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与课堂教学对接的有效方法
2017-06-26线志国
线志国
074000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新城镇城内小学 河北保定
【摘 要】教学文本解读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和课堂教学很好的对接起来。那么,在如何实现文本解读与课堂教学的有效对接呢?方法有三:首先,了解学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再次,教学的手法要恰当新颖。第四,处理好个人阅读与集体讨论的关系。第五,处理好教师钻研文本与学生钻研文本的关系。
【关键词】文本解读;课堂教学;对接方法;成果转化
教学文本解读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和课堂教学很好的对接起来。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满堂灌。教师往往备课充分,查阅资料丰富,然后无一遗漏地把自己对文本解读的内容全都教给学生,学生的学情如何,教师置若罔闻。教师的一腔热情源自这样的心理:自己备课投入的时间、精力过多,整理的内容丰富多彩,若不教给学生觉得可惜,怕学生理解不全面,彰显教师深厚功底。这样的課堂满满当当,学生个个云里雾里,可谓重点全无,难点不破,收效甚微。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锐减,更不用说提高能力和素养了。这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教师不能依据自己的解读全盘撒给学生,而应择其要点,精讲精练,精心设计,有点有面的系统教学。
第二、满堂演。有的教师自己演,演示自己最拿手的本领。如课堂上引吭高歌,秀一段英语,跳一段舞蹈,插入书画表演等;有的教师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课堂成了学生们表演的舞台。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解读文本的某一部分。小组内分工,各自表演自己拿手的内容。有的学生表演朗读,有的学生表演人物,有的学生提问,有的学生回答。而教师成了课堂上的看客,没有讲解,没有点拨,没有评价。这样的课堂也是不妥的,它偏离了课堂教学的方向,不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实质。
第三、满堂串。教师解读文本后,往往掺杂上自己的个人喜好,由本节课的文本内容串到其他内容上,一会讲解此处,一会讲解彼处,在课堂上大讲特讲自己的阅读感受,忽视文本本身的艺术魅力。如有的老师讲《背影》,大肆渲染朱自清的父亲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父亲,他对儿子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切热烈。又讲自己和父亲的故事,通过父亲对自己的态度明白了父爱的伟大,告诉同学们珍爱亲情等等,这样由文本解读随意串讲其他故事就大大地削弱了文本的艺术魅力,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不够集中。
那么,在如何实现文本解读与课堂教学的有效对接呢?方法有五。
首先,了解学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给不同班级的孩子上课,要做好一课多案的设计。不同班级的孩子知识水平、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不尽相同,所以在了解学情后,就可以上的游刃有余,既有预设的精彩呈现,又有生成的思想碰撞。课堂是活的,是动态的,是变化着的,不能一个课型上到底,满堂灌到底。例如有的老师在上鲁迅的《孔乙己》一课时,两个班级采用的就是一课多案的方式。其中一个班学生活跃,思维敏捷,这时,采用“多角度品析”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分别从“人物出场”“人物退场”“人物群像”“孔乙己的脸”“孔乙己的手”“孔乙己的偷”等角度进行品析,从而深刻地认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多重原因——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及人物本身的好喝懒做,行为不端,不会营生等。而另一个班级的学生较沉默寡言,基础略逊一些,上课时就选取了“孔乙己的脸”“孔乙己的手”“孔乙己的偷”三个点让学生完成品析,效果也是不错的。于漪老师曾说,“教师要经常分析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读写水平,并有意识地参加他们的活动,听他们讲话,看他们写的文章,了解他们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研究他们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文本解读转化为课堂教学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是指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地、细致地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会语言表达。但是要注意,不能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更不要逐字逐句地过分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常常出现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的现象。学生极少阅读课文,便热热闹闹地讨论起来。或者对文本,仅服务于浅层次的蜻蜓点水,随即天马行空过度发挥。课堂学习资源的拓展可以补充文本提升主题,但不能无度拓展无效拓展。那样做将游离文本得不偿失。阅读的关键是要学好文本,文本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要以文本为依据来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拓展只是一种补充一种辅助手段。学习文本与拓展二者不可本末倒置。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至少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引导学生读通文本。字字句句都要读得正确流利。二、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包括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重点段落。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主旨情感都应该理解到位。三、引导学生读好文本,悟好文本。特别要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运用。懂得文本怎样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
再次,教学的手法要恰当新颖。教学手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其内涵非常丰富,仅从比较开放的教学手法看,就有如下一些常用的形式:学习手法——以课文为学法实践的载体,强调学生的自学,突现学习方法的训练;讨论手法——读一读,议一议,写一写,说一说,品一品;穿插手法——在教学中,适时地穿插与课文学习有关的若干资料以增加教学内容的厚度;赏析手法——用美点揣摩,妙点赏析的方式,由学生对课文中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词语句段等进行自主的合作阅读欣赏活动;情境手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恰切的虚拟情境中进入角色,开展学习活动;联读手法——从某篇诗文扩展开去,进行一课多篇式教学,或扩读,或比读,或专题研讨,或集中感受某种风格,或重点了解某种文化知识。例如在讲《登观雀楼》的时候可以穿插进《使至塞上》《出塞》《凉州词》,让学生集中品味这一组诗,分别感受视野的辽阔,景物的荒凉,风光的奇丽,征战的悲壮。这里的诗歌联的手法,增加了教学的厚度,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这样的课,手法独特,宏扩大气,内容丰富,活动充分,情景动人。
第四,处理好个人阅读与集体讨论的关系。课堂教学中确实因观点、理解不同而有分歧的时候可以讨论。但是一般应以个人的文本细读为基础,鼓励多维思考。因为文本解读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它需要借助想象、联想使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情景浮现在眼前,产生一种如临其境的阅读心理图像,实现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要潜心会文本”“入境始与亲”,这就需要进行入情入境的文本细读,并能积极思考、大胆表达文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我们可以从遣词造句上、从布局谋篇上、从适当补白上引导学生进行个人阅读。
第五,处理好教师钻研文本与学生钻研文本的关系。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博览群书,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学生钻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作为一名学生,如果能大胆发现、勤于思考,必能让文本丰满起来,一个词、一个句、一个标点、都有可能引出一个话题、一个观点,一丝情感。只有潜心钻研,学生个体才会有对文本全面透彻的把握,才会让语文素养得以提升锻造。教师要有独特感受,同时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总之,语文老师必须担负起学生钻研文本的引领责任。使学生形成语文意识,养成研读习惯,既看到文本表面的形式和内容,更能看到文本背后的深邃与独特,从而实现文本解读与课堂教学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