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学教育回归语文课堂
2017-06-27黎杰
黎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2-0146-01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许多文辞优美、内涵丰富的经典华章,滋养着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
然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终究抵挡不住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屈辱的百年让民族蒙羞,也催人反思。近乎一致的结论是科举制度阻碍了中国的发展,于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后,文言文几近废止;文革时期更是达到高潮,“破四旧”“打砸抢烧”……传统文化那时完全被妖魔化成了洪水猛兽。文革结束后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初高中课本中的古诗文也仅占四分之一。国学教育的严重缺失造成了国民道德修养下降,人文品味降低,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如今,有识之士意识到国学教育缺失给民族兴旺带来了损害,开始重视国学教育。重庆市已将“国学经典与教育”纳入中小学、中职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公共课,并作为2010年继续教育公共课培训考试科目;吉林美术出版社推出了幼儿园国学小课本;广州市教育局建议中小学一周一节国学课;成都青羊区教育局编制的国学经典诵读课本——《国学堂》已在学校正式发放……国学教育在隔绝了将近一个世纪之后,又開启了新的篇章。
十三经、二十五史、楚辞、四库全书……这些国学中的经典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完全可以为人师、为人镜。好多句子久传不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差之毫厘,缪以千里”;“知耻近乎勇”;“多行不义必自毙”;“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内心纯净,天真无邪,我们要尽可能输入阳光的、向上的信息,在他们中间大力开展国学教育,帮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他们培养成为既是禀承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和精神的真君子、伟丈夫,又是具备现代理念和独立人格的新公民,这不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必须注意的是,在实施国学教育的过程中,要认真筛选,与时代同步,把传统国学教育和现代公民教育结合起来,秉承“国学教育生活化、愉悦化、故事化”和“经典诵读日常化、持续化”的实施原则,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活动特点和记忆规律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编写出适合青少年的教育读本,或是在教科书中增加国学经典文章。让几近断绝的国学教育再放异彩,作为把传道作为首要任务的语文学科自然是责无旁贷的,这就要求全体语文老师,要以一种对民族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去面对这项工作,勤督促,勤检查,多鼓励,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讲解,降低学习难度,这样,国学教育才不会流于形式,才不会走向肤浅、片面;当然教师也要加强学习,身体力行,教师没有良好的国学修养是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指导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谈。
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汉语热,孔子学院更是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这是弘扬我们民族文化的好的开端,越是如此,我们越应保持冷静。在实施国学教育,推进精典诵读,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以下几种现象:
一是盲从。有的“国学讲堂”上,学生身着汉服、头戴发髻布帽,在孔子像下席地而坐,老师也身穿汉服、摇头晃脑,古腔古韵。国学教育活动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庸俗化,甚至成了“喧嚣”与“盲从”,这不是传统文化的真正回归。
二是全盘古文化。国学教育确有推动的必要,但不能抛弃白话。有学者把白话文教育看成“是一种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教育,或者课外阅读教育,是一次性消费的教育,是无需一次次朗诵背诵的,是语文的外围教育,是无师自通或者自我学习的教育,是不需要进入课堂的”(萧夏林语),这是不可取的。我们不能否认白话对生产生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抛弃白话,可能比原来国学教育缺失所带来的伤害更大。
三是少儿不宜。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刘晓东先生认为“少儿学国学,是一种‘大跃进式的心态,伤害的是儿童的天性,毁坏的是儿童发展的基础,败坏的是儿童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即潜能),同时也葬送了每个孩子都应当拥有的欢乐童年。将导致儿童的生活受到伤害,将导致儿童的发展最终落后,这就是儿童教育中的南辕北辙。”这种看法也有不妥之处,国学教育不像数理化那样有极强的逻辑性、规律性,国学的人文性很强,没有明确的时间之限,不懂,有教师指导;再者说,现在不懂,读熟就会懂,慢慢就会懂,不能非要等到懂的时候再去学。
四是围着小考、中考、高考转。由于小考、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很多人认为必须重视“应试”,搞国学教育是瞎耽误工夫。小考、中考、高考确实不能忽略,但与国学教育并不冲突。语文主要是考查语文素养,考查语文能力。加强国学教育,加强基本素质的培养,对语文能力的形成很有帮助,自然对小考、中考、高考也有重要价值,同时,小考、中考、高考本身就包括国学内容。国学教育完全可以做到与平时的语文学习和小考、中考、高考结合起来,相辅相承。
(责任编辑 陈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