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普利酮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
2017-06-27谭茗月
黄 敏,谭茗月
依普利酮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
黄 敏1,2,谭茗月1
目的 观察依普利酮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5例轻中度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氯沙坦组(22例)、依普利酮组(23例)。氯沙坦组和依普利酮组采用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方法,分别接受氯沙坦和依普利酮治疗,治疗 4 周后,若血压未达标,药物剂量加倍后继续治疗 4 周;若血压达标,维持原剂量继续治疗4 周。结果 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氯沙坦组平均坐位舒张压下降(11.33±1.09)mmHg,依普利酮组平均坐位舒张压下降(13.02±1.40) mmHg,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普利酮与氯沙坦都能够有效降低高血压病人的平均坐位收缩压和舒张压。
高血压;氯沙坦;依普利酮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由多基因遗传、环境及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全身性疾病。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可致多器官功能衰竭。高血压人群中约有90%为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目标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与死亡的总体危险。
原发性高血压常伴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激活[1]和继发性高醛固酮血症[2],因此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是一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药物[3]。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能有效降低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然而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病人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仍然相对较高。这是由于在ACEI和ARB 的长期治疗过程中,血浆醛固酮水平在初期下降后,通常在治疗3 个月以后再度升高,且高于治疗前水平,即出现所谓的"醛固酮逃逸"现象[4]。而这一现象的发生最终又可导致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蛋白尿和肾脏损伤的发生和发展[5-6]。因此,醛固酮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心血管病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依普利酮(eplerenone)作为第一个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已经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高血压病,《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也提出将依普利酮作为主要降压用药之一[3],该药物能有效降低血压,改善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2]。然而依普利酮应用于临床降压的时间并不长,其治疗的临床疗效还不是十分明确。故本研究选择常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氯沙坦作为对照药物,评估依普利酮在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方面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2013年12月—2014年9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门诊诊疗的100例的1级、2 级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筛选45例进入试验。受试者入选标准:18岁~75岁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符合2010 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诊断标准(1 级:收缩压140 mmHg~159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99 mmHg; 2 级: 收缩压160 mmHg~179 mmHg和/或舒张压100 mmHg~109 mmHg)[7];无其他合并症或并发症;对于临床试验开始前正在服药者停药2 周。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重度高血压或应用降血压药物不能停用者;有心力衰竭病史或有记录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 或心肌病或瓣膜病病人;严重的心律失常病人;近3个月有心肌梗死史或有不稳定型心绞痛者;对试验药物已知成分过敏或过敏体质者;糖尿病病人;血钾<3.5 mmol/L或>5.0 mmol/L;严重肝脏疾病病人;痛风病人;体重指数≥30 kg/m2。
1.2 研究方法 将45例病人随机分为氯沙坦组(22例)、依普利酮组(23例)。氯沙坦组和依普利酮组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设计的方法。氯沙坦组服用氯沙坦(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每次50 mg,依普利酮模拟每次2片。依普利酮组服用依普利酮(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每次50 mg,氯沙坦模拟片每次1片,每2周随访1次,双盲治疗4周末,坐位平均舒张压≥90 mmHg者,则剂量加倍,如坐位平均舒张压<90 mmHg者,维持原剂量,至第8周试验结束。每次随访进行病史采集、一般体格检查、心电图、尿常规、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以心率、血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肌酐、尿素氮、尿酸、血钾、血钠、血氯、空腹血糖、心电图为安全性评估指标。
1.3 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 在试验过程中,受试者所发生的任何非预期的经历或比起点情况加重,无论与试验药物是否有关,皆视为不良事件;若与试验药物有关,则视为药物不良反应。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 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2.2 治疗期间疗效性指标的变化 治疗 8 周后,氯沙坦组平均坐位舒张压下降(11.33±1.09)mmHg,依普利酮组下降(13.02±1.40)mmH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氯沙坦组平均坐位收缩压下降(21.12±2.06)mmHg,依普利酮组下降(20.26±2.29)mmH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的变化 治疗前两组心率、血压、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各项生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的比较(±s)
