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教学难题

2017-06-27胡云飞徐吉

中小学德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历史

胡云飞+徐吉

摘 要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历史题材的课文以“散点”方式呈现和渗透,教学难度大。教师要读懂“历史”“课程”“课文”及“学生”,认清教育价值,把握学科特质,理清教学脉络,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走进历史,理解历史,思考历史,指导当下,培植人性。

关 键 词 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6-00-04

南京师范大学的高德胜教授认为,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安排历史题材教学内容具有独特的意义:没有历史,学生的爱国情感是空壳,也就没有了爱国的内涵,成了没有血肉、沒有灵魂的知识符号。[1]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历史题材的课文包含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大方面,以“散点”方式呈现相关的历史内容;并在各年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不同主题的课文中渗透历史教育,共同构成了小学品德课程中有关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体系。但是,历史的厚重让我们难以取舍,历史的遥远让我们看起来模糊,历史题材课文的非纯历史特性又让我们不知如何正确把握历史和品德的关系。“望史生畏”是多数品德课教师的共同心理。因此,读懂“历史”“课程”“课文”及“学生”便成为历史题材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

一、读懂历史,认清教育价值

有人说,历史有两种:一种是已经发生过的全部的事实,即客观的历史;另一种是“人”对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事实的描述和记载,即主观的历史。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具体某个“人”记录的历史,完全客观的历史已不可能得到。主观的历史只能以(尽可能)客观的历史为基础。我们应尽可能接近历史的真实,否则,历史就不能为今人提供“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也就从根本上失去它作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基本价值。因此,小学品德课教师必须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学习和研究历史,并以尽可能客观的历史教育影响学生。

1.深度解读教材中的历史

首先,教师要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对于《从四大发明说起》一课,许多教师在课堂中花大量时间创设各种活动,让学生充分尝试、探究和体验,以领略发明的精妙,从而得出“伟大发明”之结论。如此教学,活动的操作性和趣味性都很强,但止步于技术发明范畴,并不是历史范畴。学生误以为发明奇妙便是“伟大”,很难理解“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教师必须深入解读教材,重点引导学生认识这四项发明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进而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纸的发明大大便利了人们的书写,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活字印刷术经济省时,通过丝绸之路传至西方,加速了西方社会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普及;指南针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新大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火药的使用改变了单纯依靠大刀、长矛和弓箭作战的局面,使整体作战方法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一切因素的结合才使得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可能。只有深入历史范畴,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的贡献——它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伟大发明。

其次,教师要学会全面评估历史材料。例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通过对鸦片战争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段历史的描述,让学生感受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激发其对祖国、对共产党的热爱之情。有的教师只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对“知识窗”中辛亥革命的历史只字不提,使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结论缺少充分的逻辑依据。辛亥革命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继续和发展,它是在中国出现新的经济形态——资本主义经济,新的社会阶层——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虽没有给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幸福,却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君主专政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比较它的成败之处,进而思考谁能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改变人民的悲惨命运,从而引出“党的诞生”“南昌起义”“长征”这三大历史事件的学习,最终让学生真正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三,教师更要深度解读教材外的历史。毕竟,我们能够看到的历史都是由“人”描述和记载的,历史题材课文的编写必然受到编者主观选择的影响,不能保证完全展现历史的真实面貌。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史学素养,以完善的史料弥补教材的缺憾。例如,《悲愤的吼声》一课教材只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英勇奋战,却没有提到国民党政府领导的抗日斗争,这是不全面的抗日战争史,不符合历史教学的客观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督促下,1937年9月,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在这民族存亡之际,中国军民不分党籍、民族,万众一心,共保家园。国民党政府的军队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相继在正面战场进行了淞沪会战、忻口战役、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滇缅路之战等一系列重大战役。这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精神。我们要给学生正确的历史,教育学生正视、尊重历史,从而真正理解“中国人”“爱国主义”。

2.学会用历史观照现实

学历史如果单纯地了解人、事,意义不大。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理解没有发展,就不会形成历史意识,没有历史意识也就谈不上历史主题的品德学习。学历史绝不是只钻故纸堆,而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宏观上来说,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大统一”的形式下,我们要想立足世界,必然要从历史的天空中找寻文化的底蕴,抵制文化帝国主义。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就提到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微观上说,学历史能让我们做一个有深度,有厚度的智者。因此,教师要用历史观照现实,帮助学生察古知今,察今知古,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发现内在联系,让学生为了更好地发展,更聪明,更有竞争力而学历史。

浙教版历史题材大致可归为五大类:光荣史、屈辱史、奋斗史、建设史和世界和平史。每个事件都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渊源,教师要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相结合,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习做人处事的经验。例如,教学《悲愤的吼声》,可结合中日钓鱼岛撞船等事件,从历史的角度开展事实分析,进而理性地认识中日关系,更理性地看待我们自己。《品德与社会》基本理念指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而历史题材的品德课对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史为鉴,以古鉴今,有利于学生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去分析和判断当今社会,指导自身的社会行为。

二、读懂课程,把握学科特质

历史不等于历史知识。历史内容的学习是桥梁,其最终目的是发挥历史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而综合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特征。在确定知识性目标时,教师应注意挖掘课文内含的人文性、思想性,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历史知识与情感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历史知识的习得中,也能获得能力(历史理解、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的培养和发展。这三种能力在课程标准中没有指明,但在分目标的能力目标表述中可略窥一二: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

