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叙事探析

2017-06-27张德宜戚洪娜

中小学德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张德宜+戚洪娜

摘 要 道德叙事是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道德叙事重在理解和阐释。叙事本身的特點以及儿童自身的特点,决定了道德叙事的价值。在道德叙事的过程中,应该选择具有时代意义的事件,注意师生间对话关系的建构,合理把握叙事的角度,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传统文化的熏陶。

关 键 词 叙事;道德叙事;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6-00-03

道德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但现实生活中,对于儿童的道德教育仍然更多地停留在道德说教阶段,从而导致道德教育的低效。道德叙事看似“无目的”,却可能是最好的教育。通过叙事,“教师帮助学生从更加理性、积极的视角解读自我与他人,解读人际关系中的优势和劣势,在自信的获取中潜移默化地增强积极体验和有效应对问题的能力”[1]。叙事性思维能为道德教育增添新的活力。基于此,本文拟从叙事和道德叙事的概念入手,对道德叙事作尝试性分析。

一、叙事和道德叙事

(一)叙事

在英文辞典中,“叙事(Narrative)”可以作为一个名词,也可以作为一个形容词。作为名词,它有两个意思:(1)所做的叙述,记叙;(2)叙事体,叙述艺术。[2]根据热奈特的研究,叙事的概念包含了三种含义:第一种是讲述一个事件或一系列事件的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即叙事话语;第二是指叙事话语中讲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件(“故事”);第三是指某人某事的行为。[3]

虽然结构主义理论家对叙事和故事作了严格划分,但其他学者往往把二者混同起来。因此,本文采用后现代主义叙事学家伯格的定义:“叙事即故事,而故事讲述的是人、动物、宇宙空间的异类生命、昆虫等身上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也就是说,故事中包括一系列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事件,即叙述在一段时间之内,或者更准确地说,在一段时间发生的事件,这段时间可能很短,如童谣,也可能很长,如某些长篇小说和叙事诗。”[4]

(二)道德叙事

可以说,几乎所有叙事都包含有道德价值。我们所储备的有教育价值的文学叙事,为我们提供了愉悦和教育的能力。我们为故事的力量所吸引,它满足了我们的道德想象。叙事通过不同的转义方式(隐喻、换喻、提喻和反讽),对叙事中的人的行为或者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人和事进行道德评价,进而达到所希望的道德目的。

这样,叙事也就自然而然地引用到德育中去了。丁锦宏认为,“所谓‘道德叙事是指教育者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借助对道德故事(包括寓言、神话、童话、歌谣、英雄人物、典故等)的叙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成长、发展的一种活动过程”[5]。本文认为,道德叙事是指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道德叙事的重点不在叙事本身,而是在于对叙事的理解和阐释。学生本身是有理性的个体,他们通过对教师提供的教育教学内容的理解和领悟,从而获得道德认知的方法和途径。

二、道德教育为什么需要叙事

(一)从叙事本身的特点来看

叙事核心在“事”,关键在“叙”。故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关切,叙事中所蕴含的价值秩序,一旦找到合适的入口与切入点,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灵成长。

1.叙事本身所蕴含的道德价值需要叙事

叙事本身具有情境性和“自我”性。叙事的过程既是思想传达的过程,也是叙事者与听者之间心灵沟通的过程。正如Richoer所认为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描述世界的模式。不管是传记的,或是虚构的故事,都给我们提供了生活的意义和归属。它们把我们同他人联系起来,同历史联系起来。通过提供一种具有丰富多彩的画面,故事的结构给我们提供了想象、描述和隐喻的空间,使我们在道德上产生共鸣,促进我们对他人、世界和自己的认识”[6]。正是一串串的故事和彼此之间的叙事,使人与人之间,人与历史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2.叙事是道德经验的主要表达方式

道德知识的学习是个体体认和感悟的产物。万俊人认为,“道德的知识原本不是靠道德的推理获取和证成,而是靠人们的道德生活体验和体认,也就是通过亲切可心的情感和心灵感应来传递和生成的”[8]。在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道德情感体验起着重要的作用。道德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简单的道德知识的灌输,而在于通过具体的、特殊的、具有丰富背景的道德情境去促进受教育者的德性发展。因此,道德教育的过程也是一种体悟、理解、形象和感动的过程,而叙事因其自身特点而成为道德经验的主要表达方式。

