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华《活着》与赛珍珠《大地》思想内容比较

2017-06-26白菁栀

商情 2017年13期
关键词:赛珍珠福贵抗争

白菁栀

余华的《活着》和赛珍珠的《大地》这两部作品都描写了人物艰难的生活状态,他们笔下的人物的生活都遭遇着苦难的重重袭击,面对苦难,两位作家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生存态度。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从中获取关于人在面对生存困境的时候应该怎样生存的启示,分别揭示出《活着》与《大地》两部作品的异同以及余华与赛珍珠对于苦难态度不同的原因和带来的启示。

生存的困境生存的态度忍受与抗争思想内容

一、《活着》與《大地》思想内容的相同点

《活着》与《大地》两部作品都讲述了一个人一生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讲述了一个人在面临困难、痛苦时的坚强与抗争。

《活着》出版于1992年,荣获了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等奖项。小说从一个民歌作家下乡采风开始,写到一个老农与老牛的对话,引起作家的好奇而与之交谈,引出了福贵的一生经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可谓命运多舛:家产尽失、穷困潦倒、被拉壮丁……然而最触目惊心的是一桩接一桩的亲人的死亡。死亡给福贵带来了深深的苦难和极大的折磨,它无情地带走了福贵全部的生活希望和微薄的幸福。当一个个亲人接连死亡之后,只剩下一头老牛与他作伴。《活着》揭示了人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贫穷、战乱、疾病的摧残、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的落后、工伤事故的频繁发生等等。物质上的贫苦、人为的悲剧、命运中不可避免的遭遇等因素一次次地将人物置于苦难的境地,这些苦难的来临一发不可收拾,连准备都来不及厄运就已悄然而至。福贵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变为每日为三餐奔忙的穷苦农民;在明白了要珍惜妻子儿女、孝顺父母时,却又被拉去当了壮丁,与家人分离;好不容易回到家,母亲却不在人世了,女儿也变哑了,还得面对生存的重重压力;儿子刚懂事,却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为女儿找到了一个懂得关心妻子的好伴侣,正当他为此高兴时,女儿却在生孩子时大出血而死,只留下了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这样还不够,接着妻子生病而亡,女婿搬运时被压死,最后只剩下爷孙俩相依为命;没过多久外孙也因为饥饿吃多了豆子被撑死……在一次次的劫难中福贵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亲人一个接一个地从自己身边离去,无情的夺走一切。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于1931年发表了《大地》,这是她的代表作,并于1938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而她也因此成为首位获得此奖的美国女作家。作品展示了王龙的一生:农民王龙娶了大地主家的厨房丫头阿兰为妻,组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过着安稳而平凡的日子,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几年,这样的生活就被接连不断的水灾、旱灾打破了,这些灾难使农民颗粒无收,很多人被活活饿死,面临重重的灾难和饥荒,王龙和妻子凭着抗争的精神,永不言败,坚定目标,不断积累资金购买土地,做到从无到有,最后变身地主,过上了富足的生活。物质资料的匮乏是旧时代人们生存困境的主要特点。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仍然摆脱不了各种各样的生存困境。

二、《活着》与《大地》思想内容的不同点

余华和赛珍珠在展示人的生存困境的同时却呈示了不同的生存观点。

余华通过《活着》把人物置于生存的困境之中:战乱、饥荒、死亡……同时赋予人物一种极强的忍受力,以此来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

余华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与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赋予人物的是一种“为了活着而活着”的生存目标。主人公福贵在经历了家产尽失、被拉壮丁、父亲被气死、母亲病死、儿子被抽血抽死、女儿难产致死、妻子病死、女婿工伤而死、外孙吃豆子胀死等一系列不幸的打击之后,开始思考存在的意义。他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活着其实很简单—为了活着而活着。所以,福贵学会了忍受,他于苦难悲伤的极限处善待生命,默默的承受生命之重,以顽强的忍受力接受了这无尽的痛苦,正视了这让人喘不过气的不幸,并最终获得了一种超脱现实的淡定和宁静。

