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的城市(下):都市生态

2017-06-28文丨目田菌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7年4期
关键词:科举都市

文丨目田菌

中国的城市(下):都市生态

文丨目田菌

历史不是沉睡在书本和地壳里的遗迹,历史所繁衍的文化是我们每天温习的课程。一位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高材生的独特视角,一定会是你写作时的精彩素材,更是你反思生活的细致入口。

人离不开城。

从建立最初,人们就对“城”寄托着保卫自己财产的愿景。中国有句俗语:“小难居城,大难居乡。”便是这种愿景的实际反映了。但若要说防卫,中国的城市并不像其他国家那般过于注重据守险要地势。英国的爱丁堡、希腊的雅典,以及日本诸多城区,都会选择利用山体和断崖来建设城市,而中国的城市少有。一种说法是我们多居住在江河流域,河流交汇的平地、盆地上。河流为人们提供了有利于居住的条件:取水、交通、肥沃土壤等等。人们乐于选择河流附近作为居住地,自夏、商时就是如此。虽然也有像南宋的临安城、旧时的南京城这样利用山体高地建城的例子,但更多的城市建于平原、河流冲积地。二则西欧、日本的领主、大名需要城堡来守卫领土,而中国的城池则由流官管理,并不太需要其拥城自守。

所以城墙其实不是必需的,有时王朝只会在一些战略要地筑墙,但都市规划时大多数是四边形的。中国古代的城池建设得四四方方的,在我们看来或许稀松平常,但外国人来看则会对这种形状很好奇。实际上,四边形的城池也是“中国特色”,一种解释称这源自“天圆地方”思想:地上世界是“天下”,承“天命”者为“天子”,国都是天子居住的地方,是城市的示范,亦是“受命于天”、传递天之精气的圣地。四方形的外形则对应了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和春夏秋冬四季的联想,对于重视农业的中国来说,坐北朝南,向阳而居是理所当然的,这关乎农业,也关乎风水。据说自古以来在建造都城时都会先确定位于中心的“吉地”,再在“吉地”垂下铅锤,根据阳光照射下的投影画出南北轴线,再确定东西轴线,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仪式。《淮南子》中称:“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堪舆确定城建,城建需要符合天地运行的规律。

但城市建设并不能总括而论,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被各大山川和河流分隔开,旧时的疆域划分开来,可以分成八个“大地域圈”:华北、西北、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岭南、云贵区(内蒙古、新疆、东北、西藏在元明清时才归属,在此不赘述)。北京和西安是其中代表,而南方、云贵多山地和丘陵,城市形状往往会变得不规则。

上述的四方形城市建设多在华北和西北地区,隋唐的长安城和明清的北京便是古典规范都市的代表。长安城以朱雀大街为主干道,中西对称,内城西角有太社(祭社稷),东角有太庙(祖庙),天子面南,因此是“左祖右社”。城郊南面有圆丘天坛,北面有方丘地坛,象征天圆地方,祭奠天地。东郊有日坛,西郊有月坛,两坛祭祀阴阳。北京亦是如此,只是多了“内城”“外城”之分,因此原本属于城郊的天坛便划入了外城,而内城则禁止进行商业活动。满人占领北京后,八旗诸王的宅第便在内城与外城之间,“王府井”就是从中派生出的地名,而工商业者主要聚集在外城的“前门”至天坛北面一带。“祭祀”是城中的大事,也是朝廷、官府和民间的连接之处,政府对于祭祀的规模和参与度都有严格的规定,首都群众往往能围观到皇帝祭天、祭地等大祀,县以上的都市则有祭孔、祭城隍等等,城隍是官府和民祀的接合点,县城里新到任的知县往往要在赴任后组织礼节性朝拜。而祭孔则涉及科举、官学这一重要的阶层流动方式,因此也是地方上重视的仪式。往往在城市发展初期,乡绅大户一般会要求官方先修筑孔庙和学宫,这是中央承认地方作为重要县城的一个标志。

说起乡绅和大户,中国的都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政令不下县”和“地方半自治”。政令的颁布是从首都到省城再到府州城再到县里,上意下达后再反过来“下意上达”,都市施政往往需要地方精英的配合。在人口众多以及富庶的县里,本地意识和当地乡绅的领导力往往会让县官相当头疼。像《红楼梦》中贾雨村上任应天府,其胥吏门子就提醒他金陵“四大家族”的势力,最后导致“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放了薛蟠一马。“父母官”也常要通过本地精英来处理征税等辖区内的民事问题,这涉及许多方面:水利建设、议定市价、公共设施、福利救济、征税、治安等。而其中寻租范围巨大,往往成了乡绅豪族敛财的空间。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从唐代到清代,官吏总数几乎没有变过,约三万人,而人口却增长了八倍以上,很多民事团体承担了许多市政管理,如从事福利、救济的“善堂”,讨论税率的“粮席”,商人联合的“行会”等等,这些团体的领导者往往都是当地大族或大商人。除了知县与当地精英合作之外,其实国家也有一些方法来掌控地方势力,最重要的就是科举——科举为地方精英提供了一个上升渠道,同时也给当地提供了教育机会。通过科举上升后的人员往往也会回归乡县,成为新的士绅。而官府掌控了科举的实施(考试)、理念(儒家思想)、内容(如明代确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考试内容),以及学位的认定授予(生员、举人、进士等),这对地方人员吸引力非凡。科举对官府和地方有双向的好处,这也是为什么乡绅在建设城市时先要求孔庙和学宫了。

但很多时候,城市居住的不一定是本地人,有些都市里外来者比例相对较高,比如明末临近大运河的山东临清县,其人口九成都是徽州商人。为了生存下去,外来者掌控行业空隙十分关键。根据乾隆时期的《杭州府志》,杭州在18世纪,木制品行业、药材业被宁波人垄断;钱庄、兑换和酒业被绍兴人垄断;茶、当铺和旅馆业被徽州人垄断;陶瓷业被江西人垄断;官吏、歌伎、餐馆被苏州人垄断。可是外来人是如何得到城市中下层的支持的呢?这些外来集团怎样面对这个他们所居住的“外乡”呢?这涉及“户籍”问题:商人们多往返经商城市和原籍城市之间,还会持续向家乡汇款,这种状态可能持续好几代,之后渐渐融入当地,成为新一代“土著”。而同乡观念是行业上的一种认同感,一个行业内大部分人来自同乡,更有利于行业内部的团结发展。同时,这些同乡会在赚取商业利润的同时,亦有为本团体开设慈善、消防、丧葬等公共事业,这些公益事业惠及其他市民。有时政府经费不足,许多同乡会馆、商业行会也会联合起来,填补公共事业空隙,执行实际的市政。在其中,又是宗教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民间信仰、庙宇祭祀团结了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而这些庙宇的兴建又回归到城市规划建设上。

城市规划、官府管理、市民行会、宗教祭祀、科举制度等一系列社会活动,交织成了繁荣都市的多元社会,而中国特有的都市生态也就由此展开。

猜你喜欢

科举都市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唐代科举与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科举学学科的衍生分化:理论、模型与范例(上)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科举”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