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7-06-27陈圆
陈圆
摘 要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要培养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培养他们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从小培养,这是我们教学的原则,而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从感性到理性、温故知新、培养逆向思维、变换思维角度、训练发散思维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2-0085-01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学生探索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金钥匙。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发展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从感性到理性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我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二、培养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突破思维定势,从相反的、对立的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數学生在思考时,往往习惯于正向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为学生提供材料,练其逆向思维,以克服一般思维中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思维惰性和思维定势。例如:小明、小丽、小花三人分铅笔,小明得的比总数的一半多一支,小丽比剩下的一半多一支,小花得8支,问原来共有铅笔多少支?这道题从条件直接解答较困难,我们只能从题目所求问题入手,利用已知条件一步步倒着来推理。如果小丽只得了剩下的一半,那么小花就应该得8+1=9(支),也就是得了剩下的另一半,由此可算出小明取后剩下的铅笔数为9€?=18(支)。同理,如果小明得的是总数的一半,那么剩下的应是18+1=19(支),显然,总数的另一半也是19支,那么铅笔总数应是
三、变换思维角度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的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可以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使学生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
四、训练发散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就是说:思维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反过来,语言又促进思维的发展。发散思维的特征是独创性、变通性、流畅性及新颖性。发散思维是指对某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入手,沿着不同方向思考,重组已有的信息和认知结构,通过联想、想象,使思维达到一种独到的境界。例如:简算12.5€?.88。(1)先引导学生说清题意,(2)引导学生说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突破常规,以期得出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
(责任编辑 陈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