福贵的妻子家珍也是忍耐的典型,面对丈夫的游手好闲、打骂责备、出轨不忠等行为,她完全有理由也有优势(她是米行老板的千金,还读过书)抛弃丈夫,回娘家过舒服日子,但她没有,她都忍受了。她在丈夫失踪时顽强的挑起养活全家的重担,婆婆病重时尽心照顾直到其逝世,后来的遭遇更是苦上加苦—女儿失声、自己病重、儿子离逝……她都一一承受了。福贵的母亲亦如此,一个经历了大半辈子富裕生活的老人,在从地主变身为佃农时,忍受了种种不适应,宽慰儿子说,“人只要活着高兴,穷也不怕”,她卖掉了值钱的东西之后,带着孙女到处挖野菜,裹过的小脚艰难地走在山间原野。因为不忍心看儿子太辛苦,她还拖着因年老而体力不支的身体亲自下地干活。甚至小小的有庆也为了不让鞋子烂得那么快而将鞋子脱下提在手中赤脚跑去学校……在突然的面对这样判若云泥的落差时,福贵一家人将一切都化解了。在这里,余华想要通过“忍受”表现出对生命的执着和对苦难生活的一种乐观精神。赛珍珠通过《大地》展示了人物生存的困境—饥荒、战乱、死亡的逼近。同时,她也赋予了人物不断地与这种困境抗争的勇气和斗志。他们以这种抗争的途径战胜了苦难,获得了发展。

而在《大地》中,展现的是在无数的饥荒当中,主人公王龙和他的妻子阿兰一直都没有放弃过坚定的生存目标—土地和儿子。王龙把儿子视为生命,有了儿子,他们的土地就有了继承人,因此,他不断地生养儿子,把儿子视为生命的延续;而土地在他们心中,同样也被视为了生命一般,饥荒来临时,人们吃掉了所有可以吃的东西,连野菜都没可挖的了,他们卖了桌椅,甚至到了不得不逃难到南方让孩子行乞的地步却仍然坚持不卖土地。但是他们这样一步步煎熬地走过来,为将来家业的发展留下了希望。他们积极的最大限度的与苦难相抗争,一步步走向富足,虽然过程很艰难很痛苦,但其中却孕育着一种未来胜利的喜悦和激动,隐藏着征服者的自豪和骄傲。

三、余华与赛珍珠对于苦难态度不同的原因

为什么这两位作家对于苦难有这样截然不同的态度呢?这其中除了有作家自身的因素之外,还有他们背后的民族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

余华虽然接受了不少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他身为一个中国人,骨子里摆脱不了东方文化的影响。《活着》所体现出来的那种顽强乐观的忍耐精神,是老庄哲学主张的超然物外,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正如余华所说“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并不单单是一种盲目的服从和无斗志,而是在经历了种种生命体验之后,以顽强的精神去忍受,以乐观超然的态度看待人生,以坚强的生存对抗人生的苦难,是一种笑看人生的佛家心态。家珍是余华笔下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她具有所有东方女性身上的优秀品质,她生活在命运的安排当中,十分顺从,没有半点怨言,只有宽容和忍受。她符合余华对“温柔敦厚的女性”的期待。她对丈夫的忠实和支持、对儿女的体贴和关爱、对邻居的热情、对仇人的宽容等品质都是余华所期待的完美女性所具有的品质。余华童年的时候缺少母亲的关心,天天和哥哥在一起。因此,他潜意识当中,对女性的期望理应是家珍那样支持体贴丈夫、关爱孩子,温柔敦厚的有“母性”的女性,而不是具有抗争意识的女性。再者,福贵在家产输光以后,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深刻的思考和忏悔,后来的他看到了妻子的种种好品质,对家珍的“专制”已经没有了。苦难使他们变成了平等的、相濡以沫的夫妻。没有专制就没有反抗,因此,家珍的性格中没有阿兰那样的默默反抗是符合实际的。赛珍珠虽然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和中国底层人民接触最深,也接受了许多中国文化的熏陶,但她身上有着不可磨灭的美国人的血统,她的高等教育也是在西方接受的。加上他的父亲笃信基督,长期在中国传教,赛珍珠多少受到父亲的影响。所以《大地》中王龙和阿兰对困境的态度是一种向外对物质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抗争,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期达到自己的目标的做法。

