂表现共同讨论确定。在高标准严要求下,想通过考试并不容易,能达到优秀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学年末总评中“语法”或“练习”总分不足10分的,则需要补考该项中的所有科目。每学年的7、8月,鲁汶大学都有漫长的补考季。补考仍未通过的学生可以选择重读一年,也可以先升入上一年级但第二年仍需继续补考前一年的课程,直至及格为止,学习压力可想而知。高淘汰率保证了生源的高质量,同时也是督促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手段。

第五,汉学研究与汉语教学双轨并进。鲁汶大学汉学系分为两个团队,一是着眼于汉学前沿的科研团队,一是专业务实的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包括汉学教授和博士生,他们一方面做课题研究一方面教授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由语言教授和汉语教师组成,他们负责一到四年级各课型的汉语教学,精力主要放在语言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而没有科研成果方面的硬性规定。语言教师随时沟通并定期开会,讨论研究与教学相关的各种问题。两个团队各司其职,相互促进。系主任钟鸣旦教授对汉语教学十分重视,在师资选拔、教学安排等方面精益求精,汉学系每学期都有教学科研交流会,不论是教授、博士生还是语言教师都会把自己的研究或教学成果展示给大家,同大家一起切磋讨论。

有关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高校领导和教师力图解决和协调的关键问题。其实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充满变化、多样复杂的非线性关系[7]。教学与科研分离还是结合,要取决于教学单位的实际情况。在欧洲,像鲁汶大学汉学系这样,教学与科研互分团队、双轨并进的做法十分普遍(特别是在语言教学单位)。对于语言教师而言,没有科研上的硬性规定,并不意味着没有对语言本体或教学法的研究,而是这种研究的驱动力并非是为了完成科研量。正因如此,语言教师才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对教学质量的追求上。

可以说,强大的师资队伍是汉学系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欧洲很多汉语教学单位师资匮乏、汉语教学意识薄弱[6],这极大地束缚了汉语推广的质量和规模。从“鲁汶模式”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经验,汉学研究和汉语教学是汉语国际推广的两条路径,他们各自独立也相互促进。汉语教学机构的领头人要加强对汉语教学研究的重视,加大对优秀本土汉语教师的培养力度,同时拓宽海外汉语教师的研讨平台,国家汉办和中国使馆教育处应对所在国的汉语教学机构给予更多的技术支持。

四、思考与建议

作为比利时规模最大、欧洲颇具影响力的汉语教学机构,鲁汶大学汉学系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对海内外其他汉语教学机构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不过我们也看到,鲁汶大学汉学系在不断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之处。

首先,从课程设置上来看,汉语课比重不足,仍有进一步增加的必要。以本科为例,三年180学分中,汉语课仅占86学分,不到全部学分的一半。课时上,一年级汉语课课时最多,每周13小时(另外还有2小时语音辅导),二年级10小时,三年级8小时,学生普遍感觉课时量不够,这给课后的学习带来很大压力。鲁汶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它的定位不同于外语院校,不提倡单纯学习语言,汉语之外,学生还有繁重的课业,很难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汉语学习中,这从客观上制约了学生汉语水平的更大提高。

第二,专业课中有关当代中国的内容稍显不足。欧洲传统汉学崇尚中国古代文献和文化经典研究,而对现、当代中国研究关注较少[8]。鲁汶大学深受这种传统影响,汉学系现有的两位汉学教授研究方向侧重于中国古代历史和哲学,学生的专业课多与此相关,而有关当代中国国情、大众文化、中比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很少。虽然三年级毕业以后,学生都有机会到中国留学一年,通过亲身体验,他们对中国会有一些感性认识,但是,这些认识又会因视角的不同而带有片面性。如果能在学生去中国留学以前就开设诸如中国文化讲座、跨文化交际、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赏析等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更快地适应留学生活。可喜的是,大学领导层已经认识到这方面的缺陷,有计划在未来几年引进一位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授。

第三,缺少实用而有效的本土教材。前面已经提到,汉学系的教师在自选教学材料方面有很多好的做法,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选教学材料有利于教学内容常教常新,但是另一方面,没有教材,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很难得到保障。编写一套适用于比利时大学生的本土汉语教材势在必行。本土化教材的编写应该由有经验的比方教师和了解当地教学情况的中方专家及教师共同完成。鲁汶大学汉学系作为比利时汉语教学的领头羊,要首当其冲,鼓励中比汉语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共同合作编写。中国国家汉办和中国驻比使馆教育处也应积极为中比双方汉语教师牵线搭桥,创造机会。

第四,缺乏对自身的宣传。虽然鲁汶大学汉学系生源一直很稳定,但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招生观念客观上影响了汉学系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欧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方式与中国不同,高中生无需“高考”就可以读大学。在专业的选择上,父母尊重孩子的兴趣很少予以干涉。而汉语作为一个年轻的、小众的专业,往往不为众人所知,所以必要的自我宣传是扩大生源的有效途径。比如充分利用每年一次的汉学系开放日,用心设计更多更好的展示项目,吸引中学生和家长的关注,培养潜在的生源;再比如鼓励在校学生开展一些与汉语有关的社会活动,特别是走进中学校园,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汉语、了解汉学系。

鲁汶大学汉学系是欧洲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阵地,它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我们相信,在国际汉语推广的大好形势下,鲁汶大学汉学系一定会扬长避短,更上一层楼。

注释:

[1]张小溪:《比利时鲁汶大学东方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8月24日,013版。

[2]W.Vande Walle:History of Sinology[EB/OL]http://www2.arts.kuleuven.be/info/eng/OE_sinologie/history

[3]Publications of Sinology[EB/OL]http://www2.arts.kuleuven.be/info/eng/OE_sinologie/publications

[4][5]Bachelor in de taal-en regiostudies:sinologie(Leuven)[EB/OL](此为荷语网页,中文可译为:“培养方案:语言与地区研究学士学位:汉学(鲁汶)”)http://onderwijsaanbod.kuleuven.be/opleidingen/n/SC_51016901.htm#bl=01,0101,0102,0103,0104,0105,02,0201,0202,03

[6]朱 勇、孙 岩:《意大利汉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4年第4期。

[7]刘献君、吴洪富:《非线性视域下的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

[8]阎纯德:《从“传统”到“现代”:汉学形态的历史演进》,《文史哲》,2004年第5期。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KU Leuven of Belgium

WANG Duan
(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Dalian 116000 China)

Based on the study on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the author’s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s in the Sinology of KU Leuven of Belgium,this paper presents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specifications in teaching practice of KU Leuven.The author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advantages of“Leuven Model”,proposes the productive advices to its future enhancement,and provides the reflection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other Chinese teaching institutions from both home and abroad,which is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the paper.

KU Leuven;Chinese Teaching;current situations analysis

H195

A

2221-9056(2017)03-0384-06

10.14095/j.cnki.oce.2017.03.012

2015-11-17

王 端,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副教授,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曾于2012年至2014年作为国家公派汉语教师赴比利时鲁汶大学任教。Email:ziyumum@126.com

辽宁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东北亚地区比较文化创新团队”(批准号WT2013009)。

猜你喜欢

汉学汉语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汉语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大学求学的遗憾
杨联陞《汉学书评》出版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国际汉学》增刊征稿启事
追剧宅女教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