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妮 探寻生命的起源
2017-06-27王向旭杨红涛
◎文/王向旭 杨红涛
刘建妮 探寻生命的起源
◎文/王向旭 杨红涛
刘建妮,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洪堡学者。在英国《自然》杂志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早期动物起源演化研究上的突破性成果《中国发现具有“节肢”的早寒武世叶足动物》,首次揭示了“原口动物亚界”中最令学术界困惑的起源谜团。是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获得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荣誉称号、2015年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参与完成的“地球动物树成型”项目获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追溯现生动物门类的起源是当今生命进化科学的前沿命题,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刘建妮在这个领域科研中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经过十多年的刻苦钻研,她不仅构建了叶足动物向节肢动物演化过程中的关键特征,而且发现了叶足动物向节肢动物演化过程中的珍稀过渡类型,在节肢动物的起源与演化这一重大科学难题上取得了重要突破,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认可和广泛赞誉。
以科学态度破译“生命档案”
“化石是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远古生命为我们留下的特殊文字,是保存的‘生命档案’,对化石的研究为人类开启了一扇了解生物演化的窗口。”刘建妮把枯燥的科研方向表述得充满诗意。
作为寒武纪大爆发时期的最庞大类群,节肢动物的起源和多样性分异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努力探索的热点及焦点问题,而要想揭示并最终弄清节肢动物起源的奥秘,还需依据已灭绝了的“基干类群”的化石证据。“叶足动物虽然已经灭绝,但它与节肢动物起源密不可分。”刘建妮说。
2005年,刘建妮在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库中发现一种奇特的生物——“仙人掌滇虫”。它来自5.4亿年前寒武纪海洋,浑身长刺,身体和腿基本一样粗。
她推断这种生物极有可能是学术界期待已久的、曾湮没在远古历史尘埃中节肢动物的一个祖先。为了证明自己的推断,刘建妮仔细观察和研究化石,终于从中找到关键的生物演化信息。
她发现“仙人掌滇虫”已经发育出分节的附肢,但仍保留着柔软的蠕形躯干。这一确凿的化石证据表明节肢动物附肢的分节明显早于躯干的分节。该研究成果于2011年1月24日在《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后来,“仙人掌滇虫”研究入选了2012年度国际十大生物新属种,是唯一入选的化石新属种,也是唯一一个代表中国入选的生物新属种。
她的这一发现受到国际同仁的高度赞扬,英国剑桥大学的ConwayMorris教授评价此化石“提供了节肢动物软躯体到硬骨板演化过程中的关键证据”。美国国家地理新闻、英国著名的科普杂志《新科学家》、德国通讯社、新华社、《科学时报》等多家学术媒体纷纷对该成果进行了大篇幅报道。
以党员标准痴心三尺讲台
科研成果丰硕的刘建妮,教学中一丝不苟。她所承担的地质学系专业基础课《古生物学》,多次获得西北大学讲课比赛、教案比赛一等奖。
她特别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坚定专业兴趣,强化专业思想,鼓励支持他们开展自主创新和前沿领域研究,注重科研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她常告诫学生,要先做人后做事,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不懈毅力。“希望年轻人摒弃浮躁和功利的心态,真真正正做一点儿学问。”
在做好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之余,她始终不忘科普教育。她所开设并主讲的全校通识课《化石趣谈》成功入选2012年度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并在教育部门户网站上以一种形象生动、简单有趣、深入浅出的方式通过“化石”这个窗口将古生物学及进化论的基本知识传播给大众。有网友留言:“这门课讲得生动形象,我这个外行都能听懂。”
生活中的刘建妮,为人谦虚谨慎,乐观开朗,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她不止一次地对同事和学生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受党和国家教育、培养多年,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我要把这种感情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和大家满意的教师。”
(责任编辑 计科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