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双语学生汉语写作能力的方法探究
2017-06-27杜君平
杜君平
摘 要 大力推进“双语”教育,使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熟练掌握和使用汉语,实现“民汉兼通”,是加强民族间的交流、沟通和团结的必然要求,也是缩小各民族间的教育差距,提高少数民族素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社会稳定的迫切要求,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我区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进程的重要途徑。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作文教学,不仅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且能有效地促进读、说、听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全面完成语文学科的任务。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成为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 加强沟通 民汉兼通 激发兴趣 提高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2-0064-02
随着经济大变革、商品大流通、人员大流动,少数民族地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少数民族要走向世界,必须先走向全国。而走向全国必须通过语言关。正如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所说:“少数民族青年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求学求职等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这是关系到每个少数民族家庭、每个少数民族青年切身利益的大事。同时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意义重大。”
大力推进“双语”教育,使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熟练掌握和使用汉语,实现“民汉兼通”,是加强民族间的交流、沟通和团结的必然要求,也是缩小各民族间的教育差距,提高少数民族素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社会稳定的迫切要求,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我区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进程的重要途径。
新疆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提高双语学生的汉语写作水平,迫在眉睫。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不但要面对少数民族学生,而且还要面对汉族学生。因此,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教育者要充分发挥中介和引领作用,引导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形成源流共识、兄弟共识、国家共识,不断培养他们平等、团结和互助的意识。在双语教育中,要使他们认识到中华文明自始至终都是各民族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到各民族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民族文化是多元一体的共生关系,祖国是共同栖居的母亲,从而形成他们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习惯和认识,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促进民族团结创造良好环境。
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作文教学,不仅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且能有效地促进读、说、听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全面完成语文学科的任务。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成为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1.要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写作愿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吧。此外,还必须积极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激发写作的情感,激起写作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多写片段,多记日记,练写随笔
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
3.要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教会学生选择,吸收素材
现在有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苦斗以提高分数,“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以致于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理科书”,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教学中,教师除帮助学生获得足够的素材外,更应教授学生主动选择和分析有用的素材并养成习惯。
4.鼓励学生积极创作,推荐发表
俗话说:“乐此不彼”,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如有的时候推荐学生投稿到《砺中文苑》,这样能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 陈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