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创新模式探究

2017-06-27张洁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8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张洁

摘 要:目前国内外关于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教育质量提升模式研究较多,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质量提升模式研究中,不尽是适应民族地区高校关于教育质量提升的模式。本文系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质量提升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的创新模式,基于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学生特点等探索民族地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民族地区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质量提升模式

民族地区高校主要为民族地区培养储备人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关系到中国梦、民族梦是否能够全面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家庭经济、人际关系、语言、文化及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诸多差异,同时,由于外部环境的变迁和自我适应的差异,易造成心理上的波动及思想上的起伏,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及行为取向。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开展特色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知识全面提高。[1]

一、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特点

民族地区高校生源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国家政策性质的帮扶政策(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地区生源人数也在逐渐增多。以吉首大学为例,在校大学生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涵盖了37个少数民族。有着共同性的特点: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民族认同高、信仰多样化等特点。[2]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意识强烈。随着校园文化活动的多样化,民族文化、民族传统和民族风俗习惯也得到很好的呈现和学习。加强了民族交流和融合。由于民族意识强烈,自我认同、社会认同亦十分强烈。这种民族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结合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民族特点、心理特点,开展精准思政育人工作首当其冲。[3]

二、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思想政治课内容标准化

忽视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特点,缺乏针对性。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师资缺乏

面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复杂性,需要专业化的思政团队,但部分高校思政队伍只能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设,基于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调查研究、案列访谈、思政研究项目的实际应用还非常少。[4]

3.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化

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凭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一载体进行教育且理论性强。教育方式方法缺乏丰富性。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在思想上也随之表现出新的特点。运用单一的教育方法难以达成思政育人的目标。

4.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化

尚未形成完善的网络化管理机制,纵向管理突出,缺乏针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系统化及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待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停留在出现负性事件之后。

三、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模式探究

基于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积极探索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质量提升的新模式——立体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1.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涵

一方面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逐步形成民族生态式的思想政治内涵。另一方面,对于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咨询,比如学生在信念、理想、信仰等方面遇到的深远层面的问题。

2.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到党团、团总支学生会及班级建设

吸收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到党组织中来,挖掘典型,充分培养,为广大的民族学生树立身边的典型。多接触、多领会,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引导其他大学生敢、追、超、帮。同时学生会、班委吸纳各民族学生参与管理,协助辅导员、班主任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学以化人,知以化人,做以化人。

3.协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和学业指导

为学生搭建学习脚手架,学习的意义,学什么,怎么学,突破点等,形成自我学业规划。帮助学习困难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积极做好学业规划。比如针对具体学科学习困难,协助结成朋辈帮扶对子。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4.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对职业的概念在模糊,易被动就业,依靠政策就业。加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提早做好职业准备,建立求职的自信心。

5.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发展

多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风俗习惯,找准切入点,获得同理心,及时准确地解决心理问题或困难,爱心,耐心,关心,让他们找到第二家园的感觉,提升认同感。形成正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6.拓展校园文化平台

通过校园文化载体,让学生、师生互相了解民族间文化、民族习俗,并及时引导,区别于宗教行为与宗教活动。

7.完善网络思政教育

关注大学生的微博、QQ空间、微信等动态,并通过这些载体,积极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网络品评或投票,让大学生通过网络载体参与其中,更易认识、理解、接受并弘扬核心价值观。自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心智全面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区位劣势、学生民族特色及心理特点等,立体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有利于民族地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亦为民族地区储备优秀人才。有点至面,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思政育人生态。

参考文献

[1]乔万敏,刑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模式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3:167

[2]冯刚.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努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2):44 -49.

[3]黄莺.网络化生存状态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略论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8):66-67

[4]杨文富.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问题 [J].高教论坛,2010(3)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