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种子课程”

2017-06-26何亩文

湖南教育 2017年21期
关键词:校本种子核心

文︳何亩文

基于核心素养的“种子课程”

文︳何亩文

一、对“课程”“校本课程”的理解

“课程”是什么?在众多观点中,我倾向于把课程看成是“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结合。“课程设计”是我们之前对课程的狭义的理解,“课程实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

那么,何谓校本课程?我校的“校本课程”语境是: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一体两翼”为策略,把规定教材、校本教材、校本资源整合后,形成一个全新的“校本化课程”,再用“1233导探”模式进行校本化实施。简而言之,就是课程的校本化设计与实施。

二、栗雨“种子课程”的由来

我们的构建思路是:根据教育部核心素养框架和学校文化定位→确定本校学生的关键育人素养→确定“种子课程”的目标、内容与实施方法→确定学校管理改进内容→开发序列“种子课程”校本教材和资源→与国家和地方课程衔接后实施“种子课程”→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

1.“雨”文化滋生出来的课程。

2015年,作为一所建校不到5年的年轻小学,面临着学校整体文化建设和课程改革两大任务:通过深化课程改革构建现代课程文化是学校整体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课程改革既要深入贯彻各科课程标准、优化国家与地方课程的实施,又要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使之与国家和地方课程相互促进,并创造学校特色。

我们依据“栗雨”校名和杜甫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根据春雨“润物无声”和教育“大道无痕”的相似性,确定了整体构建以“雨”文化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并提出“雨润童年,爱暖人生”的核心理念,随之又思考如何将这一理念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中去。而我们认为,一所学校的文化内核就是课程文化。学校文化必须要在课程的土壤中才有可能自内而外生长出来。

2.基于“核心素养”确定的课程目标。

正在此时,教育部颁发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了9项、25条的核心素养框架。之后不久,我们又看到了现在被广为研究的3大块、6方面、18个要点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对课程改革、教育实践和教育评价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经反复学习、研究,也通过对我校实际情况的分析,学校确定了自己的育人目标,即对学生的品格、智慧、健康、审美、实践、创新等六方面素养进行重点培育。我们认为,这六个方面的素养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的关键素养,即“种子”。“雨润童年”,就是要把这些核心素养像种子一样深植孩子们的心田,用“润物无声”的呵护促使这些种子生根、发芽、生长,最终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实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深入贯彻各门课程标准,还需要积极开发有助于培养核心素养的一系列校本课程作为补充。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校把待开发的一系列校本课程命名为“种子课程”,并开启了《基于核心素养的“种子课程”序列开发研究》的“十三五”课题研究。

三、栗雨“种子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重构课程体系是一项非常专业的事情。我们从大量的案例研究中了解到,目前国内一些优秀的学校实行的大都是“课程重构与整合”的办法,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1+X课程”体系,将国家的课程整合成“健康与生活、语言与阅读、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四大类,以“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的模式进行操作。这种“课程重构与整合”的办法,需要足够多的高素质教师,我校目前的专业水平和研究环境都尚有差距。

此外,还有一些学校开发了一些“引桥课程”,在小升初或初升高阶段实施,实践效果也不错。但这种方式仅限于衔接年级,不利于连贯地培养核心素养。

另一方面,我区各学校及本人多年来已经在课程改革、“活力课堂建设”、校本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长期实践且颇有成效,理应继往开来,再上一层楼。

我愿意相信,不论是人的综合素养还是学科素养,有那么一些相当于“种子”的核心素养存在,具备生长的力量;而且,这些素养可以通过一些课程的实施得以落实或强化。因此,在学校文化和核心素养定位后,我们就思考“种子课程”的研究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法。

1.研究目标。

(1)围绕六大核心素养开发系列“种子课程”,并采用分层递进的方法实现与之配套的移动微课程资源的开发。

这个体系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生长”的。目前,我们开发的校本教材有《小雨点经典诵读种子课》《小数点思维启蒙种子课》《小苹果科学探究种子课》《礼润童年·养成教育种子课》《足球种子课》以及引进的《梦想种子课》等。

