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2017-06-26余柯

湖南教育 2017年21期
关键词:刘禹锡常德诺贝尔

文︳余柯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文︳余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之道古来有之。一直以来,中小学开设的国学课程大多以课堂内诵读研习的方式为主,可研读国学时眼界和思维的拓展也相当重要,不能仅仅拘泥于书本。所谓见识,必是先有见而后有识。一些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国学”和“研学旅行”的社会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教育部等11部门在2016年11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正式将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内容之中,要求各地把研学旅行摆在更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传统教育方式的传承

研学旅行的方式在古代被称为“游学”,是传统知识分子求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生好入名山游”,文人游历于山水之间找到创作的灵感和素材,孔子登泰山而有“小天下”的感慨,观水而有“逝者如斯夫”的咏叹。“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古代知识分子就是通过不断游历,欣赏自然,感悟自然,于寻山访水间得证心中之道,修君子之身。

在唐代诗人刘禹锡诞辰1245周年之际,长沙诺贝尔摇篮学校组织300多名师生举行了“诗情到碧霄”常德刘禹锡主题研学旅行活动,为期四天。

“研学旅行”是诺贝尔摇篮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他们自创校以来一直继承并实施着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17年来共开展研学旅游20余次,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学校主张“长见识、长知识、长胆识”的“三识教育”,践行“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此次“诗情到碧霄”常德刘禹锡研学旅行活动的初衷是弘扬湖湘经典文化,让孩子们在旅行中领悟湖湘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常德时称“朗州”,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曾被贬此地近十年。谪居期间,他在这里留下了200多首古诗文,其中包括旷世名篇《陋室铭》《秋词》等。通过研学旅行,孩子们来到常德,借助诗歌的学习和感悟与千年前的诗豪刘禹锡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接,产生情感共鸣,达到诗教的目的。

当代社会,研学旅行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游学”的传承,同时也是对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雄辉教授说,研学旅行是衔接学校教育活动和校外教育活动的非常好的形式,把学生带到学校外面去,亲近大自然,观赏人文环境,看一些文物,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是十分有益的。湖南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原主任梁尔源也说,研学旅行让学生在走中学,见中思,行中反刍,让书本知识活起来,让知识面更广。

“学”与“旅”的有效结合

研学旅行既不是单纯的外出旅行,也不是囿于课堂内的文本学习,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研学旅行时不能“只旅不学”,也不能“蜻蜓点水”地学,而应该寓教于旅、寓教于行。诺贝尔摇篮学校在多年的研学旅行实践中不断探索学与旅的结合形式,常德刘禹锡研学系列活动就体现着他们的探索成果。

第一项活动是参观长约4公里的“中国常德诗墙”。诺贝尔摇篮学校三、四、五年级的学生担任小导游,为幼儿园孩子和家长介绍诗墙上的诗歌及诗歌背后的文化小故事。四年级的王祉萱为了这次活动,从一个月前就开始准备了。她来到诗墙后,发现诗墙上雕刻的很多诗歌自己都能背诵,“老师让我们背诵诗歌是有好处的,这让我想更加努力地背诵经典”。一路上,小导游们为大家细细讲解常德会战、长江抗洪和刘禹锡诗歌,他们头头是道的样子引得市民纷纷驻足观看。

第二项活动是中学生和小学生同上一堂课,由中学教师、小学教师分别讲述刘禹锡诗歌。诺贝尔摇篮学校的小学生与常德市一中的高中生同坐一个课堂内,由来自常德市一中和诺贝尔摇篮学校的四位老师分别授课,学习刘禹锡的诗歌,仿写《陋室铭》,活学活用。另外,中南大学文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杨雨也专程从长沙赶来,为中学生和小学生们讲述了刘禹锡的朗州行迹,“前度刘郎今又来”,杨雨教授字字珠玑的精彩讲座使现场掌声不断。

第三项活动是诺贝尔摇篮学校的小学生分别与常德市一中的中学生和湖南文理学院的大学生进行诗歌联谊会。孩子们可以和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就诗词内容切磋交流,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缺陷,从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国学经典教育也是诺贝尔摇篮的办学特色,他们把国学经典课从语文学科中独立出来,每天单独开设一节课,并利用自习时间号召孩子们背诵经典。在诺贝尔摇篮学校,幼儿园的孩子便可以熟背小学生必备古诗词75首,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可以背诵近300首古诗词。

学校在孩子记忆力最好、吸收力最强的年纪,在他们的内心埋下学习国学经典的种子,这颗种子在他们日后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不断吸收养分,生根发芽,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这也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第四项活动是孩子们在司马楼前举行的精彩表演。司马楼正是为纪念朗州司马刘禹锡而建,孩子们用稚嫩却真诚的歌声、充满童真的小故事演讲等多种形式的节目向这位伟大的诗人致敬。

为了准备“诗情到碧霄”常德刘禹锡研学旅行活动,诺贝尔摇篮学校的师生们在两个月前就开始行动起来。他们熟练背诵了刘禹锡创作的近百首诗歌,深入学习刘禹锡的生平事迹和诗歌文化,并通过演讲、写作、诗词背诵等多种方式再现刘禹锡的故事。学校从近4000名学生中,经过多轮激烈的比赛,最终选拔出百名选手参加常德的研学旅行活动。

四年级的康雨桐自编自导自演了一个关于《陋室铭》的节目,所有的节目制作都是她独立完成。她说:“经过准备这次的节目,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身处陋室还能有‘调素琴,阅金经’的雅兴,还能发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感慨,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潘新和教授认为,研学旅行是校内学习的必要扩展。这些活动以诗歌为中心浸润孩子的内心,向他们传递了刘禹锡“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安贫乐道的价值观,以及他“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诺贝尔摇篮人”认为,游必有魂,游必有心,游必有学,游必有文,游必有方,游必有乐,游必有体(育)。中国传统文化溯源至《诗经》,便体现出发源于土地、回归到自然的情感和审美。于“游”中学,就是亲近自然、贴近内心的学,也是更为踏实、更为深度的学。

李希贵曾说,昨天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国学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但发源于古代知识分子“游学”之旅的研学旅行无疑是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绝佳方式。在自然中诵读经典,在实践中领悟生命,这正是“核心素养”的要求。亦如诺贝尔摇篮学校的教育思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个友”。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猜你喜欢

刘禹锡常德诺贝尔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扶琴》
钢琴组曲印象常德
阿克苏诺贝尔
赏牡丹
《清溪雅集》
美丽常德
2019年诺贝尔颁奖
《刘禹锡 陋室铭》
刘禹锡与《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