例如,教学《圆明园在哭泣》一课,如果只是简单了解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感受悲愤,哭诉历史,这种历史主题的品德教育是不完整的。教师要设法将知识学习与品德教育有机融合,可在以下几处着手:1.在教学“圆明园的辉煌”环节,感受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且这奇迹属于全人类”时,融合历史自豪感的培育;2.在教学“圆明园被毁灭”环节,通过视频还原历史真相(八国联军公然抢夺和拍卖的强盗行为,他们却赫然称之为文明的、合法的)时,融合国家耻辱感的激发;3.在辩论“该不该重建圆明园”时,融合民族危机感的教育。整堂课上,学生无论是自豪、惋惜,还是悲愤,最终都化作理性的思辩。如此,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教师评价糅合历史理解、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的初步发展。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把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文化教育整合在一起,在理解教材内容构建的综合性特征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实现历史材料的多重教育价值,以全面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读懂教材,理清教学脉络

小学阶段的品德教材内容中,历史主题课文近75%集中安排在五年级下册。这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这一年段加入大量历史题材的品德教育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由于课程的综合性特点,教材不是按照传统的历史分类方法进行编写,而是以“散点”方式呈现相关历史内容,导致部分课文材料组织十分复杂,以致教师抓不住教学的主线。例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课不是单纯的历史题材课文,教学内容丰富,教材编排比较凌乱。教师只有深入解读教材,理清每个材料的教学意图和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才能理出课文编写的两条线索:一条是横向线索,即“身边的物品——销往国外的产品——国际产业分工——国际货币兑换”,让学生认识当前国际经济交往状况,感受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另一条是纵向线索,即“丝绸之路——洋货倾销——封锁禁运——对外开放——合作共赢”,从我国与世界经济交往的曲折历史,认识改革开放的来之不易。只有理清这两条线索,我们才能确定本课的教学脉络,并调整教材原定的材料编排顺序,组织条理清晰、有序推进的教学过程。

由于课程体系螺旋上升的特点,在同主题下会安排結构相似的课文。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富国强民之路》中的《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时代》,课文内容相似——通过改革开放“前”与“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教师稍不注意就容易重复讲述。对此,稍作深入分析就容易发现两者区别:首先,两者的时代背景不同,前一课讲的是文革结束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提出了改革开放英明决策;后一课讲的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全国基本实现小康的条件下,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水平”的伟大决策。其次,关键词不同,分别是“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此,教学目标自然就不相同了。理清了两课之间的异同和递进关系,便也理清了《春天的故事》的课堂思路——紧扣关键词“改革开放”,重点选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近20年的历史材料,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学习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基本措施,初步感受“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课时,深入了解改革开放后祖国各个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探寻推动改革开放的力量,认识并感谢邓小平。只有读懂了课文的内容,把握课文的核心,才能循序渐进,不失偏颇,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历史脉络。

四、读懂学生,选择教学策略

让五、六年级学生跨越时空距离,去认清历史的本来面目,这确实比较困难。遥远的“历史距离”加大了理解难度,容易造成情感体验的虚无。“政治话题”深奥而枯燥,与学生的理解水平存在巨大的鸿沟。特别是新中国建设史部分,如《春天的故事》中“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专用政治名词,五年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表象,情感无从激发。

五六年级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机制具有以下特点:能认识和掌握一定的道理观念,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开始有独立见解,极易受外界影响左右而时常变化;道德情感开始多变而且不轻易外露,开始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事或社会现象,但仍有片面性。此时,教师需多用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思维的能力。因此,在历史主题品德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把握情感的激发,紧密联系当下生活,运用生动形象的表现方式,努力做到三点:1.以小见大。历史是宏大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典型事例、重大事例,或是离学生生活较近的事例。例如《西部大开发》一课,教师紧密结合浙江省的企业家,课件出示杭州娃哈哈集团、温州奥康集团在西部投资的事例。拉近时空距离,使得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原来西部开发就在我们身边”的体验。2.以实解虚。历史题材中的政治名词难以用下定义的方式对小学生解说清楚。例如《春天的故事》中“联产承包责任制”,教师可分步骤一一充实。首先,向长辈询问生活劳动情况,比较优劣。这就解决了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和为什么要实施家庭联产承包制这两个问题。其次,通过事例、数据来说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好处。这就认识了改革的成果。这样,枯燥的政治术语变成了历史的故事,历史的故事又化解了难懂的政治术语。3.以情激情。历史题材的品德课更要激发起学生内心深处或有,或还未曾有过的各种情感体验。例如《悲愤的吼声》,课始的一曲《松花江上》就奠定了本课的凝重氛围。随着课堂的进展,教师引领着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学生彼此牵动着对方的情感体验,最后复归于理性思辨,情感得以升华。

历史的领域是广泛的、综合的。对于历史主题的品德课,教师要尽力让学生走进历史,理解历史,思考历史,指导当下,培植人性。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琳琳.让历史不再遥远——《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内容的教学策略[J].福建教育(小学版),2013(7):2.

(作者单位:宁海县金阳小学 宁海县潘天寿小学 浙江宁波 3156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品德历史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新历史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