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转型加快 结构调整加速
——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2017-06-27梁芝芳

当代陕西 2017年5期
关键词:粮食农产品农业

文/梁芝芳(本刊记者)

农业转型加快 结构调整加速
——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文/梁芝芳(本刊记者)

坚持“改革创新、稳中有进”,突出“保供给、促增收”,加快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的转变,农业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

“民为政首,农为邦本。”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要求陕西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他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2015年以来,我省坚持“改革创新、稳中有进”总基调,突出“保供给、促增收”总目标,不断强化政策支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立足资源多样性,以“特色”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突出特色农业,实现“粮食丰、果品优、畜牧兴、菜茶扩、收入增”,农业发展快速步入现代化建设轨道。

提高粮食供给质量和效率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要求:“陕西要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以粮食主产县和旱作农业高产县为重点,推广旱作节水技术,打造规模连片的现代粮食生产基地。”

为了切实抓好粮食生产,提高种粮比较效益,保障农民种粮不吃亏、得实惠,近两年来,我省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快耕地建档立卡,在耕地提质量提产能上打基础,打造了一批稳固的集中连片现代粮食生产基地,建成关中灌区吨粮田产业带;渭北、陕北旱作高产玉米产业带;陕南油菜水稻一体化产业带和陕南、陕北高产高效马铃薯产业带4大粮食功能区,建设高产粮田2400万亩,年粮食总产量超过1000万吨。四大粮食功能区产能占到全省粮食总产量的75%以上。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表述首次出现,是在2015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从“打头阵”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到支撑性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目标就是通过市场化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我省紧抓一切有利时机,发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坚持有调有保、有扩有压,向主要口粮、紧缺品种、特色产品调整;一手抓绿色节本生产,一手抓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种粮比较效益;加强耕地质量、科技创新、装备水平、服务体系等基础能力建设,提高综合产能和粮食供给质量和效益。

全省推行“增、保、减”结合,优化粮食内部结构,构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粮食作物的重点是优谷物、保口粮,稳定800万亩关中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180万亩陕南优质水稻,发展渭北旱地正茬小麦,建设陕北高产马铃薯基地,保障口粮安全。渭南市富平县、宝鸡市陈仓区立足结构调整,2016年秋播扩大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富平县播种10万亩,陈仓区播种5万亩,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模式。经济作物主抓果菜茶,扩大设施规模,发展时令瓜果,实现产业扶贫目标。饲料作物按照以养定种、养殖结合的要求,发展优质饲草。全年压减玉米面积80万亩,发展青贮玉米100万亩,解决养殖饲料,减轻库存压力,立足粮菜兼用的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陕北高产高效、陕南冬早播两大板块马铃薯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2016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虽然比“十一五”末的4740万亩减少了137万亩,但总产量却从1165万吨增加到1228.3万吨,净增了63.3万吨。通过科技投入,粮食单产也从245.8公斤提高到266.8公斤。粮食产能持续多年稳定在1200万吨左右,粮食安全的基础不断巩固。

省农业厅厅长白宜勤说:“在下一步的改革中,我们将坚持粮食安全为基础、发展特色为引领、保护生态为方向,全面优化产业布局,合理确定目标产量,注重产品质量,划定最佳产区,提高资源环境匹配度,加快形成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供给体系。”

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体系

在中国最权威的品牌价值评价中,“杨凌农科”位居全国区域品牌价值第二位,估值金额高达661.9亿元。以“杨凌农科”为标志,在陕西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一种崭新的、更具现代气息的农业区域品牌诞生了。

