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训练对运动障碍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分析
2017-06-29通讯作者马彩云李靖婕张庆梅
吕 楠 尚 清(通讯作者) 马彩云 李靖婕 张庆梅
郑州儿童医院康复医院 郑州 450003
悬吊训练对运动障碍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分析
吕 楠 尚 清(通讯作者) 马彩云 李靖婕 张庆梅
郑州儿童医院康复医院 郑州 450003
目的 分析悬吊训练对运动障碍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 将运动障碍患儿60 例分为2组,对照组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加入悬吊训练。2组均治疗1个月。在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表面肌电分析评估系统及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评估患儿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的评估。结果 2组治疗后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悬吊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运动障碍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悬吊训练;运动障碍;粗大运动功能
运动障碍[1]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躯干或肢体运动功能异常,常见的病因分为先天性、后天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骨骼肌肉及外周神经系统损伤。目前,脑性瘫痪是引起儿童运动功能障碍最常见的疾病[2]。悬吊训练(sling exercise training,SET)是一种运动感觉的综合训练系统,强调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运动,加强中央躯干肌肉、髋部深层肌肉力量,提高身体在运动中的平衡、控制能力和稳定状态。本文通过悬吊训练对运动障碍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分析,以主动训练为导向,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致残率,更好地促进运动障碍患儿的综合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11—201-05在我院住院的运动障碍患儿60例,均符合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分类的诊断[3-4]。纳入标准:(1)阵发性运动障碍疾病、与锥体外系症状相关的遗传代谢性疾病、继发型非遗传性疾病;(2)监护人及患儿对治疗方法知情同意,配合治疗同时治疗期满1个月。排除标准:(1)一过性发育性疾病;(2)癫痫发作期、骨骼肌肉疾病急性期、严重的心肺疾病及脏器疾病、昏迷患儿、骨科术后床边康复等不能配合完成试验。
将患儿分为2组:(1)治疗组(n=30):男20例,女10例;年龄6~72(34.2±18.6)月;其中早期脑损伤10例,脑性瘫痪10例,病毒性脑炎恢复期5例,脑脊髓炎恢复期2例,重症手足口病恢复期2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恢复期1例。(2)对照组(n=30):男19例,女11例;年龄6~70(32.3±17.8)月;其中早期脑损伤10例,脑性瘫痪9例,病毒性脑炎恢复期6例,脑脊髓炎恢复期3例,重症手足口病恢复期2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康复训练:①运动疗法:主要采取神经发育学疗法,15 min/次,2次/d;②作业疗法:以改善肢体功能障碍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为主,15 min/次,2次/d;③按摩:15 min/次,2次/d。所有训练项目均为每周6 d,1个月为1个疗程。
1.2.2 悬吊训练:根据患儿不同情况,结合悬吊训练原理,主要通过放松、缓解;移动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稳定性训练;力量和耐力训练;开放和闭合运动链等训练,设计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15 min/次,2次/d。所有训练项目均为每周6 d,1个月为1个疗程。
1.2.3 训练方法:对照组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时,接受悬吊训练。
1.3 疗效分析及评定
1.3.1 肌张力评定:表面肌电分析评估系统(FlexComp表面肌电分析系统:加拿大Thought Technology公司生产)评估2组患儿在功能位(被动进行外展髋关节及背屈踝关节)时内收肌、腓肠肌肌电信号时域范围肌电积分值(iEMG)。
1.3.2 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采用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5](peabody developmental measure scale- gross motor,PDMS-GM)进行粗大运动功能的评估,包括反射、姿势、移动、实物操作共4个分测验,根据每次测得的原始分、相当年龄及百分位提高的分数及百分位评价早期干预的有效性。
1.3.3 评估方法:由固定的2名受过专业培训并取得评估资格的康复治疗师进行,2组患儿均在治疗初期及治疗1个月后作肌张力、PDMS-2量表评估,详细记录原始分、标准分、相当月龄、粗大运动发育商及百分位。
2 结果
2.1 肌张力评定结果 2组治疗后功能位时内收肌、腓肠肌的iEM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功能位iEMG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粗大运动功能测试结果比较 2组治疗后PDMS-GM的原始分、相当年龄、百分位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PDMS-GM的原始分、相当年龄、百分位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评估对比±s)
注: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0.05;2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
3 讨论
作为运动障碍疾病的一个重要分支,儿童运动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姿势和运动的改变,其中继发性疾病多于原发性疾病[3-4]。目前脑性瘫痪是继脊髓灰质炎后儿童最常见的引起运动功能障碍的疾病。脑的可塑性理论认为[6],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主要在6岁前,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胎儿后期至出生1岁内发育最快;此阶段适时给予患儿正确的运动刺激、正确运动模式及姿势的导入促通,可使脑损伤导致的运动落后及障碍在早期得到纠正。
SET在医学界是以持久改善肌肉骨骼疾病为目的,应用主动治疗和训练的一个总的概念集合[7],注重从核心肌群的角度进行训练,增强躯干、骨盆的运动控制能力,在不稳定的条件增强局部稳定肌的稳定性、防止痉挛、增强本体感觉[8]。目前,在骨关节疾病、慢性疲劳损伤的防治等运动康复领域均有大量的科学研究与治疗案例[9-10]。但SET应用于运动障碍患儿的相关研究报道尚较少,国内学者[11-12]研究发现,SET联合神经发育疗法可明显缓解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童肌张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本研究中结合悬吊训练的治疗组中表面肌电分析评估检测治疗后功能位、自主收缩时内收肌、腓肠肌的iEM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上述报道相符合;本研究还发现在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时,加入悬吊训练的运动障碍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试结果均显示比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患儿疗效明显。以上都足以说明常规康复的基础上结合悬吊训练能够提高患儿运动的稳定性及协调能力,改善患儿的异常运动模式。
运动障碍患儿康复治疗依从性、平衡控制、协调能力差,但借助SET可充分调动儿童主动参与的兴趣,调动及训练其深部感觉的综合协调能力。SET符合国际推崇“以功能为导向”的ICF-CY康复理念,为运动障碍患儿的早期干预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方法,改变以往从神经发育学入手的观念,将运动康复运用到儿童康复治疗中,规范训练计划及技术,使训练更科学,针对性更强、灵活性及趣味性更适合儿童,达到因人而异且科学合理的目的。
[1] 范恩.运动障碍疾病的原理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1-22.
[2] 林庆,李松.小儿脑性瘫痪[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7.
[3] Wolf DS,Singer HS.Pediatric movement disorders:an update[J].Current Opinion in Neurology,2008,21(4):491-496.
[4] 王刚,刘小坤,陈生弟.应重视儿童运动障碍疾病的分类和诊断[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0,5(5):394-396.
[5] 李明,黄真主译.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4.
[7] 卫小梅,郭铁成.悬吊运动疗法—一种主动训练及治疗肌肉骨骼疾患的方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4):281-283.
[8] 孙景召.悬吊法体能训练的演变及其基本特征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1):74-77.
[9] 梁成盼,董新春,丁文娟,等.悬吊训练技术对肩周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4):447-450.
[10] 刘洪举,丘云锋,董玲,等.悬吊训练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8):947-952.
[11] 董小丽,余志华,魏红,等.悬吊运动系统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疗效观察[J].华西医学,2010,25(8):1 400-1 402.
[12] 郑宏磊,梁岗岗.悬吊运动训练对小儿痉挛型偏瘫的康复效果[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4):371-373.
(收稿2016-11-25)
2015年度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1503205)
R748
B
1673-5110(2017)05-00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