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时空流转的文本深处

2017-06-27杨海祥

语文教学之友 2017年6期
关键词:古诗文情境教学

摘要: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质注定了教学目的的不同,它不仅仅是知识性传授的工具教学,更需强化的应该是基于人文意识营造的情感教学。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跳出应试的局限,站在教学的原点,引导学生走进时空流转的文本深处,感悟千百年之前蘊含在古诗文中的情感和气韵。

关键词:古诗文;情境教学;时空特质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古诗文教学往往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无论是从教学过程而言,还是基于应试效果而言。一者,由于现代汉语与古代文言的隔膜,在教学过程中两者的理解习惯难以实现无缝对接,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练习,更需要教学双方都要有着极大的兴趣来支撑;二者,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关于文言文知识考察方式及所占比重的影响,文言文教学往往侧重于简单的背诵理解,并且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在试卷中所占分量较轻,所以客观上也容易造成古诗文教学的简单化与粗糙化,结果也就导致了部分学生对古诗文的无感甚至是厌烦。当然,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古诗文其自身的魅力,不少学生对古诗文本身是喜爱和崇仰的。

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背诵的强调以及对文意的简单解读。但就是这种简单背诵和机械解读,使得学生对古诗文教学本身产生抵触情绪。如何当好古诗文学习的“引路人”?教师必须从教学方式上加以设计,走出重复背诵和简单理解的小圈子,回到从时空中感受气息、从文本中体悟情境的大视野。我们知道,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一直是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文本的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古诗文情境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应该从其文本特质出发来精心创设,不然有可能出现似驴非马的尴尬境地。不少教师试图将一些现代情境代入到古诗文教学中去,帮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理解文本、走进文本,结果却引发了更多的吐槽和尴尬。

比如,在《离骚(节选)》一文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的公开课,授课过程中教师试图营造屈原出身高贵的情境,于是对诗中屈原的姓名进行了解释,对“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体现屈原行为特征的诗句进行了简单解读,然后随机邀请班上学生现场进行表演,结果导致学生对文本理解片面,表演失控。表演的学生带着自傲的表情,大喊着我是上天眷顾的屈正则,天生我材必有用,然后嗅嗅随身佩戴的花和草,作出一幅陶醉的样子,一边感慨着春花秋月,一边作美人迟暮状……学生们看着稍微有点做作和“娘”的表演,笑得乐不可支,气氛是活跃了,但是估计“屈原”很委屈,教师心里应该也很尴尬。情境创设失败的根源不是因为没想法,而是忽略了现代文本与古诗文的不同。由于时空的流转,很多古诗文隐含的意蕴并不为现代人所熟悉,如果不去考虑这一点就随意营造情境,其教学效果很难掌控。

古诗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必须把握其中独特的“时”“空”特质。“时”就是时代、时间,不同时代背景下,文化格调、风貌习俗、民族心理等都是不同的。比如,如果不能理解宋朝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习性和当时的文化风貌,就很难想象和理解柳永对着一群青楼女写出《雨霖铃·寒蝉凄切》这样的词作,并且传颂一时,更加不能理解“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轰动了。在情境创设中,教师必须将不同于今天的“时”讲透彻了,引导学生融入到特定的时代中去体悟文本,才能事半功倍。“空”就是环境、空间,特定的环境和遭际造就了不同文本的不同人文属性。比如,对于李清照必须结合其南渡前后的不同境遇,才能更加深刻体悟其词前后不同的意境。再如,对杜甫时而沉郁顿挫、时而萧散自然的诗歌风格,更要把握其具体写作所面临的“空间”因素,否则也就很难准确理解。在情境创设中,也同样必须把具体的“空”鲜明展现出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深入文本理解具体的气韵内涵和情感脉动。

古诗文教学的情境创设必须回到文本的时空原点,帮助学生走进那一方文本产生的特定“时”“空”,从而更加准确地欣赏和理解古诗文。比如,同样是在《离骚(节选)》教学中,笔者听到另一位教学名师所讲的示范课是这样设置情境的。他没有急于去营造情境,而是以“贵族”为主题,对文本产生的时空进行了一番生动的解读,学生听起来非常感兴趣。屈原是楚国的贵族,那个时代的贵族高高在上,生而不凡,被视作承载天命而生。在楚文化的特殊氛围中,加上古人对于天时的敏感,屈原是那时空中一个有着理想和抱负的贵族,其对于“贵族”身份的认同,对家国的荣誉感、对自身承载的使命感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这从其对自己的高贵的出身、特殊的生辰、充满寓意的名和字等的极大自豪与认同中可以体悟其内心燃烧着重兴家国荣光的“小宇宙”,甚至有着“恐年岁之不吾与”的强烈焦虑感、紧迫感。同时结合屈原当时所处遭际,将“香草”和“美人”之喻很巧妙地揭示出来,既是客观解释当时的文化风俗和写作方式,也是帮助学生理解当时处境下屈原内心的情感归因。可以说,这样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少了这样的引导,学生就很难真正走进文本、走进屈原的情感内心,更不要说在把握文本的时空特质下去理解欣赏文本了。

通过教师这样的引导和铺垫,此时创设情境的基础已经具备了,关键就是如何找准现代时空与古代时空对接的桥梁。之前所说公开课教学中的“表演”模式其实是一个很有效也很方便直接的情境营造方式,但是用在古诗文情境教学中,不但容易“笑场”,而且还容易带偏整个教学。而上文所讲的教学名师在经过对文本“时”“空”的解读后,是这样巧妙创设情境的:通过ppt展示了不同的屈原画像,有束发正冠、捧简而读的,有手拿诏令、君臣相得的,有锐意改革、不顾冲突的,有遭受诬陷、被贬放逐的,有披头散发、神情悲怆的,有形容枯槁、徘徊江边的等。伴随着音乐《英雄的黎明》,将屈原的一生缓缓播放出来,并配以简单的文字解读,学生在史诗般的音乐感染下,看着这一幕一幕,就会沉浸在这悲剧英雄的意境中,不需语言也能感受到屈原一生的遭际,此时,教师要求学生将文本中的诗句,另设语境对应地配在不同的屈原画像上,就成为一种水到渠成的情境互动教学了。比如,有两位学生分别认为“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几句应该配在“君臣相得”和“锐意改革”两幅中,而且各有道理。前者认为正是君王的信任才让屈原有着如此强烈的紧迫感,是报答君王之恩;后者认为屈原是由于高贵的出身和具备的能力驱动他自觉担负起振兴楚国的重任,无论君王信任不信任,都将如此,也正是这样的执着才有这种紧迫感和孤独感。可以说,这样的辨析理解已经具备了独到与深刻这两个古诗文学习应有的因子了。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有义务将自己变身为一位“引路人”,弯下身子引导学生感悟欣赏古诗文,真正转换“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够从文本深处感受时代的气息、欣赏语言的魅力、研习文体的韵律、体悟作者的情绪,从而生发出一种对古代文化的热爱与共鸣。

作者简介:杨海祥(1982— ),男,江苏省淮安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古诗文情境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初探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探究情境教学与高中语文阅读课堂的融合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