2.4 不良事件 氯沙坦组有3例(13%)发生不良事件,分别为三酰甘油升高、高尿酸血症;依普利酮组有1例(4%)发生不良事件,为LDL-C 升高。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高血压影响到全球 10 亿人。血压越高,患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肾病的机会越多[8]。治疗高血压病人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和病残的总危险,目前只有血压是唯一经核实的心血管预后的替代标志[9]。RAAS在高血压发生及血压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10],而醛固酮属盐皮质激素,是人体内RAAS中的终末环节[2],主要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依普利酮作为一种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直接拮抗醛固酮达到降低血压的作用,该药降压优势在于其能够抑制高血压病人常见的醛固酮逃逸以及胰岛素抵抗现象,改善血管平滑肌张力及其对收缩血管信号的反应性,抑制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加压反应,防止血管重构。此外,该药还可抑制RAAS 活性和氧化应激,发挥降血压作用[11]。氯沙坦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主要阻断AT1 受体起降压作用。与ACEI作用通路相似[12],且该药与其他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一样,长期使用后将产生“醛固酮逃逸”现象,从而限制该药的降压效应。因此,新近研发的包括依普利酮在内的新型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因其能够拮抗上述“醛固酮逃逸”现象,而逐渐备受关注[13]。
由于氯沙坦在降血压方面的临床疗效已经有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经验支持,故本研究选择该药[14-15]作为阳性对照来评估依普利酮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经过8 周治疗后,依普利酮与氯沙坦都能够有效降低高血压病人的平均坐位收缩压和舒张压,说明这两种药物的降压效果强度相当。即依普利酮是与氯沙坦疗效相当的新型降压药物,该试验结果同国外一些大规模关于依普利酮降压疗效的试验结果一致[16-19]。
本研究同时还评估了依普利酮的用药安全性。结果显示,在本研究治疗期间,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且依普利酮组未出现类似服用螺内酯所导致的男性乳房发育、女性月经失调、性欲低下等不良反应[20]。提示依普利酮具有较好的用药安全性。此外,近期研究表明依普利酮还可通过修复血管内皮功能,减少高血压病人的心血管并发症发生[21]。
综上所述,依普利酮在降压方面,具有与氯沙坦疗效相当的降压效果,且该药的降压效果平稳,其安全性也较好。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有限且观察时间较短,将来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深入进行,对该药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进一步评估。
[1] 党爱民,陈炳伟.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J]. 中国循环杂志,2012,27(2):83-84.
[2] 陈广华,石增成,张梅. 醛固酮拮抗剂依普利酮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4,2(12): 987-990.
[3] 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 701-708.
[4] 郭建淑.醛固酮逃逸的研究进展[J]. 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32(4): 562-565.
[5] Weber KT,Brilla CG.Pathological hypertrophy and cardiac interstitium,fibrosis and renin angiotensin aldosterone system[J].Circulation,1991,83(6):1849-1865.
[6] Duprez DA,de Buyzere ML,Rietzschel ER,et al.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dosterone and large artery compliance in chronically treated heart failure patients[J].Eur Heart J,1998,19(9):1371-1376.
[7]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2.
[8] 方志敏,徐佩茹,徐秦.比较依普利酮和其它降压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的系统评价[J]. 医学文选,2005,24 (2):158-160.
[9]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J]. 高血压杂志,2000,8(1):94-104.
[10] 李琳,陈良华,宋尚明. 醛固酮拮抗剂在顽固性高血压治疗中的地位[J]. 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31(1):55-57.
[11] Urabe A,Izumi T,Abe Y,et al. Effects of eplerenone and salt intakeon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rats[J]. Hypertens Res,2006,29:627-634.
[12] 文玉萍,黄荣杰.依普利酮及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中心动脉压的影响[J]. 广西医学,2012,34 (6):709-711.
[13] 王敏,谭茗月,赵水平.依普利酮片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的初步研究[J]. 中国循环杂志,2013,28(8):590-594.
[14] 李延鸿,朱怀军. 氯沙坦治疗高血压的 Meta 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10):746-749.
[15] 万里燕,崔建,周新,等. 氯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Meta 分析[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7,16(1):19-22.
[16] Weinberger MH,Roniker B,Krause SL,et al. Eplerenone,a selective aldosterone blocker,in mild-to-moderate hypertension[J]. Am J Hypertens,2002,15: 709-716.
[17] White WB,Carr AA,Krause S,et al. Assessment of the novel selective aldosterone blocker eplerenone using ambulatory and clinical blood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hypertension[J]. Am J Cardiol,2003,92: 38-42.
[18] Flack JM,Oparil S,Pratt JH,et al.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eplerenone and losartan in hypertensive black and white patients[J]. J Am Coll Cardiol,2003,41: 1148-1155.
[19] 郝兵. 氯沙坦与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J]. 中外医疗,2011,30:109.
[20] Manrique C,Lastra G,Gardner M,et al. The renin angiotensin aldosterone system in hypertension: roles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oxidative stress[J]. MedClin North Am,2009,93:569-582.
[21] Fujimura N,Noma K,Hata T,et al. 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blocker eplerenone improves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inhibits Rho-associated kinase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J]. Clin Pharmacol Ther,2012,91:289-297.
(本文编辑郭怀印)
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长沙 411101);2.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
谭茗月,E-mail:171184564@qq.com
信息:黄敏,谭茗月. 依普利酮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0):1271-1274.
R541.4 R256.2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7.10.040
1672-1349(2017)10-1271-04
2016-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