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觉醒?
2017-06-28文丨风
文丨风 泠
何以觉醒?
文丨风 泠
千人一面最是无趣,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一个话题,千种声音,一切有趣想法和鲜明观点都可以在这个互动平台上恣意发声。观点激荡、错落纷杂之态,即我们智慧萌芽之时。
觉醒这个话题看似可以涉及人的心灵,却也是难以言说的。现代汉语词典里对“觉醒”的解释是:“觉醒是一个并列结构的合成词,即‘觉’和‘醒’同义,本义都是睡醒,从睡梦中醒来的意思。《庄子》中庄周蝴蝶梦醒用语为‘俄然觉’,诗云‘大梦谁先觉’之类可证“觉”义亦为睡醒。后引申为醒悟,觉悟。”这么说来,觉醒即是醒悟。那么醒悟又是什么呢?如果这样不断地深入下去,只怕会成了不断的名词解释的游戏,这对于我们了解其中深刻的含义帮助不大。
最近,电视台轮番播放革命影片,为的是让人们记住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记住那些在水深火热之中觉醒的人们为之救亡图存的牺牲,记住人们觉醒之后对于未来的美好期待与祝愿。相信大家不能忘记作为一个民族灾难的近代历史,即使只是书本上油墨印制成的文字,即使只是荧幕上数据组合的视频,即使只是生活中一首首的红色歌曲,也相信大家会真诚地感谢那些觉醒的壮士仁人做出的奋斗和牺牲。
由此,觉醒可以看作是人们对于国破家亡的怒喊。
想起很早之前,看的一部电影:《V字仇杀队》。这部电影说的是平行世界的英国,被法西斯独裁政党统治了,人们生活在饥饿、掠夺、监禁,以及无所不在的监视之中。面对这般艰难的生活,人们却麻木地接受了,照样工作,照样逛街,照样每天看着太阳的东升西落。人们没有觉得不可忍受。直到主人公遭遇了面具人,遭遇了切实的伤害,更目睹了集中营的惨绝人寰后,才知道不是没有人觉醒,而是醒悟的人已经不再呼吸。面具人的行动唤醒了人们,原本麻木的人们终于醒悟,不能再忍受残酷黑暗的独裁统治;面具人的电视宣讲召唤了人们,人们终于觉醒,发现自己有力量为未来行动。在影片的最后,人们自发响应面具人的号召,推翻了法西斯的独裁。在绚烂的焰火之后,可以想象一个美好社会将要建立。
由此可以看出,觉醒也是人们对于苦难的反抗。
觉醒的意思很多,其本质其实是一个过程,一个对自身处境的认识变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是对自身不利处境的认识之后的一种“梦醒”的反应行为。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不可能是独立而居,必然以群而居。人类的相互交往、相互交换、相互帮助慢慢形成了社会,这才有了村落,有了城市,有了国家,有了社会的形成。这是人类的社会属性。在这个社会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制度来维护社会的良性运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无规矩不成方圆”。然而,社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作用于自然的改造活动也随之进步,社会规则也会随之一步步演变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人类活动需要。人们对于所处的社会环境自呱呱坠地以来,便通过家庭教育、社会习得等各种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在社会中,自己是“谁”,要做什么事,做什么事会受惩罚,做什么事会有奖励,等等。
人们对于社会处境的认识并不会停滞,反而随着不断与社会接触,不段受社会制约的行为而一点点增长。当人们发现,自己的行动受制于社会环境时,就会对原有的认识产生怀疑,当这种怀疑足够推翻原有的认知时,就会形成一个彻底的意识转变。比如说,始于一个世纪前的美国历史上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女权运动就是人们对于女性地位的意识转变。而觉醒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要理解觉醒过程,首先得给“觉醒”一个主语。谁觉醒了?近代历史上面对苦难的中国先烈,《v字仇杀队》中不堪忍受的人们,美国女权运动者们,他们觉醒了。他们是谁?这些人有着什么样的特质?
无论是前文提到的真实存在的中国革命烈士和美国女权运动先驱,还是电影中虚构的英雄人物,他们都对当时身处的社会现实处境感到愤怒与不满。这种不满与愤怒一方面产生自群体之间的比较。比如,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来自家庭中父母长辈对男性的偏爱,感受到来自社会中雇主对于男性的偏爱,感受到社会交往中人们包括女性对于男性的偏爱,女性将自己与男性群体受到的待遇相比,自然会产生不满。美国女权运动的先驱们也是在自己面临没有选举权,没有财产继承权,没有平等的工作待遇等异于男性的生活遭遇下,而产生了不公平感和被剥夺感,从而认识到女性与男性没有什么不一样,都对社会付出,就应该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地位。而要改变女性的社会地位,就应该改变不公平的社会制度,这样就掀起了美国性别平等运动的开端。
但是,并不是所有面临这种不公平境遇下的人们都会觉醒,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虽然面临与美国女权运动先驱一样的对女人极度压迫的社会,却不能认识到这是社会制度造成的不公平,反而归根于自己的命、自己的傻。
这是因为,觉醒总是发生在群体之中。祥林嫂虽然遭受压迫,但是千千万万个祥林嫂并没有认识到她们同样是在遭受着不平等。美国的女权先驱、种族平等运动先驱,中国的革命烈士,这些人认识到自己所遭遇的不平等的、受压迫的社会处境,并不是个人性质的,而是群体性的;不是自身的素质和机遇,而是外部环境造成的。
所以,觉醒的人,一定是对所遭受的社会不平等产生了群体性的社会认同的人。这些人对自身所在的群体遭受的被剥夺、不公平而产生的不满、愤怒,巩固了其对群体社会处境、社会地位的认识,故而容易形成有别以往的新的认识、新的意识。
其次,“觉醒”需要一个宾语。觉醒了什么?觉醒起初更多的是一种对自身不公或者不堪命运的不满、怨愤。当个体认识到自己并不是原子化的个人,而是嵌入在社会之中的,自己的行动、命运并不是仅仅只由自身素质、自身际遇决定,并不是偶然的、个人的,而是群体的、大众的时,人们就会因此形成共同认识,形成新的认知,开始反思这种命运的根源。这种反思是觉醒的动作,那么反思的内容是什么呢?
