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乡土小说对现代性的呼应及其反现代性姿态
2017-06-26纪翔
摘 要:乡土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追求现代性”思潮的影响下,出现了呼应与反对现代性的两种思潮。本文以书写乡村变化的小说为载体,浅析了知识分子对乡土小说现代性的思考以及其反对现代性的倾向。
关键词:乡土小说;现代性;反现代性
一、现代性是乡土小说叙事的起点与发展动力
乡土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坛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发达的国家,农民、农村不仅与社会学密切相关,它更是文学取之不尽的资源。乡土与城市相对,它区别于以工业文明为表征的城市文明。
“现代性”是与民主、科学等概念相联系的西方话语表述,是一个特定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价值观念,它生于传统,又对传统扬长避短。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对乡村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也更加暴露了乡村的落后,乡村的衰颓是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问题,而乡土作家之所以对故乡的沉滞极为敏感源于他们对现代性的执着追求。乡土小说的诞生就是为了改造国民性,且乡土小说对乡村的现代性锐变有着特殊关注,换言之,现代性不仅是乡土小说的叙事起点,更是它发展的动力支持。乡土的社会传统与现代文明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乡土小说集中反映了知识分子对现代与传统的思考。
农民是乡土小说集中描写的对象,知识分子站在启蒙者的立场上,审视、打量乡村与农民的生存境遇,通过印刷媒体呈现于大众视野,社会反响也相当剧烈,以鲁迅乡土小说发迹的启蒙文化在乡土作家的不懈努力之下达到高峰。在乡土小说家们的精心打磨下,许多散发着纯正气息的原生态作品不断涌现,为乡土小说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土地。也许作品的质量良莠不齐,但是他们执着于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其独立思考的声音,这是现代文坛中极为宝贵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代乡土小说如此打动读者的根源,不仅有现代性的思考深度,更心系现代中国的艰难历程与愚昧的落后状态。
二、乡土小说家的反现代性姿态
人们总是理所当然地将“现代性”与科学、进步、合理等美好因素相关联,但是这种线性发展的历史观越来越受到知识分子的质疑。废名、沈从文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笔下的乡土小说背离了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主流的叙事基调。
废名深受佛教影响,他的隐逸之思与周作人所倡导的“性灵派”不谋而合,他并不以现代理性的价值尺度考量乡土,他笔下呈现的是未被世俗污染的恬静的乡村风光,吟诵的是一曲和谐宁静的人性之歌。这世外桃源的构建其实是为了反对现代文明对人本性的异化。沈从文更是将这种田园牧歌般的诗意情怀发挥到极致。他笔下的湘西世界远离革命的血泪与战争的风雨,和平的乡土世界表达了他对故土传统的眷恋之思。
新时期乡土小说的寻根热潮也体现了知识分子面对现代化碰撞时的复杂心态。一方面,新时期的乡土小说家热烈期盼着乡村摆脱贫困愚昧的状态,实现真正的富足与自由,另一方面,都市文化对乡村的挤压破坏了民间的既定秩序,这两难的选择让作家们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但现代性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向,无力回天的乡土小说家无奈又焦虑。因此他们宁愿逃离这喧嚣与浮躁,让自己的心灵回归于理想中的和谐的乡土中。他们极力表现乡村静谧淳朴的一面,忽略现代商业文明对乡土的侵袭。在寻根派作家笔下乡村世界是一个温情脉脉的情感乌托邦。莫言对高密东北乡的执恋,以及迟子建《亲亲土豆》、《雾月牛栏》等作品都向我們描绘了诗意的乡村社会和活力无限的乡土世界,对正在逝去的乡村作最后的告别和回望。汪曾祺的《受戒》在展示人性灵魂美的同时,更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恬静淡远的乡土风俗画,这也是他小说韵味无穷的精髓所在。
改革开放打破了城乡的阻隔,一大批农民怀揣梦想来到城市,也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成为城市与乡村间往返的候鸟,农忙时在家务农,闲的时候去城里打工,但城市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般单纯美好,农村人身份的烙印让他们在城市里备受歧视,他们只能在回忆中重温乡间的深情,故乡的山野田土,麦场庄稼,低坡山脊这些曾被他们漠视的乡村符号再次变得亲切,迫于生存压力和身份认同焦虑,这些来自乡村的人不得不返土。如果说进城、改革是人们对现代性的追求和认同,那么人们的“寻根”之旅则是对盲目追求现代性的反思。
《九月还乡》中的九月、孙艳等羡慕城市的光彩来到针织厂里做工,干脏乱的活,有时还要被脑满肠肥的老板调戏。后来她们明白了青春才是她们唯一的资本,她们便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厂长骂九月道农民是万恶之源,九月也毫不留情的揭露城市人的真面目:城市在农村倾销假的种子、农药,城市才是真正的万恶之源!此时的九月真正意识到了城市并不适合自己,乡村才是真正的心灵家园。顿悟这个道理后,九月和孙艳义无返顾地回到了家乡,她们决意要带领乡民共同致富。在这里城市人都被描绘成面目可憎的恶人,而原本单纯善良的农民进城后也染上一身恶习,而杨双根所代表的农业文明是人们最后的心灵归宿,这难道不是对现代性恶的无情控诉么?
但是追求现代性是不可改变的历史潮流,农民对城市的渴望与日俱增,作家们对现代性荼毒人性的一面无可奈何,他们无法改变乡村不断没落的事实,工业化已将淳朴的乡土风情改变的面目全非,忧心怅惘终是徒劳,只有不断思索乡村的文化的价值所在并充分保护利用才能让乡村文化扬长避短,真正实现人文环境的臻善与现代化腾飞,才能为守望乡村找到一条真正的光明之路。
参考文献:
[1]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2
[2]张衍娜.论现代性视域下当代乡土小说的困境[J].现代语文,2012,8:59
[3]丁帆,何言宏.论二十年来小说潮流的演进[J].文学评论,1998,5
[4]南帆.文学:城市与乡村[J].上海文论,1990,4
[5]贺仲明.论中国乡土小说的现代性困境[J].南京大学学报,2008,5
[6]南帆.文化的她——重读《白鹿原》[J].文艺理论研究,2005,2
作者简介:
纪翔,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