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战略与高等教育人口国情变化的内在关系

2017-06-28周仲高

西部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创业双创创新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和高等教育人口国情变化的综合战略,该战略的有效实施将会充分释放高等教育红利。当今我国高等教育人口规模、质量和结构均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些变化为“双创”战略实施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口;创新;创业;高等教育红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战略是在当代以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发展为标志的科技大发展条件下,以及在制度变革和政策创新作用下,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1]“双创”战略的提出,是适应于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和高等教育人口变动的新态势,寻求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发展所处阶段以及高等教育人口规模持续增长的新特征,为“双创”战略的提出准备了人力资本条件,而“双创”战略的提出也给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

一、“双创”战略的提出背景及意义

“双创”战略的提出,是应对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内外需市场不振,技术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仍需时日等发展挑战的综合策略,也是应对经济下行所带来严峻就业形势的重要对策。具体到高等教育来看,“双创”战略的提出,也对有效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境、减缓大学生就业压力、引导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提供了战略指导,对反思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与探索空间。

整体而言,“双创”战略的提出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提出的综合性战略,对高等教育发展仅有宏观指导意义。在政策层面,“双创”战略被认为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发展新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双创”战略是一场重大的社会改革,可以在更广范围内激发和调动亿万群众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2]对高等教育发展而言,“双创”战略的意义体现为三大方面。

(一)为破解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困境提出了新路径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质量下滑具有必然性,在大众化、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具有普遍性。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更加突出,[3]如何应对质量下降在当前阶段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双创”战略的提出,是从高等教育服务社会这个维度提出了改革方向,将为完善和发展与大众化、普及化阶段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评价标准以及测评指标体系建设提供实践基础。“双创”战略的提出,也从就业角度给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路径。能创新、会创业就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

(二)为彰显高等教育创新与服务社会功能提出了新要求

创新和服务社会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在大众化、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發展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已发生了根本变化,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靠于智力创造,这就对高等教育的创新与服务功能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双创”战略的本质就是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引领创新潮流、能够自主创业并带动就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服务。更重要的是,“双创”战略的提出,为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衔接从政策层面找到了一座重要桥梁,换言之,高等教育是以促进和服务万众创新为目标的,是以培养敢于且能够创业的人才为目标的。“双创”战略为高等教育服务社会提供了政策指引,也为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为保障高等教育公平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双创”战略的提出,是尝试从体制上为打破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不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制度、城乡割裂的二元经济制度开始了新探索,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从体制层面为人才脱颖而出、尤其为年轻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成长成才提供了上升通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众创业中的相关政策优惠,是对缺少资金和社会资本的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寻找到合适就业岗位的一种积极帮助,也是消除贫富分化现象、保障起点公平、促进优秀人才快速成长的重要政策保障。

二、高等教育人口国情发生了根本改变

高等教育人口是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和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的总称。[4]高等教育人口是我国人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口中最具创新活力、最需要高度关注的关键部分。相较于人口国情,高等教育人口国情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更直接、更能解释或回应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人口总量已达1.7亿人,占总人口的12%,[5]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根本的人口国情。高等教育人口国情的变化,必然会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而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则更为直接、更为紧迫。

(一)高等教育稀缺性降低,规模优势成为最大优势

高等教育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直接降低了高等教育的稀缺性,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一种大众化、普及化的机会。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增加,从起点上为扩大高等教育人口规模提供了可能。纵观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人口规模的增长过程,可以明显看到这种增长带有快速性、补偿性及强政策干预性等特征。但无论如何,到目前为止,我国1.7亿多的高等教育人口总量已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力量,高等教育人口规模优势已成为我国人口发展的最大优势,从而也是我国人口数量优势消失之后最需要依靠、需要利用的优势。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期的结束,劳动力优势渐失,能与经济转型升级相匹配,与创新型经济相适应,能推动未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增长的驱动力量,必然是高等教育人口。庞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人口,将为我国应对未来严重老龄化的人口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带来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得到补偿,“教育红利”对“人口红利”有一定的替代作用。[6]不可否认,当前学界普遍缺少对“教育红利”的关注,经济学界更多的担忧是劳动力比例的下降所带来的经济增长风险,而高等教育界仍在质疑或评判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功过得失。从发展眼光来看,近10多年来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对我国未来面临的系列挑战(经济新常态、生态风险、人口红利消失、人口老龄化等)的积极效应是显著的,是不能忽视的;在未来的20-30年内,我国经济要保持健康持续发展,要能有效应对上述的系列挑战,依靠的必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庞大规模的人口优势。“教育红利”是潜力最大的红利,对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持续、有效的积极作用。