阿兰的生存态度也是种具有抗争意识的举动,赛珍珠生活的年代,是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影响了她,使她不仅看到了东方女性的美好品德,还看到了她们生活在夫权制社会饱受压制,失去自由和尊严。她同情她们,同时也希望她们能为自己的自由做出抗争。再者,赛珍珠本身是一位女性,女性往往比较了解女性的疾苦。她作为自由女性,生活在一个开明的家庭,她的自由告诉她:她自己的那种生活才是真正自由的女性的生活。因此,她希望中国女性也能像她那样的自由。

四、《活着》与《大地》给我们带来的生存启示

《活着》让我们看到了活着的艰难,让我们理解了活着的可贵,活着的必要,让我们坚定了活着的毅力和信心。尽管遭遇了那么多的不幸,福贵却凭着着忍受一切的精神,承受了一切,并在这种承受中走向了达观和超脱,他也就安然于自己所经历的平静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一生。

这种忍受并不是去麻木地接受,而是一种对生命理解之后的超然。忍受首先是能够坦然地接受命运的不公平待遇。这是人类生存下去的基础。在遭遇了生活中的种种不幸之后,是以死逃避还是坦然地接受?福贵做出的回答是“活着”,坦然地接受命运的不公。忍受体现了对生命的执着和热爱。如果没有对生命真切的热爱,那么老人福贵可以选择死亡,因为他已经没有值得牵挂的人和值得留恋的事了。忍受就是对生命的坚持,是对生命的尊重,它告诉我们尽管命运注定是悲剧,然而生存的意义就在于活着。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存条件逐渐优越,但随之而来的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又影响着人们。人们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他们承受不了太多的压力,于是,在重重压力下不能调节而自杀的人越来越多。在这种背景下,余华的《活着》所蕴涵的忍受态度对人的生存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如余华在序中所言:“《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

正因“活着”有着如此丰富的意义,这种生存态度也得到了一些东方国家的赞同。1997年7月3日韩国《东亚日报》评余华的《活着》“这是非常生动的人生记录,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经验,也是我们活下去的自画像”。

而《大地》告诉我们生活有无限的可能性,看似不可能达到的高度,只要我们懂得规划和抗争,只要我们给自己定下目标,坚定不移的朝着目标去奋斗、去努力,就会迎来成功的一天。

王龍和阿兰从再普通不过的农民家庭上升为富裕的地主家庭就是一种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创举。他们的抗争不是没有计划没有目标的血拼,而是经过漫长岁月的点滴的抗争和努力,始终坚持目标,最终才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抗争同样是对生命的热爱,为了使自己过得更加灿烂而不断去改变对自己不利的因素,求得发展。抗争是种不安于现状的向上的力量,向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总会遇见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挫折,各种条件会阻碍我们前进的道路。《大地》阐释的这种为了向前发展而不断思考不断抗争的做法对现代人的生存也是有指导意义的。不管在生活中遇到怎样的困难,不管身处怎样的位置,只要拿出勇气与斗志,主动去抗争,就会一步步创造出有利于自己的条件,不断促进自己向前发展。

结语余华的《活着》与赛珍珠的《大地》都揭示了人类的生存困境,也对解决这一困境作出了不同的态度—忍受与抗争。这两种对苦难的态度都对现代人的生存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人在面对苦难的时候所表现出的种种光辉品格,而且还获得了关于人在面对生存困境的时候应该怎样生存的启示。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M].南海:南海出版公司,2003.

[2][美]赛珍珠.大地三部曲[M].王逢振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3][德]卡尔.雅斯贝斯.生存哲学[M].王玖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4]林建法、徐连源主编.中[5]国当代作家面面观——寻找文学的魂灵[M].春风文艺

出版社,2003.[5]张剑英.

猜你喜欢

赛珍珠福贵抗争
《活着》中福贵的艺术形象审美
名师新题:抗争
赛珍珠与徐志摩的“生死缠绵”
SilentEpidemic
Enabling the Movement
风车山麓
在痛苦中寻找希望
血和泪
LOVEIN AN OLDCLIMATE
爱心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