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fMRI指导腹针治疗对中风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2017-06-27陈晓锋石丽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10期
关键词:腹针中风病康复训练

姬 乐,陈晓锋,石丽华

fMRI指导腹针治疗对中风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姬 乐,陈晓锋,石丽华

目的 观察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指导腹针治疗对中风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 选取经我科康复训练治疗后再次入院的病人20例,随机分为腹针加康复训练组(A组)和康复训练组(B组)。两组病人进行完康复训练后给予ADL康复评定,再进行fMRI的影像扫描,A组在康复治疗后给予腹针针刺。对比两组ADL的变化情况。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90.0%,B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5,P<0.05)。A组ADL能力变化较B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针对改善中风病人日常活动能力,活跃大脑皮层方面有明显作用。

中风;腹针;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训练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是康复医学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1]。腹部是集人体的全息性、经络性、脏腑对应性三大特点聚集的部位,也是人体先天经络与后天经络交接的枢纽,联通脏腑四肢百骸,运行气血,通利关节。所以针刺腹部的穴位能够很好地调节大脑的皮层活跃性、增强肢体的肌力、提高肢体平衡协调能力,因此腹部又称为肠脑[2]。腹针重视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是传统中医学与现代西医学在针灸领域相结合的创新。西医重视诊断直击病所,中医重在辨证标本兼顾。在康复治疗中正确的信息输入才能起到降低肌张力,提高肌力的作用。因此正确信息的输入需要完成一个完整的回路[3],即刺激腹部穴位后信息传导到脊髓中枢再传出到患侧肢体,此时肌张力降低。另外还需要对病人进行康复训练输入正确的运动模式,信息得以输入大脑皮层再经过大脑皮层的反馈回到肢体,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通路。临床上腹针治疗就是给通路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再次入住我科的中风病人20例(之前在我科住院治疗过的病人,经过一定的康复训练后才具备一定的能力进行ADL训练)。根据随机数字表按1∶1比例随机分为腹针加康复训练组(A组)和康复训练组(B组),每组10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神经科学会1996年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全部经CT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脑血管意外的诊断标准;②经头颅CT或头颅MRI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③必须是同一时期发病的病人;④脑出血病人必须在生命体征稳定后介入治疗。

1.4 排除标准 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②因血液病、肿瘤等原因所致的脑卒中;③合并有肝、 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及骨关节病;④精神障碍或严重痴呆。

1.5 方法

1.5.1 康复训练 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手法以正确输入运动模式为主,通过操作者声音及正确手法的操作让病人有意图主动参与肢体运动。

1.5.2 腹针针刺方法 A组病人加用腹针针刺。使用特制银针(0.40 mm×25 mm)进行针刺。取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腹针操作上针灸针垂直进针(只提插不捻转),应用提插手法将针送达腹针特有的三个层次中的中层,达到刺激大脑皮层改善肢体肌力的目的。A组每位被试者在针刺时进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B组则在平卧状态下进行fMRI扫描。所有针刺均由同一名经验丰富的针灸医生操作。

1.5.3 静息态fMRI扫描方法 采用Siemens 3.O MR扫描仪进行fMRI扫描。被试者在清醒静息状态下平卧于检查床,闭目平静呼吸,使用泡沫头垫固定头部并最大限度减少头部及其他部位运动,同时令被试者不进行任何系统性思维活动[5],使用橡皮耳塞降低噪音,待被试者熟悉环境后开始针刺,针刺后开始扫描。

1.6 观察指标 采用Brunnstrom分级法(6级)及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法[1]。

1.6.1 Brunnstrom分级法评定 Ⅰ级:无随意运动(弛缓期);Ⅱ级:联带运动初期阶段(开始出现痉挛);Ⅲ级:联带运动达到高峰(痉挛达到高峰);Ⅳ级:出现部分分离运动(痉挛开始减弱);Ⅴ级:出现分离运动(痉挛明显减弱);Ⅵ级:正常。

1.6.2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 Ⅰ级为50分以下,有严重运动障碍;Ⅱ级50分~84分,有明显运动障碍;Ⅲ级85分~95分,有中度运动障碍;Ⅳ级96分~99分,有轻度运动障碍;Ⅴ级100分,正常。

1.7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Brunnstrom分级及Fugl-meyer 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显效:Brunnstrom分级法(6级)及Fugl-meyer 运动功能进步2级及2级以上;有效:Brunnstrom分级法(6级)及Fugl-meyer 运动功能进步1级;无效:Brunnstrom分级法(6级)及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虽有增加,但达不到进级,或者评分无变化。

2 结 果

2.1 两组病人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A组总有效率为90.0%,B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5,P<0.05),A组优于B组,并且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表2 两组中风病人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分级状态(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瘫痪肢体 Brunnstrom分级 例

2.3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见表4) 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分

3 讨 论

3.1 腹针与康复 ADL是康复中的重点内容,直接关系到病人能否回归社会和家庭,ADL的康复训练也是病人肢体由功能向能力转变的直接体现。在康复训练中必须打通大脑与肢体的通路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个目的。腹针正是为通路的实现提供最好环境的疗法。腹针中的全息图正是与全身的全息定位相对应,针对受损的病位,全息图可以准确定位,直中病所。而且腹针中经络层与脏腑层能够调节全身气血,运用全身气血。临床选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以引气归元,以后天经络养先天经络,调理脏腑、补脾益肾。穴位精而妙,临床效果明显。

3.2 腹针与fMRI 腹针疗法与功能核磁的结合,丰富了腹部(肠脑)这个第二大脑的理论,使治疗体系更加完整。这一阶段的临床研究有部分病例选取了上一阶段研究的病例,在影像对比上更加丰富和充实,随着康复要求的不断提高,结合fMRI可以观察病人大脑的活跃区域不断增加,因此临床上采用fMRI技术可用于评估、预测康复疗效,研究脑功能恢复机制,为下一步制订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遗憾的是因为设备的限制,功能核磁的图片影像模糊未达到采集条件,但还是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联系到更好的设备进行影像采集,继续完善腹针与fMRI之间的研究。

[1] 南登崑.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95.

[2] 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6.

[3] 谷泽正道,李建军.新Bobath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10.

[4] 任占利,王顺道,王永炎,等.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 ,19(1):55.

[5] Zang YF,Jiang TZ,Lu YL,et al.Regional homogeneity approachto fMRI dataanalysis[J].Neuroimage,2004,22(1):394.

(本文编辑郭怀印)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课题(No.GZPT13-26)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南宁 530011)

通迅作者:陈晓锋,E-mail:52625891@qq.com

信息:姬乐,陈晓锋,石丽华.通过fMRI指导腹针治疗对中风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0):1252-1254.

R743 R255.2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7.10.033

1672-1349(2017)10-1252-03

2016-08-21)

猜你喜欢

腹针中风病康复训练
水针结合腹针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验案
腹针结合浮针治疗颈源性耳鸣病案1则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腹针配合神阙灸治疗慢性盆腔炎验案1则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机制探讨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