作为典型的西部优势特色农业省份,我省在稳定粮食产能、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大结构调整,把走特色路、打特色牌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省果业推行“出路在转型、提质在有机、增效在营销”思路,打造乔化改造、矮化栽培、山地苹果3大板块,发展猕猴桃“一带一板块”,打造出全省农业领域最具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目前,全省水果面积达到1910万亩、总产1700万吨。其中,苹果和猕猴桃优果率达到80%以上。全省农民人均收入70%来自于果业。陕西果品已行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科学布局,我省果业形成了苹果、猕猴桃、葡萄、鲜食枣、柑橘、传统水果及时令水果7大板块,全面实施标准化果园建设、现代园区打造、科技研发创新、良种苗木繁育、经营主体培育等十大工程,实现了“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三大目标,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特别是苹果产业,经过果树更新换代,逐步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分散型向规模专业型、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驱动型“三个转变”,并成为全省农业效益最好的产业。目前,陕西苹果面积、产量全国第一,占到世界产量的1/7,已成为全球知名农产品。

同时,以肉羊、奶山羊、肉牛为主,狠抓良种繁育推广,扶持壮大产业联盟,发展标准化养殖和家庭牧场,打造陕北肉羊、渭北肉牛、关中高端奶畜产业板块,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陕北果菜、陕南叶菜、关中果蔬互补、高山露地蔬菜四大产业集群,建成陕南生产与加工、关中加工与流通两大茶业基地,推进菜茶产业提质增效。

目前,关中已形成以奶畜、肉牛、蔬菜、粮食为重点的主导产业带,陕北形成以羊只、小杂粮为重点的潜力产业带,陕南形成以生猪、茶叶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带,渭北形成以苹果为重点的优势产业带。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特色更加鲜明,农产品产量品质不断提升。

西安沣东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内,工作人员在“务农”。 梁生树//摄

在此基础上,我省大力发展大荔冬枣、紫阳富硒茶、韩城花椒、甘泉豆腐干、千阳刺绣等优势特色产业,不仅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来源,还提升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已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01个。

围绕“调结构、扩规模、强产业、重科技、可持续”,我省推动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近几年来,农业园区建设规模占耕地比重由5.3%增长到11.8%,土地流转率增长9.1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贡献率、农机化综合水平分别增长3个和7个百分点,“三品一标”认证规模增加2.2倍,农产品储藏能力增长近1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增加2万多家,一产增加值增长了27%,农业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产”融合带动农民增收

“要补齐‘农业不强、农民不富’这个短板,农村产业融合是必由之路。”2月7日召开的陕西省农业工作会议上,省农业厅厅长白宜勤如是研判当前农业发展形势。

2015年,我省成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省,在产业融合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命名5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新增果蔬储藏能力4.1万吨。推行休闲农业示范点认定,加强运行监测管理,新增4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6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开展农产品电商示范县、乡、企(社)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创新南北农产品展销平台运营机制,现代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创建4个国家级、10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建成省级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466个,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7%。推动优势特色产业生产、储存、加工、销售一体化融合发展,探索建立农民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利益共享和实现机制,让农民不仅从农业生产增效中获得效益,而且从二、三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中分享利润。

被誉为“苹果之乡”的白水县,曾出现“一产大而不精、二产短而弱、三产广而不深、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等问题。为此,白水通过“农民持股、果园托管和农业经营新业态融合”等模式,做到“融人、融资、融产”,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企业走向农业全要素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了农民受益、企业发展、产业升级、长效运行的“强一接二连三”。2016年,白水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渭南全市第一。

2016年1月8日,国家发改委首提农业农村经济“4.0”的概念,主要依靠农村产业融合而催生的诸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农业。

目前,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前伸后延,将农户、经销商等不同环节的经营主体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产业融合利益共同体,全省加工型龙头企业1730余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3690亿元;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规模和带动能力增强,全省专业大户发展到8.3万个、家庭农场2.3万家、合作社3.1万家、龙头企业2560家,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合作社为纽带的产业融合主体。

此外,全省初步形成了以西安周边地区为核心、以关中平原为主带、以陕南和陕北为辐射区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格局;生产智能化、经营电子化、质量可追溯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基本形成;通过果园托管、果园入股、土地入股等融合模式探索,促进资金、技术、人才更多地反哺农村,加快农村种养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

据统计,去年我省农村居民收入顶住经济下行压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达到9396元,增速连续10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连续7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3∶1左右,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农民群众。

猜你喜欢

粮食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