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织保障网 致力惠民生
——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2017-06-27
◎文/张 帆(本刊记者)
密织保障网 致力惠民生
——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文/张 帆(本刊记者)
改善民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让群众在不知不觉中有更多自尊与获得。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能叫得出梁家河普通群众的名字。一寒暄、一拍肩,就像多年未见的亲兄弟。陪同习总书记的省委书记娄勤俭对省委班子成员说:“习总书记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对老百姓的情义,是我们当干部的必须要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抓好民生工作的动力。”
我省在追赶超越中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始终坚持“两个80%”承诺,将动力转化为一个个真实数据、一项项创新举措。
聚焦精准补短板脱贫攻坚不落一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是习总书记常讲的一句话。两年前来陕视察时,他特别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紧迫感,聚精会神抓好脱贫攻坚,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确保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为陕西打好脱贫攻坚“歼灭战”提供了遵循。
省委、省政府制定了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决定的《实施意见》及分工方案,修订完善全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印发39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配套方案,逐步形成完整的扶贫政策体系。
2016年是脱贫攻坚的首战之年,省委、省政府聚焦“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保持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劲头,动员1000多家民营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帮扶,选派5万多名干部驻村联户,出台“1+N”配套政策39项,投入专项资金47.05亿元,以凝聚各方攻坚拔寨的强大战斗力,一举夺得首胜——151.75万省定标准贫困人口脱贫,佛坪、定边两县“摘帽”。
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让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既是经济责任,也是政治责任,科学指挥是前提。从省委书记亲赴贫困地区解决脱贫攻坚重大问题,到四大班子都把脱贫攻坚作为重点议题组织研究,再到党政“一把手”贯彻“五级书记抓脱贫”要求,组织领导空前加强。同时,通过明察暗访、督查考核、专项检查等手段措施,“一票否决制”“贫困县不摘帽,党政正职不挪位”、脱贫攻坚列入干部管理“三项机制”等将压力源源不断向下传导,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工作抓在手上。
去年,全省上下把搬迁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八大工程作为主攻点,多线突进,“攻坚战”捷报频传。
搬离穷窝,易地安置,让祖祖辈辈身处山窝窝的贫困户一次性拔了“穷根”。仅2016年,开工建设搬迁安置房24.4万套,易地搬迁贫困户86万人,并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因学致贫家庭得到实惠。省财政统筹资金104亿元,通过提高补助标准、实施13年免费教育等措施,在全省建立起从学前到大学直至就业的系列教育帮扶机制,去年累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56万名,对80.49万名普通高中、32.23万名中职学生免除学费。
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长远之计、根本之策。贷款风险担保金、小额贴息贷款、扶贫再贷款等一一到位,为推进产业脱贫提供资金保障。去年,全省大力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在21个县组织36家涉农“龙头”参与供销社代持股的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新模式,带动贫困户1.88万户7.82万人,获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
同步并行的就业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兜底扶贫等措施也在综合发力,脱贫攻坚的步伐稳健而有力。
近年来,我省把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作为转变卫生发展模式的突破口。 梁生树/摄
紧贴民生兜底线 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
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是维护百姓切身利益的“兜底网”,更是维护社会安全的“稳定器”。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民生托底政策的系统性研究,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更加完善,失业保险功能由“保基本”迈向“促就业”,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全覆盖,享受生育保险的女职工生育孩子基本不花钱。
在“制度阳光”照耀下,越来越多的三秦百姓被纳入越织越密的社保网。截至2016年底,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506万人、1248万人、352万人、442万人、283万人。
如果说,群众过去关心的是有没有社保,现在他们对社保待遇水平和公平性的期待越来越高。省委、省政府对待这一民生问题丝毫不含糊,在“两个80%”不动摇的基础上,持续加大对社会保障的刚性支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资金标准、职工工伤保险待遇水平、失业保险金待遇标准连年提升,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十二连调,平均水平达到2447.95元。
“我只要在这里递交住院相关资料,一个月内钱就会自动打我账户上,不用再来回跑。”前不久,家住西安市东郊的王建国到区社保中心办住院报销,第一次尝试综合柜员制的好处,高兴地直说“太方便了”。
综合柜员制,是我省2015年开始试点的单人临柜全业务受理机制,就是在严格业务授权管理下,一个窗口办结所有业务。2016年起,该机制正式在全省推广。
如今,办理社保关系转移、异地就医、网上服务等协同业务更加方便快捷。2016年,我省实现各市参保职工到西安异地就医即时结算,部分地市间开通职工医保双向异地就医即时结算业务。同时,我省与海南、青海、新疆、云南等6省签订跨省异地就医合作协议,与海南、青海、新疆开展异地就医结算业务,累计结算职工异地就医患者25.7万人次,结算医疗费用24.53亿元。
便民,更要利民。今年,我省实施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走在了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运营的前列,这将实现百姓“养老钱”保值增值,消除百姓后顾之忧,让幸福生活更加从容。
紧盯需求谋惠民 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一边是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号难求,一边是基层医疗机构和小医院门庭冷落、难以维持,如何均衡优质医疗资源,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更是陕西追赶超越的动力。2015以来,我省在推进医疗体制改革中,把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作为转变卫生发展模式的突破口,通过“医联体+全科医生”模式推进城市三级医院门诊向基层延伸,合理分流大医院门诊患者,打造一批以医联体、医疗集团和县镇村一体化的区域医疗机构共同体。
2016年底,全省组建医联体、医疗集团55个,涵盖二三级医院600余家、基层机构1000余家,一体化改革覆盖90%县级医院和50%乡镇卫生院,建立119个“组团式”医疗队,1/3的县实现90%患者在县域内就诊,三级医院诊疗人数呈现下降趋势。
“能在家门口看好病,就不去大医院挤热闹。”家住雁塔区电子城社区的卢大爷说,如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挂上专家号,绿色通道直接转诊大医院,家庭医生定期上门随访,帮他调整饮食、管理健康,“方便、放心,更暖心!”
近两年,按照国家对综合医改试点省的要求,我省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提供,遵循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按照自下而上、由点及面、先易后难的路径,扎实推进新一轮医改,基础性改革基本到位,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逐步走出一条具有陕西特色的医改之路。
比如,针对“看病难”“看病贵”,在保障群众用药安全前提下,推行药品耗材采购“两票制”,出台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案,改革公立医院确保其“姓公”“为民”。目前,全省107个县区全部建立财政投入补偿机制,118家县级公立医院拥有用人自主权,159家县级公立医院拥有收入分配权,城市公立医院也按照属地化原则同步推进,实现改革全覆盖。
2017年,是陕西加快追赶超越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推进健康陕西建设的开局之年。2月28日,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健康陕西建设的决定》《健康陕西2030行动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进健康陕西工作的开展,这标志着健康陕西已提升为全省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