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践行

2017-06-27季成伟

中小学德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学科意识政治

季成伟

摘 要 国家认同素养在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思想政治课程实践中具有其重要性、必要性、必然性,探讨国家认同素养的本质内涵,以及它与理性精神、法治意识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逻辑关系,并围绕常态性学科课程、活动型学科课程和活动型综合课程三种样态下的实践进行尝试。

关 键 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国家认同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6-00-04

近年来,中小学核心素养研究成为热门话题。而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重要的国家课程,如何适应核心素养时代的教学变革,如何从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转变,如何真正将核心素养落到课堂实处、走到学生心中、表现在学生的行为上,这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一、“国家认同”素养之价值认识

时代必然。当前,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但与上个世纪相比,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特征。今天的高中生多出生于本世纪初以后,他们的成长经历与互联网发展息息相关,可谓是网络原住民。互联网带来的扁平化人际关系、微传播的沟通方式和海量的数据信息,都给传统的国家认同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学科育人,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育人中,做好国家认同这篇文章,有效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素养,值得我们思考、研究与实践。

复兴使然。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本世纪最重要的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中国梦”的主要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具体表现为本世纪的“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中国梦”实现要走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确立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自信”。“四个自信”的确立,恰恰说明了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说,国家认同素养是“四个自信”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国家认同素养,就不可能有“四个自信”的确立,也就没有实现中国梦的精气神。

教育应然。重视和强化国家认同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教育的普遍共性。制度化的国家教育或者说学校教育,都会面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而国家认同就是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内涵之一。一个国家的国民国家基因、文化底色、价值追求和共同理想都是制度化国家教育必须完成的,而国家认同素养也就是国民国家基因、文化底色、价值追求和共同理想的综合体现。而就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制度化国家教育不应该、不可能在这一重大问题上缺位,制度化的国家教育必然要求重视国家认同素养的培育。

课程实然。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课程和国家意志表达的主干课程,通过各种途径培育学生国家认同素养是课程的应有之义、应当之为。同时,国家认同素养并不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专有的核心素养,而是在中学大部分学科中都有分布。29门学科课程标准中,都涉及了国家认同,其中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及了21次,高中历史提及了15次,高中语文提及了13次,义务教育语文提及了12次,高中思想政治课仅仅提及了4次。[1] 由此可以看出,国家认同素养是绝大多数国家课程在课程实践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这也为跨学科进行国家认同素养的培育提供了可能。

二、“国家认同”素养之概念辨析

“国家认同”的本质内涵。国家认同素养属于社会参与中“公民责任和道德实践”这一核心范畴。即一个国家的公民对其生活的国家的政治认同、历史认同、语言认同和文化认同四个领域认同。[2]这四个领域认同相互叠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国家认同素养的宽度,同时也表现为对四个领域的基本认知、价值认可和情感认同三个水平维度,共同形成了国家认同的深度。

四个领域认同中,政治认同为核心,历史、语言和文化认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当下政治认同的投射和反映。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总是以解构历史、歪曲历史的方式来否定政治认同,同样,一个文化软骨病患者也不会有政治自信和政治认同。而三个水平维度则是在不同水平维度对国家认同的基本测量,一般呈现出阶梯式上升,有时也会呈现出某种错位和倒置。首先是基本认知,然后是价值认同,最后是情感认同,这是一个交替上升的过程,国家认同素养最终应该表现并内化为情感认同这一水平维度。当然,我们不否认存在两种现象:或仅仅停留在基本认知,止步于价值认同,更谈不上情感认同;或在盲目从众心理下情感认同很强烈,基本认知却知之甚少,完全没有主体性判断、独立性的理性思考。而这些都不是成功的国家认同教育。