(二)高等教育质量分化加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是关键短板

高等教育人口质量分化是我国人口国情变化的另一重要特征。与精英教育阶段相比,当今我国高等教育人口质量差异性在扩大,质量分布的离散性在增大,从而导致社会及公众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期望值降低、质疑声音不断涌现。高等教育人口规模扩大,整体上必然会带来质量的下降,但这种质量下降的参照标准是跟精英教育阶段相比较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質量标准趋向多样化;而在多样化的标准下,高等教育人口质量分化具有必然性。但值得注意的是,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化,并不否定或回避优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来看,优质高等教育永远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引领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迈向高水平的中坚力量。在高等教育质量加剧分化的当下,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短板十分显著,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前行之路依然“路漫漫而修远”。 [7]从国家层面来看,建设一流学科专业和高水平大学,注重的是国家的创新能力,提升的是国家竞争软实力;同样地,在高等教育质量分化背景下,我们也需要建立差异化的评价标准,从就业、创业角度出发,建立与高等职业教育相匹配的职业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并按照与就业、创业相适应的要求引导一般高等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健康发展。

(三)高等教育竞争趋向激化,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展现

高等教育人口国情的另一个变化是高等教育竞争加剧。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高等教育发展面临两大挑战:一是随着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的下降,高等教育发展的生源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使得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多,另一方面也使高等学校面临生源问题的困扰。[8]59从人口变动规律来看,受人口周期波动性影响,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规模持续下降的态势不可避免,高等教育的生源压力会持续上升。可以预见,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源于招生规模的快速增长,而高等教育的大挑战也将源于生源的快速减少。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将步入一个重要的结构调整期。二是高等教育发展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再加上经济发展不景气,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高等教育就业市场的竞争也会变得更加激烈。在这两大挑战中,高等教育将需要更直接地接受市场规则的洗礼:无论是生源市场还是就业市场,学生的发展诉求与市场的用人需求都将成为指导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法则。高等教育发展在保持自己相对独立性的同时,也必须主动地去适应市场运作规律。

三、“双创”战略契合高等教育人口国情变化态势

基于上述对“双创”战略及我国高等教育人口国情变化的分析,可以明显看到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一方面,高等教育人口国情的变化需要改变传统的就业模式,需要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智慧与热情,投身于创新的伟大实践,也需要人们适应时代变化,变就业为创业,积极参与自主创业的时代大潮之中。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人口国情的变化为“双创”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换句话说,只有具备一批高素质、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创新创业主体,“双创”战略才能真正得到落实,“双创”效应才能得到最大化体现。

(一)高等教育人口国情变化为“双创”战略实施提供了可能

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足够规模的高素质劳动力给“双创”战略提供了实施主体。“双创”战略的提出,是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工业化中后期,劳动力素质显著提升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其中,足够规模的高素质劳动力最能胜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重担,也是保障“双创”战略实施成功的关键。从本质上来看,创新创业依托的就是高等教育人口的聪明才智;唯有高等教育人口的智慧得以释放,创新活动才能得以开展,创业实践才能取得成效。1.7亿多的高等教育人口规模优势,为“双创”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二是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人口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完整的人才生态链。国际经验表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维度、多层次的。精英教育阶段培养的人才同质性严重,因而其就业方向也比较固定。而当前高等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多层次性,可以满足创新和创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精英人才的同质化源于其需求的有限性,而普通人才的多样性才能满足市场的丰富性。尽管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仍然存在着重学术、轻应用,重视培养精英人才,忽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弊端,但若从整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已培养了规模庞大、丰富多样的应用型人才队伍,这批人才将为“双创”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完整的人才生态链。三是高等教育的竞争发展给创新创业带来了市场空间。竞争可以淘汰落后,竞争有利于创新。高等教育发展的竞争激化状态,既给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锻炼机会,更重要的是,它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创新创业市场;对于熟悉高等教育运作规则、掌握高等教育知识的精英来说,高等教育市场何尝不是未来创新创业的重要战场。更重要的是,若放眼世界,高等教育市场也是一个国际性的市场,如果我们把“双创”理念应用于高等教育发展本身,面向全球发展高等教育,吸引全球生源,这将是高等教育发展走向世界的重要契机。

