恼人的特应性皮炎
2017-06-26蔡艺琳宋德宝
蔡艺琳 宋德宝
石家庄的小胡在年幼时就被诊断为特应性皮炎,二十年来病情反复,直到近期他的皮疹蔓延到了全身并伴有大量渗出和皮肤皲裂,瘙痒难忍、大汗淋漓,住院后甚至高热寒战、全身红肿糜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一七医院皮肤美容科陆海山医师表示,特应性皮炎往往会在患者的幼年时期发病,患者要对疾病本身有清晰认识,积极避免复发尤为重要。
通常是幼年期始发病
陆海山医师介绍,特应性皮炎又称异位性皮炎和遗传性过敏性皮炎,是一种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的皮肤病。通常始发于婴幼儿,在儿童时期常表现出呼吸道过敏症状,约70%的患者有过敏性家族。“特应性皮炎和其它皮炎的差异就在于其病史更久、过敏程度更重,往往发病年龄小且伴随特定的过敏原。”
近年来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有所上升,这与生活习惯及环境因素的改变有一定联系。特应性皮炎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遗传、环境、免疫、生理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被认为是一种皮肤和黏膜对环境因素过敏的家族性过敏综合征,即过敏因素起主导作用,同时与皮肤功能失调、感染、应激等因素有关。其主要症状表现为以下几点:
剧烈瘙痒:往往必须通过搔抓至产生疼痛才能缓解,从而形成“瘙痒、搔抓、再瘙痒”的恶性循环。
全身皮肤干燥:婴儿期(出生~2岁)比较明显,表现为湿疹,皮损主要表现为渗出型和干燥型,儿童期(3~11岁)达高峰,皮损表现湿疹型和痒疹型,青年期(12~20岁)与儿童期类似,多为局限性干燥性皮炎损害伴随苔藓样变,此期随着皮肤屏障的完善,症状也会减轻或消失;
伴随一系列的皮肤病:包括干皮症、耳根裂纹、鱼鳞病、掌纹症、毛周角化症、皮肤感染倾向、眶下褶痕、眶周黑晕、苍白脸、白色糠疹、颈前皱褶等。
合并全身过敏性疾病:常常伴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的发生。
避免过敏原很重要
湿疹是特应性皮炎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但湿疹并不是特应性皮炎唯一的皮肤表现。陆海山医师解释,与一般湿疹相比较,特应性皮炎患者常伴有血清免疫球蛋白IgE增高,个人及家族遗传性特应性皮炎、过敏性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的病史,且皮疹及瘙痒更为严重,还可合并皮肤感染及皮肤屏障功能的损害。
“特应性皮炎患者本身就是敏感体质,所以一定要做好过敏原的检测,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只要没有过敏情况,不引起瘙痒,皮炎症状就不会加重。”陆海山医师介绍,过敏原中最常见吸入式过敏原(如花粉、螨虫、柳絮、粉尘、动物皮屑等)和食入式过敏原(牛奶、牛羊肉、鸡蛋、鱼虾、海鲜等),另外还有接触式过敏原(金属、空气、细菌、霉菌等)、自身组织抗原(电离辐射、理化情志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自身组织抗原)等。
积极治疗是关键
由于特应性皮炎的病程长且易反复,所以其治疗原则以恢复皮肤的正常屏障功能、寻找并去除诱发和加重因素、减轻或缓解症状为主要目的。陆海山医师表示,在进行必要的药物(糖皮质激素、干扰素、变应性免疫疗法即脱敏疗法、抗生素、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抗组胺药、白三烯拮抗剂、中医中药等)治疗时,对患者与其家属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使他们对疾病本身、治疗方法及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并注意生活中的各种注意事项,如尽量避免或减少接触诱发因素、了解润肤剂等辅助治疗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尽量避免或减少寻求所谓“特效”疗法、了解相关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了解各种治疗的利益和风险等,从而与医生配合以获得尽可能好的疗效。
陆海山医师回忆:“在门诊中接触过一名三岁小孩,从小患有特应性皮炎,他手上和身体上的皮损处看起来像盔甲一样厚,呈斑驳黑色状,且粗糙,这是因为长期搔抓产生炎症而导致色素沉着和苔藓样改变。当时考慮到儿童用药的局限性,就采取药膏封包的方式,让家长配合医生为小孩泡浴。只要症状改善,患者就能得以缓解,积极治疗的意识很重要。”因此,对于特应性皮炎的小儿患者,家长的积极参与和护理得当很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改善患儿的症状和生活质量,也利于缓解家长与患儿焦虑情绪。
日常护理需注意
陆海山医师指出,日常生活护理不恰当会造成疾病的发作次数增加,从而延长疾病的病程。所以特应性皮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以下细节:
室内要求凉爽,注意通风和清洁;
提倡母乳喂养,婴儿添加辅食时以建议开始时少量、缓慢递增的方式:
穿着方面,一年四季以100%纯棉衣物为佳,宽松柔软为宜:
皮肤清洁用36~38℃温水浴为好,浸浴5~10分钟,尽量少用皮肤清洁剂、碱性肥皂等,同时注意浴后一定要用护肤剂滋润皮肤;
指甲应剪短并保持清洁,忌搔抓,夜间睡眠可带棉质手套防止抓伤:
明确食物过敏者,避免食用有关食物,尘螨过敏者可使用防尘满床垫和枕套,定期使用吸尘器清洁室内卫生:
对宠物敏感者应将动物从家中清除或防止其进入。
编辑/赵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