学界提出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政治认同主要表现为对当前国家政治制度、政治道路和领导力量的认知、认可和认同。就我国而言,就是对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执政方式和执政地位的认知、认可和认同。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政治认同素养的实践,既要重视国家基本制度、基本理论、基本道路的认知性教育,更要通过历史、文化和语言多个领域认同来提升和助力政治认同;既要在基本认知上,做到准确、全面、到位教学,更要在价值认可和情感认同上下功夫、做文章,实现国家认同素养的螺旋式上升。

“国家认同”的理性辨析。 国家认同素养并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核心素养相伴相成。思想政治学科将学科素养分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维度。我们要真正理清国家认同素养的内涵,就需要对国家认同素养与理性精神素养、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和国际意识等相近素养进行辨析。

国家认同与理性精神。理性精神是个体在生活中表现出的独立思考、辩证批判、宽容多元的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它是国家认同在自我认知、现实行为、人际关系等层面的具体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非理性的所谓爱国行为,一般呈现两个极端,要么完全否定我国现行政治制度、领导力量,要么静止地看待我国现行制度,完全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进步空间。这两种极端的共通之处就是缺乏理性精神下的國家认同,而这样的国家认同是对国家认同素养的背离和伤害。

国家认同与法治意识。法治意识表现为对法律权威的认可、尊重和遵从。法治意识是个体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在行为处事、权利义务上线意识、底线意识、边际意识的体现。因此,国家认同离不开法治意识,法治意识也不可能脱离国家意识。几年前,在钓鱼岛问题上,有西安某青年破坏其他公民的合法财产,甚至损害其他公民的人身健康的行为;几个月前,在韩国萨德问题上,依然出现部分群众打砸乐天等企业的行为。如果排除蓄意寻衅滋事,那么他们就是缺乏法治意识的“爱国行为”。就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而言,法治意识就是做到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让每一个行政行为都能经得起法律的考验,让每一个司法行为都能守住有效维护公民合法权利实现的最后底线。有法治意识支撑的国家认同更能入人心,动人情。

国家认同与公共参与。公共参与是每一个公民在公共生活中享有自己的合法权益、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有效承担公共责任的能力。一般而言,良好的国家认同素养支撑着公共素养,公共素养综合呈现出公民的国家认同素养。俗话说,你在哪里,中国在哪里;你做什么,中国就做什么;别人怎样看你,就怎样看中国。无论在国家“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还是在社区“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无论在国内人情场面上,还是在国外旅途游玩中,我们每一次的公共参与其实都承载了国家认同素养的高低,都展示了我国的国家制度、民族文化和道德价值。

国家认同与国际意识。国际意识与国家意识同属于核心素养的社会参与领域,主要表现为具有多元文化与国际化的视野,关心本土和国际事务,能够关注全球议题和国际形势。近代以来,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将各国以越来越密切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国家认同和国际意识也越来越紧密起来。尤其在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传播网络化,世界越来越小,传播越来越快,国家认同与国际意识更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可以说,没有国家认同的国际意识是虚无的,而没有国际意识的国家认同是虚假的。

三、“国家认同”素养培育之案例实践

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例,笔者通过常态性学科课程课堂实践、活动型学科课程和跨学科综合课程实践三种基本样态,尝试分析国家认同素养的实践策略。

基于常态性学科课程课堂实践。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恰恰相反,传统教学方式是课程实践的常态。在一个特定空间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特定的知识点,通过教师讲解、师生、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限时训练、评价反馈等环节,实现教学目标。

具体做法: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场景或者案例,如针对去年个别港独思维的议员在宣誓时的种种辱华事件,全国人大及时对基本法104条进行了释法,调动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让学生明确知道政府、人民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并对应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议员和香港议会等机构。教师通过全国人大释法过程,讲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中,人民与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权利义务,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中央与地方等的关系,从而显示全国人大释法行为的合法性、正当性和权威性,最终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素养。

