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肢剪力墙的内力计算及算例分析
2017-06-27吴雅颖尹瑞
吴雅颖 尹瑞
摘 要 本文解析了双肢墙采用连续连杆法求解内力的公式推导过程。并采用此法,以5片双肢剪力墙的内力求解为算例,探讨了开孔位置、开孔面积的改变对连梁、墙肢内力的影响。
关键词 双肢剪力墙 连续连杆法 开孔位置 开孔面积 内力分布规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2-0081-02
剪力墙结构随类型和洞口大小的不同,计算方法、计算简图的选取存在差异。联肢墙的柱梁刚度比较大,求解内力时采用渐进法较为繁琐,通常采用连梁连续化的分析方法,简称连梁连杆法。
本文以双肢墙为例,解析了连梁连杆法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以不同开孔位置、开孔面积的双肢剪力墙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其内力分布,探讨上述因素对连梁、墙肢内力的影响。便于学生掌握联肢墙的内力计算方法,直观的理解联肢墙的内力分布规律。
一、力法方程的建立及基本方程的解
连续连杆法假设:1.把双肢仅在楼层标高处由连系梁连接的原结构(图1)简化为在整个高度范围上都由连续连杆连接的连续结构(图2)。2.忽略连系梁轴向变形,并假设同一标高处两墙肢的转角、曲率相等,连梁反弯点在跨中。3.层高、惯性矩、面积沿高度均为常数。当实际工程中层高和截面有少许变化,可取均值。通过上述假设,获得双肢剪力墙的基本体系。
由于原结构沿连梁切断点是连续的,因此基本体系在外荷载、切口处轴力和剪力共同作用下,沿方向的位移为零。
将由墙肢弯曲变形产生的位移、墙肢轴向变形产生的位移、連梁弯曲和剪切变形产生的位移叠加,得基本体在外荷载、切口轴向力、剪力作用下,沿剪力方向的总位移(注:根据上述第2点假设,下述方程忽略的影响):
(1)
其中。式中:为墙肢弯曲变形产生的转角,顺时针为正;为材料的弹性模量;为连梁的计算跨度;为连梁考虑截切变形后的折算惯性;为连梁的惯性矩;为截面剪应力分布不均匀系数。矩形截面时取1.2。结构尺寸参数详图1。
式(1)微分两次,得:
(2)
在处截段双肢墙,由平衡条件及梁的弯曲理论得:
(3)
式中:为外荷载对截面的外力矩。设,整理式(3)后,带入式(2)。对于图2中三类荷载,有:
(4)
二、内力计算及实例分析
通过计算,可以求得连梁的约束弯矩继而获得连梁和墙肢的内力。
取5片层高均为2.8m、总高33.6m、墙厚0.2m、各层连梁高均为0.5m的双肢剪力墙:Q1~Q5,各墙的连梁和墙肢材料相同,其开孔情况详图3。假设水平力作用下5片墙分配到相同的内力设计值。
计算求得Q1~Q5的整体性系数 分别为:8.906、8.036、9.359、6.447、5.553,墙肢惯性矩比值In/I分别为:0.285、0.727、0.836、0.893、0.933,则Q1~Q5均属于联肢墙,可以采用上述公式求解内力。
采用上述双肢墙的内力计算公式求得各墙连梁的剪力Vb、弯矩Mb、各墙肢的弯矩Mi、剪力Vi、轴力Ni,汇总整理内力分布图后可知:
总的来说,墙肢的最不利截面位于结构的底层,受弯为主。随楼层增加结点内力递减,中间4层区域出现反弯点。连梁内力峰值均出现在H=8.4m处,设计中应避免H=5.6m、8.4m、11.2m、14m处连梁截面过小,防止超筋。
因开孔位置改变,剪力墙形成大小墙肢,截面大的墙肢分担主要弯矩和剪力,随孔洞趋中,各层轴力绝对值均增加,但不改变两片墙肢间轴力分配,两墙肢所受轴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另外,随孔洞趋中,连梁分担内力增加。
墙肢惯性矩比值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开孔的宽度,各墙肢分担的弯矩、剪力数值不变,各层轴力绝对值均小幅度减小,但墙肢间分配轴力比不变。开孔宽度变大,连梁控制内力由剪力转变为弯矩。
参考文献:
[1]沈蒲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例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裴星沭,肖永,赵汝枭.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毕业设计指导[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陈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