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的家校合作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7-06-27张瑜

神州·下旬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家校协同家长

张瑜

一、传统的家校合作的概述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1]”他认为,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 —学校、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他说,“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国内外有关家校合作的研究和实践早就开始了,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国内家校合作。

我国历年来对学校和家庭的协同教育非常重视,所以很多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深知家庭、学校沟通的重要性,但是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学校、老师、家长、学生之间却一直难以找到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所以说,久而久之,家长与学校之间就会形成一个教育互动上的“真空地带”,非常不利于对孩子的教育。据有关部门调查:90%以上的家长迫切需要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日常表现,任何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渴望知情,希望交流”的心情都是迫切的。他们认为,“怎样与孩子沟通,怎样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对家长来说是一道新课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家校互动信息化平台(簡称“家校通”)孕育而生。

二.基于网络的家校合作的意义

每一个新事物的出现都会有它存在的道理,那么网络环境下的“家校通”工程它存在的意义又在何处呢?我们可以从它对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这几个方面来看:

对于学校:加速学校信息化进程;提高学校成绩管理、考勤管理等管理效率;促进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提高学校素质教育质量[2]。

对于教师:家校通平台使教师可用更少的时间实现与家长间更多的沟通;教师具有沟通时间选择权;教师可以直观地看到与本班所有家长的沟通情况,使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不再出现将精力集中于少数家长而忽略了多数家长的情况发生;增加教师与家长的交流。

对于家长:家校通是家长获取子女在校信息的实时手段,是获得家庭教育帮助与培训的有效渠道,它增加了与老师沟通的及时性、全面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对于学生:家校通是增进与教师感情交流、与家长亲密沟通的有效桥梁,是与家长沟通的代言人,是获得学习指导的园地,是学生时代成长的完整日记本。

对于社会:家校通是连接家庭、学校、教育部门及社会的教育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是社会教育的新渠道,体现了全社会、全方位、多层次、随时随地关爱学生的教育新理念[3]。

三.我国基于网络的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我国基于网络的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大多数学校在“家校通”工程的认识上存在误区,有些学校认为“ 家校通”根本是不可取的,即使参与到“ 家校通”中,也是挂这名字,根本不展开家校合作的活动,有的学校虽然觉得“ 家校通”是个与家长沟通的好办法,但自从有了“ 家校通”,他们就利用短信的方式与我们孩子的家长联系,而对于传统的家校合作就决然断绝了,甚至学生在校三年家长都没有与老师见过面。

2.家长也需要转变观念,有些家长以为把学生送到了学校,自己就什么都不用管了,而且对于老师和学校所说的话都百依百顺,自己完全没了主见,但是,他们不知道,真正影响孩子发展的因素中,家庭是非常重要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鉴于此,家长应该配合老师作好生活中,学习中的好帮手,就象上述我们谈到的英国的“教学助手”。

(二)我国基于网络的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我们现在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究竟要怎样走才能顺利的走下去,针对上面的存在的问题要怎样解决?

1.认真落实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基本精神。

2.要保护、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

3.家长在听到老师对于自己的孩子的批评性的意见时,不要一味的漫骂殴打学生,要帮助学生去改进自身的缺点,在老师给予自己的孩子的表扬后,也不要沾沾自喜,应该更加鼓励学生,让他更好的发展。

4.政府也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来支持“ 家校通”,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来开发更好的“ 家校通”信息平台[4],更有效的研究和拓展“家校通”的教育教学功能。

五.结论

学校与家庭的这种协同教育是对孩子的成长的最好的教育,正如南国农教授在“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会议报告中指出“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所以,网络环境下的“ 家校通”信息平台项目在今后将会是具有非常大的前景,是协同教育的主流。也是教育技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网络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在现阶段的理论和实践中我们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并最终在人们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得到认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是要在理论中加以推敲,在实践中加以反复检验的。因此,我们应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不断完善它的理论和实践,让它成为真正的代表最先进的信息化协同教育平台,真正的让我们的孩子幸福的成长,成为祖国的希望!

参考文献:

[1]刘繁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协同教育平台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1

[2]潘克明.“托起明天的太阳——关于“家校通”的应用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7.2

[3]祝智庭.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王一清.“家校通通家校:网络与通信共建的社会教育平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4endprint

猜你喜欢

家校协同家长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家长错了
京津冀协同发展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