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细节,打造初中历史与社会高效课堂
2017-06-27黄良生
黄良生
摘要:为了打造一堂高效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便需要老师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坚持从大处着手,从细节深化,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掌握和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知识点。本文具体分析优化课堂细节,打造初中历史与社会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旨在有效提升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初中;课堂细节
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就是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要求学生在认知方面应该逐渐从不懂到懂事,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教育方面应该坚持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逐渐过渡到热爱[1]。因此,为了能够全面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则不但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且还需要从整个历史与社会课堂的大处着眼,坚持从细节入手,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好历史与社会、热爱历史与社会。下面着重分析如何从细节入手来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的实效性。
一、准确把握教材的细节,预设课堂过程
为了打破传统的沉闷、枯燥的课堂教学过程便需要老师积极做好课前教学的准备工作,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积极钻研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所蕴含的每一个细节,准确揣摩教材编制者的意图和情感,以及整个教材内容的结构体系。只有老师与教材文本进行全身心的对话,才能够引导学生更加深入教材文本,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有效拓展初中学生的历史与社会知识内涵,从而寻得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源头活水[2]。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老师的备课过程中,“教师预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上课之前不但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读,而且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教学过程。其中,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历史与社会的感情,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促使学生的性格和行为习惯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不但是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要求,而且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精神内容。因此,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之前,便需要老师全面综合的预测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心理反应和学习情况,以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可能会发生的偶然事件,有效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能力水平、情感取向,以便每一堂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更好的完成提前预设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自然环境》中关于“地形多样”一节内容时,老师在预设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定位,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学什么,如:结合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几种地形的主要特点,知道重要地形单元的名称。了解亚洲地形的特点和地形类型的分布情况,总结亚洲地形的特点。 其次,老师还应该思考如何进行操作和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针对“地形多样”一节内容,老师可以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图片展示,举例讲解五种地形(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的概念[3]。在学生了解了地球上几种基本的地形之后,再进行承转过渡,具体学校我们所在的亚洲的主要地形,思考亚洲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呢?在整个过程中导读促学的方法,让学生深入分析这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最后,老师在预设的过程中还应该根据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各个教学环节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合理设计可调整的教学过程,以便对学生进行高效引导。
二、把握“动态生成”的课堂细节,因势利导
杨再隋先生曾经说过:“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非常抽象、非常粗疏、迷茫的”。一堂成功和高效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需要老师准确把握细节,抓住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细节。其中,很多教学细节都是蕴藏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情境之中的,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把握“动态生成”的课堂细节,便需要做到下列几个方面:
(一)关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导”的细节,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深化改革的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学生的主体和老师的主导地位。在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老师的指导作用同样重要。其中,老师的指导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中,虽然老师指导在一些教学环节中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而有时一个细节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
例如,在学习《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一课中关于“唐的盛衰”内容时,老師在课堂教学过程的细节中,首先,让学生思考唐太宗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水”和“舟”分别指的是谁?唐太宗从隋朝灭亡的事实中总结了什么教训?充分反映了唐太宗的怎样的治国风范?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思考谈论的结果进行适当指导。最后,老师再抛出一条思考的主线“唐太宗的新政措施及其作用,尤其是“三省六部制度”和“科举制度”的优越性;三省六部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实施对唐朝的发展和强大所起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后世及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等让学生自由探究。这样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这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知识,深化对本节内容的认知。
(二)拓展人文内涵,渗透情感细节
学生为了能够真正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便需要深入体会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人文内涵,只有具备感情才能够进行全面思考。因此,老师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人文内涵渗透到各个教学细节中。但是,在当前一些历史与社会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在进行人文内涵拓展的时候略显模式化、僵硬化,呈现出到点而不入情的现象,所以让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无法深入感受教学内容的情感。因此,这便需要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资源,以便能够合理的将蕴含丰富人文内涵的资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例如,在学习《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一课中关于“鸦片战争的烽烟”的内容时,老师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引入关于《鸦片战争》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归纳思考清朝时中国闭关锁国政策和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以及“为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幅浮雕选择虎门销烟呢?”然后,老师再深入教材内容,拓展人文内涵,让学生大声的朗读:“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以便学生透过教材细节内容领略历史人物的风采,真切体验历史人物心灵,有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endprint
(三)注重教学“问”的细节,点燃学生的热情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提问是老师最常用的一种互动的方式。有效的问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部分老师在实际提问的过程中却很容易忽略一些细节,如问题设置过于简单,让问题内容失去了原本的价值;提问的频率较大,减少了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时间等。因此,为了从细节入手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的实效性,便需要老师注重教学“问”的细节,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触动学生的情感灵魂。
例如,针对“五四运动”这部分内容,其教学的难点则是让学生深入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所以老师则可以细化提问环节,巧妙的提出:“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哪些正当要求?结局如何?“公理”是否战胜了“强权”?回顾巴黎和会,学生进一步认识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弱小民族的利益得不到维护?为什么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遭到如此不平等对待?通过选择这样的提问方法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点,促使学生的思维在瞬间发生碰撞,从而促使教学的难点能够不攻而破。
三、關注教学“评”的细节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以老师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评”的细节,尽量避免采用简单的:“非常棒、你是对的”等空洞的教学评价,而是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准确和精彩的点评,让教学评价更加具体化,增强教学点评的价值,从而有效提升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内容时,老师可抽取学生分析“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原因、历史意义,以及抗日战争整个时期中的重要战争和会议。”如果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抗日战争,而老师只是简单的点评一句:“你理解的很正确”,这样不但会让其他学生不以为然,而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深入探究的激情。但是,如果老师重新换一种评价方法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你分析的很到位,将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抗日战争对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准确的提了出来。”
通过这样的评价,能够将这位学生分析的“好”和“好在何处”非常准确巧妙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明白老师是在认真的倾听自己分析,有利于为其他同学形成一个正确的引导,从而全面提升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的实效性。
四、结论
总而言之,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成就美丽。因此,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坚持从大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将倡导人性化和开放性的新课程改革思想全面融入到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全面提升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金俊军. 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价值分析[J]. 赤子(上中旬),2015,(23):340-341.
[2] 王辉荣. 初中《历史与社会》生成教学有效性及其课例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
[3] 沈毓春,陆晓明,王永生.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课堂——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初探[J]. 中小学德育,2015,(04):61-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