3.叙事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道德教育将教育和学习视为外在历程,把学生定位为道德知识的接收者,教师的教育围绕课本已经确定的内容,以“说教”和“灌输”为基本的模式。这样的教育式缺乏学生自身的体验,忽略了学生的天性与认知特点。而道德叙事以“叙说故事的形式指向与诱发道德抉择的情境创设,使受教育者认知层面的道德想象得以具象,移情投射的共情能力渐进活跃,从而实现道德价值与伦理意义的无形传递,实现教者与学者道德认知与伦理判断的视域融合,促成其道德思维与逻辑理性的启迪升华。”[8]总之,叙事使学校德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发生改变,注重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和学生的道德情境体验,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有利于体现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

(二)从叙事中儿童自身的特点来看

1.叙事符合儿童的天性

好奇、富于幻想是儿童天性,而融情节性、戏剧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叙事,恰好能够满足儿童这一天性。道德叙事通过亲切、可心的情感和自然、逼真的故事感染学生,通过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启发学生的心灵,进而构建起学生的核心道德价值。

2.叙事符合儿童道德认知和记忆规律

在进行道德叙事之前,“教师与学生的心灵秩序之中,已经存在先验性的价值准备状态”[9]。儿童的道德素质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道德叙事正是通过生动形象的道德故事,在自己喜欢谁、讨厌谁、想成为谁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进而提高道德感知和道德行为能力。另外,叙事也是受教育者储备记忆材料的过程。儿童记忆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善于记住那些形象、富有情节性的事件,而叙事的生动形象性及其故事情节性,正切合了儿童的这一记忆特点。

三、道德叙事应该如何开展

(一)注意選择具有时代意义的事件

道德叙事并不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不是任何故事都可以拿来作为素材。我们应考虑事件所产生的背景和影响因素,选取那些适合时代主题,符合核心价值取向,具有现实道德意义的事件来进行叙事。那些常态化、平民化事件,因接近学生实际而让道德叙事更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感,从而对他们的道德发展产生教育意义。

(二)注重师生对话关系的建构

传统灌输式、师生主客体二元对立式的封闭交往状态不利于道德叙事的顺利进行。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曾说,“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你与我)的对话和敞亮,这种你与我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你和我的对话关系的,均使人类萎缩”。由于各自经验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师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而通过对话与协商,师生之间可以更真实地表达自我,进而达成彼此视界的融合与心灵的沟通。

(三)注重叙事方式的把握

叙事的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不同。叙事者所采用的视角,运用的口吻,所站的立足点,都会影响到道德叙事效果的好坏。因此,道德叙事应注重方式的把握。可以从德育工作者的视角,站在关爱的立场,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接触。教师在关心型师生关系中,将故事“说”给学生,让学生在故事中走出心灵的困境,重拾生活的美好。

(四)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

道德叙事“把道德教育的视野由知性逻辑转向真实、本原的生活,把有关人伦道德的理论和思想引入鲜活的叙事之中,使受教育者远离虚幻的道德生活,在日常的世界中,体验活着的价值,并通过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不断地揭示世界生活的意义”[10]。因此,道德教育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内容上,注意整合源于现实生活的教育资源,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感知能力;在教育方法上,注意道德叙事的共情式理解;在叙事过程中,注意对学生道德情境的熏陶。

(五)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

“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价值观教育,而任何价值观的形成都与文化、传统紧密联系,与其说通过价值观的教育来保有文化,毋宁说是文化促进了价值观的形成。”[11]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正是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所形成的故事,让儿童体验到其中的社会价值。然而,当今的孩子所接触的故事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传统文化,这是一件可怕的事,也是一件不应该的事。因此,道德叙事应该扎根于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综上,在了解道德叙事的特点和掌握儿童道德认知特点的前提下,在道德叙事的过程中,我们应通过选择具有时代意义的事件,在合理把握叙事角度的情况下,师生间建立一种平等对话关系,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方能使叙事更合理地作用于道德叙事。

参考文献:

[1]方芳.叙说·外化·重构——基于叙事疗法的个案研究[J].中小学德育,2015(06):51-52.

[2]英国培生教育出版集团.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英英、英汉双解[Z]. 朱源,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9.

[3][5]丁锦宏.道德叙事:当代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一种走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3(11):1-4.

[4]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5.

[6]陈飞.生命叙事:一种值得运用的道德教育实践策略[J].现代大学教育,2008 (02):95-98.

[7]万俊人.重叙美德的故事[J].读书,2001(06):21-26.

[8]孙杰.道德想象:思想政治课德育指涉的可能性探究[J].中小学德育,2015(4):47-50.

[9]李西顺:“前视域”——德育叙事的前提[J].中小学德育,2015(09):94.

[10]刘新玲,朴素艳.道德叙事及其借鉴[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03):54-58.

[11]俞静峰. 道德叙事:当代学校德育的一种走向[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01):19-21.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跟踪导练(五)(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