以“小数点思维启蒙种子课”为例。

改变思维,改变你“种子”,意味着生命的萌发,象征着无穷的力量;“小数点”,是一个看似不起眼却起着关键作用的数学符号。此两者都有共同的特点——看似微小,但不容小视,拥有极大的力量。我们把这套教材命名为《小数点思维启蒙种子课》,就是想通过我们的课程,在孩子的心里播下方法的种子、探究的种子、思维的种子,为孩子成长积蓄能量;我们也相信,我们的孩子本身就是一颗种子,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只需我们提供合适的土壤,他定能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小数点思维启蒙种子课》是从数学这门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入手,以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渗透为目标,以经典数学习题和数学活动为载体,注重思维能力和探究品质的培养的一套校本教材。全书共分6册,每个年级一册。本套校本教材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总要求和栗雨小学学生的特点进行编排的,以学生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又不完全受教材内容的限制。内容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方面。每册分为12个章节,每章节分“种植锦囊”“开心播种”“节节攀升”“成长乐园”等多个版块,目标明确,条理清晰。

《小数点思维启蒙种子课》,改变思维,改变你!

与之配套的微课资源则各有侧重。足球微课重在指导类的技能训练微视频;实践类的微课则主要以展示类的微视频呈现;养成教育类的微课则实现与教材同步;经典吟诵类的微课以学生示范为主;数学思维的微课则以教师指导为主。目前,我们在纸质教材相对完善的基础上,已经着手对其进行二度开发。

(2)创建各门“种子课程”的最优化教学方式。

学校正在全学科推进“1233导探”模式。该模式虽称之为模,但又不僵化,实际上是“种子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各学科、各课型均可在此框架内演绎。

作为“种子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最重要渠道,请允许我结合案例对“1233”稍做解释。“1”就是课程主体——国家规定的教材内容;“2”是指“两翼”——校本教材+校本资源;“33”是指“三放三收”——即在常规课堂的核心环节,为实现基础性目标、综合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而设计的三个学习活动,而我们自己的校本教材内容,一般融合在与综合性、发展性目标相关的活动中,以此得到落实。“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乃我校“校本化课程”的核心指导要义。

案例——语文:彭昀老师的《金钱的魔力》一课常规积累:“小雨点”经典诵读内容。

开放导入:从小说作者及背景引入。

核心推进:初读反馈(梳理情节,感知故事)——再读交流(感受人物,概括特点)——聚焦精彩(以读带讲,体悟语言)。

开放延伸:以文带文,拓展比较阅读。

2.研究内容。

《“种子课程”系列开发管理策略研究》,研究“种子课程”系列开发工作的组织、指导、师资培训、教学管理、效果评价等。

德育类的《“礼润童年,爱暖人生”养成教育“种子课程”开发研究》,研究该课程的宗旨、目标、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办法等。

语文类的《“小雨点”经典诵读“种子课程”开发研究》,研究该课程的宗旨、目标、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办法等。

数学类的《“小数点”思维启蒙“种子课程”开发研究》,研究该课程的宗旨、目标、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办法等。

科学类的《“小苹果”科学探究“种子课程”开发研究》,研究该课程的宗旨、目标、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办法等。

体育类的《“小足球”体育与健康“种子课程”开发研究》,研究该课程的宗旨、目标、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办法等。

四、“种子课程”的研究经验与困惑

“种子课程”虽属校本课程,其中的拓展性和综合性部分需要教师进行研发,但均将在目标、内容、实施方法等方面与相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衔接,从而优化管理效能、优化教学效果,学校教师能研、能操作。

学校文化一定要用“课程”来固定。学校文化建设在全国已风行多年,但大多没与课程文化建设衔接,使学校文化建设只限于校园环境改造与宣传口号罗列,效果不好。本课题的研究既用整体的学校“雨文化”作引领,又强调以“种子课程”开发为突破口拉动课程文化建设,以支撑整体学校文化建设,具有创新性。

当然我们也存在不少困惑,如:校本课程的二度开发难于先期开发。虽有很好的思路,但在精力、专业水平方面,还是缺乏足够的高度。移动微课资源在课堂中的应用率不高,对于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还不明显。

很多的变化都在不经意间发生。就像我们身旁的花草树木,我们盯着她,看不见她的长大或开花,但就在明天,我们会发现她的显著变化。“种子课程”,守望的就是这份看不见的成长。

(作者单位:株洲市天元区栗雨小学)

猜你喜欢

校本种子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桃种子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可怜的种子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