还记得一部类似的电影——《雪国列车》。这部电影讲述了人类阻止全球变暖的实验失败,地球遭受了因失败而突如其来的自然雪灾,整个世界都处于冰雪覆盖之中,人类陷于灭顶之灾。仅仅剩下人类幸存者在一列“诺亚方舟”的火车上围绕着地球不断运行。这趟列车上通过永动机向人类、植物、动物提供适宜的温度,列车不断运行给永动机带来能源。然而,幸存者的生活却被一节节车厢分异成截然不同的。底层车厢的幸存者艰难生存,衣服是破布,食物是配给的蟑螂冻,天天需要干活,这里的孩子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他们重复着父母的足迹;头节车厢的幸存者生活奢侈,衣服貂裘锦缎,食物是无限供应的美食,享受着酒池肉林式的娱乐生活,他们的孩子享受着花朵式的培养。底层车厢的幸存者在忍受饥饿、残酷的生存环境中慢慢麻木。终有一天,他们一个孩子的失踪成了他们觉醒的契机。他们在主角的带领下向着车头车厢出发,越过一节一节的车厢,他们认识到了车头车厢里的人们的舒适生活,到最后他们打破这个所谓的永恒列车,打破了不公平的制度安排,走向了重新焕发生机的地球,迎接未来生活。
这部影片里面的列车就是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的缩影。底层车厢的人们处于社会底层,在生存线上挣扎,车头车厢的人们处于社会顶层,生活无比舒适。底层车厢的人无法进入前面的车厢,影射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底层车厢人们觉醒了什么呢?最初他们的反抗并不是想要打破这列列车,而是想要享受与前面车厢一样好的生活环境。在向车头前进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如果不打破列车,那么永远会有人处于底层车厢,永远有人在生存线上挣扎,甚至为车头车厢的人们牺牲性命。最后,他们终于认识到他们恶劣的生存处境并不因为车头车厢的人比他们高贵,而是“列车车厢”这吃人的制度设计!
觉醒的人们觉醒的是对社会处境的反思,是重新认识社会,更深刻地认识到人处于社会之中,受社会结构的作用,这是人们处于某种生存处境的最大的根源。
最后,觉醒了,怎么办?鲁迅曾说:“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或许,祥林嫂并不是不能够觉醒,或许她只是发现与其梦醒了,无路可走,不如继续沉醉在梦里。或许阿Q也是如此?或许孔乙己也是如此?既然觉醒的过程可以看作人们在社会结构之下形成共同的认识的过程。那么,觉醒之后呢?形成了对自身认识的共同认识之后呢,怎么办呢?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就是那群仁人志士们觉醒之后的丰功!今日繁荣富强的中国就是那群在黑暗的中国历史上的烈士先驱们觉醒之后的伟绩!今日女性地位的提升就是昔日女权先驱们觉醒之后奋斗的成果!
他们当年无一不面临着艰苦的环境,吃人的制度,但是他们团结起来,凭着一腔热血,凭着一番坚持,凭着一番战斗,践行着身体力行的事情,为改变未来而付出。鲁迅同样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既然无路可走,那么我们便走出一条路来!这种共同认识带来的群体情绪、群体认同、群体目标,带来了行动,走出了路。
从觉醒到行动,其本质就是从意识到行动,在这个逻辑过程中,人们的心理感受扮演路了重要角色。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那么,可以推出社会结构形成了人们对于自身方方面面的认识。固定的社会结构让人们可以稳定地接受并且再生产这种认识。然而,一旦群体间产生明显的差异,这种群体间的差异会让人们产生群体间的共同意识,从而让人们反思社会结构。这个过程就是觉醒。而人们在反思社会结构的过程中,共同意识产生的群体情绪、群体认同、群体目标让人们能够团结起来,发出自身合理的诉求。
当然,电影和历史虽然让人增长见闻,但却难以让人感同身受。因为,不管是电影还是历史,人们总是在不能失去,无法再失去之后,才反省过来、即使白雪也掩盖不了其中的血迹斑斑。既然如此,为何不在群体差异、阶层固化、压迫成为一种常态的时候,去做有力的改变呢? 多希望,走得多了,也便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