(二)“双创”战略实施能充分释放高等教育红利

教育红利概念是相对于人口红利而提出的,是指在人口年龄结构中,劳动力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快速提高与积累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受过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迅速提高,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力资源条件。[8]170我国在人口红利期结束后已步入一个教育红利期,在这个时期内,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两大战略实施,促进已经积累的高等教育人口能量得到充分释放,发挥其应有价值,实现高等教育人口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进而获得高额的高等教育红利回报。可见,“双创”战略的实施,既是对高等教育发展成绩的肯定和鼓励,更是对高等教育发展效果的检验和期待。“双创”战略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一是万众创新为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高等教育(院校)的作用,不仅在于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引领创新。万众创新的提出,进一步突显了高等教育的这一作用,它要求高等教育要以创新为责任担当,通过创新来充分释放高等教育红利,体现其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效应。二是大众创业为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大众创业是与高等教育的多样性相匹配的。高等教育既需要培养创新型的精英人才,也需要培养可就业、能创业的多样化的现代劳动者。大众创业战略的提出,是契合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特征,也是能更好地把累积的庞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人口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的战略,对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高等教育人口潜能的发挥都有重大促进作用。

四、“双创”战略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伴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我国高等教育人口国情发生了根本变化。基于这些背景提出的“双创”战略,虽然宏观上是为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出现的产能过剩、就业不足以及经济增长动力疲软等问题而提出的,但是,它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也有重要启示。

(一)需要提升高等教育发展的危机意识

高等教育发展的危机既体现为人口年龄结构变迁对其生源的制约,也表现为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的风险。大众化、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与精英教育并不相悖,差异只在于精英培养的整体与局部关系。在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建设高水平大学、通过培养精英人才来引领创新依然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功能。高等教育发展不能被规模扩展掩盖了质量提升的重任。此外,高等教育需要真正改变潜在的精英思维,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力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社会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已不再是原先意义上的体力劳动者,而更多是掌握一技之长、受过高等教育系统训练的技术型劳动者。高等教育要高度重视个领域,真正把此领域做强、做大、做好。在高等教育发展体系中,既要形成与创新相适应的精英教育,建设高水平大学,也要形成与就业、创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弘扬工匠精神,建设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二)需要提升高等教育的市场意识

高等教育发展越来越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无论是高等学校处于哪个层次或类型,与市场需求的无缝结合都是大势所趋。大众创业战略的实施,更是对高等教育发展效果的直接检验。缺少市场意识的高等学校,终将被市场所淘汰。一方面,高等教育要积极适应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高等教育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是体现其服务社会功能的最直接表现。我们的高等教育似乎总是离社会有点距离。高校的围墙虽然难以推倒,但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可不能割裂,高等教育的市场意识必须时时牢记;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本身也是个大市场。市场是配置资源的较优手段,高等教育要充分借鉴使用,也要充分防范其风险。更重要的是,以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来赢得世界市场,这将是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晓强,徐占忱.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论思考[N].人民日报,2015-11-13.

[2]万钢.以改革思维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N].光明日报,2015-03-26.

[3]潘懋元,陈春梅.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理论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16(3).

[4]周仲高.高等教育人口刍议[J].江苏高教,2007(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N].中国信息报,2016-04-21.

[6]钟水映,赵雨,任静儒.“教育红利”对“人口红利”的替代作用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6(2).

[7]蒋华林,石岩,李华.国内高水平大学发展态势、挑战及其路径——以二战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批高校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5(3).

[8]周仲高.教育人口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周仲高(1979-),男,江西广丰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人口学。

(责任编辑:石鸣)

基金项目: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4年青年资助课题“教育人口变动对就业的影响”;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效率驱动模式下的广东人口质量提升研究”(编号:GD13YSH02)。

猜你喜欢

创业双创创新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