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诵作品《李清照》的艺术性
2017-06-27陈天颖
陈天颖
摘要:温州市新年朗诵会是由温州市朗诵艺术学会举办的有声语言艺术的盛会,本文以2012年的新年朗诵会中的作品《李清照》为例,浅谈文本的艺术性以及在作者有声语言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体会。
关键词:朗诵;李清照;艺术性
温州市新年朗诵会是由温州市朗诵艺术学会举办的有声语言艺术的盛会,每年一次,已经成为传统,得到了温州市所有有声语言艺术爱好者的喜爱与支持。笔者有幸参与了2012年的新年朗诵会演绎作品《李清照》,本文浅谈笔者在创作这个作品时的体会,敬希教正。
一.分析文本的文学性
这篇文章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为线索,用她脍炙人口的诗词将她各个时期的经历巧妙得串联在一起。古言诗词部分朗朗上口,本身就具备很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而旁白部分语言也是精准凝练。
文章首尾呼应,合起来是一首完整的《声声慢》,这是一首悲秋赋,平仄分明,表达了作者一种空虚寂寞悲凉的情绪。
文章中间部分有李清照的词《蝶恋花》,“暖”“春”这些无不透出浓浓的春意,“秋”与“春”的景色就有了鲜明对比,这是一对矛盾。而“谁与共”“花钿重”“无好梦”又表露出作者的心情其实还是有难以排遣的苦闷,又无心欣赏这大好春光,最终这两首词的情绪还是在一个点上,矛盾最终趋同。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她这么多的痛苦和寂寞?就是文章旁白中提到的这些关键“记得18岁那年,美妙的爱情来临,李清照以她所特有的细腻与敏感感受着丈夫深沉炽热的爱。此刻,这份柔情蜜意支撑着她的生命,充实着她的灵魂。”所以当他的丈夫赵明诚死后,她备受打击,情绪低落。当经历国破家亡,一种更慷慨的情怀萌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划分脉络,搭建框架,确定创作方法
通读一遍文本之后,从人称的角度感觉此文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段落。分别是: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第一人称)
2.此时的李清照已近人生暮年,回首往昔,几多欢愉,几多希冀,几多离索,几多悲寂,如今,这一切都已化作她一生的寻寻觅觅。
记得18岁那年,美妙的爱情来临,李清照以她所特有的细腻与敏感感受着丈夫深沉炽热的爱。此刻,这份柔情蜜意支撑着她的生命,充实着她的灵魂。(第三人称)
3.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敧,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第一人称)
4.靖康之乱,风云突变,国仇家恨,霜雪共寒,一个在平凡中受难却在不平凡中抗争的女子,忠肝义胆,铁骨铮铮。(第三人称)
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啊,怎一个愁字了得?(第一人称)
由此看出,这个作品中人称的转变有四次之多,这就要求朗诵者有极强的把控能力,要有快速进入角色状态又能瞬间抽离的能力,恰当把握好角色之间的自由转换,让听者能够清晰分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
当作为第一人称来朗诵时,要做到李清照即我,我即李清照的合一状态。要将她早年爱情幸福甜蜜和经历国破家亡的一切视如亲身经历,感同身受,情景再现;当作为第三人称来朗诵时,又要抽离这个人物当下的情绪,转由一种客观的历史旁观者的角度来向观众诉说关于李清照的故事。
三.发挥语言表现力,塑造人物形象,增强作品感染力
当第一人称朗诵老年时,声音应是低沉,有点干涩,可用虚声或者气声来表现,而且语速偏慢,脑中想象自己是一位垂暮老人,在舞台上行走时,背也无须太过挺立,适当放松;当第一人称朗诵青年时,声音应是明亮的,多使用高音区,实声,节奏较为轻快,脑海中浮现的应是18岁情窦初开的少女应有的懵懂和热情还有期待,欣喜。精神状态积极,面带笑容,身体感觉轻盈挺拔;当第一人称朗诵中年时,应取中声区,带着一股老练世故的成熟感,一种坚定感来诵读。
当转变成第三人称时,音色,音高都应和第一人称有所区别,不需要参杂太多个人情绪,只需平铺直叙,过渡衔接,将前后第一人称的情绪串联,因此第三人称的音域应是前后段落音域的中间值,起连接的桥梁作用,让人不感觉突兀。
四.副语言辅助 锦上添花
舞台上的表现不止是需要深厚的语言功力,肢体动作,眼神,服饰等副语言的表现力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1.服饰:这篇作品要展现的是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的形象,從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清冷,悲苦之感,所以服饰选择上倾向于旗袍,单纯,干净,有出淤泥而不染之感,能从视觉上让观众感觉到与作品所想要塑造的形象吻合,有加分作用。
2.眼神:表现老年,悲伤的情绪时,眼神应是空洞的,迷蒙的,无光彩的;表现青年,愉快心情时,眼神应是清亮的,放光彩的,可稍微抬眉,眼角有上提趋势。
3.肢体动作:假设第一人称自己是李清照时,要有文人的风骨,有挺拔之感,即便是风烛残年的晚年,身形可稍微做调整,但风韵不变。当第三人称表达时,尽量松弛自然,像个叙述者。
参考文献:
[1]龙杰.文情并茂 精粹绝伦——读李清照《声声慢》[J].名作欣赏,2012,(02):15-16+19.
[2]余淑荣.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词心”解[J]. 固原师专学报,2003,(04):30-32.
[3]诸葛忆兵.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试论莱州重逢之际李清照与赵明诚的一段感情纠葛[J]. 求索,2003,(02):174-178.
[4]薛尤嘉.论朗诵艺术情感的宏观把握[J]. 艺海,2016,(08):118-120.
[5]胡杨.浅析语言表达中副语言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06):3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