实践反思:教师讲解是常态性学科育人过程中基础性的教学方法。而通过教师精要讲解、精当分析、精选习题,将学科理论逻辑与学生生活逻辑有机统一,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准确理解学科理论逻辑,让理论的力量有效指导学生生活,为国家认同素养从认知认同到学科认同和情感认同飞跃准备必要条件。同时,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课堂集体学习的重要呈现。在同伴互助、师生相助中,学生不仅学习了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价值认可和情感认同。因此,合作学习是培育包括国家认同素养在内的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

基于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践。新修订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将社会活动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必修内容,并占到三分之一的学时和学分。课程标准提出了基于必修课程包含社会活动的规定,采取内容与活动相互嵌入的组合方式。也就是说,活动型学科课程将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独特的学科育人方式而存在,也将展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色和特质。因此,在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中作好国家认同素养的落实,显得非常重要。

具体做法:教师可选择一个学生熟悉的议题,组织课内外一体化的设计流程和探究过程,从而组织教学。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本地现实需求,事先设计若干开放性的议题,让学生进行选择。如笔者结合昆山地方实际,设计“小区居民停车难问题”“昆山美丽乡村建设”“昆山普通高中资源现状与瓶颈”等多个议题,让学生选择,并形成几个议题小组。用一节课时间进行课本知识的自主学习,用一个半天的时间让学生走访,将昆山市地方人民大会作为必访环节,了解昆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机构设置、工作制度、代表工作,形成对于自选议题的基本看法、已有工作和未来设想。最后,利用一节课时间进行各组成果展示,将地方人大的相关知识作为必展内容,同时展示本组对所选议题的总体介绍、问题困境和具体建议。

实践反思:相较于常态化课程实践中案例的选择,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议题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活性、现实性、开放性和探究性,能够满足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认知走向实践,从学中练变成做中学、做中悟的需要。议题的选择既要包含学科的主干知识,也要呈现学科价值追求和情感呈现,选择开放性、引领性的议题,围绕议题开展教学设计,包括学习路径、方法和策略,并能为不同学生提供表达机会。

同时,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在于辨析,突破一言堂的最佳办法也是辨析。让不同的描述、甚至对立的观点在课堂中展示,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质疑,老师可以有意成为异见者,成为学生辨析的靶子和素材,从而让课堂包容更多不同的声音,在碰撞中捕捉真理的火花,在争辩中展示理性的价值。

基于活动型综合课程的实践。学生在多学科老师的指导下,基于生活,通过特定主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充分调动包括思想政治课程在内的多学科知识,来解决特定问题。而多课程、多学科交叉、相融和整合,设计活动型综合课程来实现国家认同素养的培育,能够突破单一学科教育教学中的很多不足和局限。

具体做法:教师可将思想政治、历史、英语等不同学科整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各学科的知识。比如,学生可以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史实,论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通过对建国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史搜集、分析,论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现实可行性,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的总结,论证人民代表大会的重大优越性;学生可通过选择、阅读英文版的美国独立宣言、英国大宪章的部分章节,原原本本地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现实条件;通过现代传媒了解西方议会制度的优势和局限,尤其是台湾地区的“国会”乱象。最后在学校层面,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以某个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呈现、展览和评比。

实践反思:跨学科的活动设计仅仅依靠学科教师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学校层面协同好相关处室,如德育处、团委、教务处,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安排主题活动,做到有计划、分阶段、分年级、分主题持续推进。如此,既能提升综合实践课程的学术内涵,也能依靠丰富、活泼、参与感强的主题活动,提升学生素养,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正如前文所述,国家认同素养不是思想政治学科所独有的,而是多种学科的共同素养。因此,通过设计跨学科课程,也即活动型综合实践课程,培育学生的国家认同素养,有着独特的优势。跨学科课程让学生面对真实世界、真实场景、真实场景,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各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解决真实问题。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07.

[2]马文琴.全球化时代我们如何进行国家认同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10.

(作者單位:昆山震川高级中学 江苏苏州 215300)

责任编辑 王清平

猜你喜欢

学科意识政治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