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黄止痒搽剂联合耳背静脉割治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研究*

2017-06-26上海市中医医院傅燕华上海200071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耳背苦参碱痤疮

上海市中医医院 傅燕华(上海 200071)



三黄止痒搽剂联合耳背静脉割治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研究*

上海市中医医院
傅燕华(上海 200071)

目的:研究中药制剂三黄止痒搽剂联合耳背静脉割治治疗面部轻度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所有入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三黄止痒搽剂联合耳背静脉割治治疗,对照组采用0.025%维A酸乳膏外涂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的临床愈显率为86.76%、总有效率为100%,而对照组分别为53.33%、83.3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5/60例),而对照组为38.33%(23/60例),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三黄止痒搽剂联合耳背静脉割治治疗面部寻常性痤疮疗效确切且安全,易被患者接受。

寻常性痤疮;粉刺;肺风粉刺;三黄止痒搽剂;耳背静脉割治

痤疮,是一种发生于毛囊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主要皮损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通常好发于富含皮脂腺的部位如颜面、背、胸等。[1]临床多见于青少年,发病率约为70%~87%,[2]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本病病因复杂,发病率高且极易反复,治疗延误或不当会产生瘢痕、后遗色素沉着等并发症。鉴于痤疮的病因复杂,目前强调系统治疗,但由于发于皮肤,外治能直达病所,故亦不容忽视。我科近年来采用三黄止痒搽剂联合耳背静脉放血治疗颜面部轻度寻常性痤疮患者,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现将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及分级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及赵辩主编《临床皮肤病学》[4]相关标准制定。参照Pillsbury四级改良分级法[5]对相关皮损进行轻重分级。分为轻度(Ⅰ级)、中度(Ⅱ级)、中度(Ⅲ级)及重度(Ⅳ级)。本研究选取皮损分级符合轻度(Ⅰ级)标准的痤疮患者。

1.1.2 纳入标准:(1)符合有关痤疮的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2)年龄18~40岁,性别不限;(3)面部无其他可影响观察的疾病;(4)进入本临床实验前1月内未曾口服或外用其它治疗痤疮的相关药物者;(5)患者自愿加入本次临床实验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1.3 排除标准:(1)合并患有严重的原发性内科疾病如心、脑、肝、肾或血液系统等;(2)职业性、继发性及药物引起的痤疮患者;(3)合并患有如SLE、面部皮炎、银屑病等其他可能影响临床疗效观察的面部皮肤疾病;(4)1个月内使用过治疗本病的药物;(5)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6)已知对有关药物成分过敏者;⑺在临床试验观察期间因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而退出者,不列入最终疗效统计,但纳入安全性评价。

1.1.4 中止与退出标准:⑴资料不全者;⑵自动终止治疗者;⑶因故失访者;⑷违反方案者;⑸因不良事件而终止治疗者;⑹撤销知情同意书者。

1.2 临床资料 根据标准,最终入选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我科门诊收治的面部轻度寻常性痤疮患者共120例,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经过统计学处理显示,2组患者在年龄、性病、病程以及治疗前皮损积分等4个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的(P=0.664~0.85>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组别例数性别(男/女)年龄(岁)病程(月)治疗前积分治疗组6027/3325 90±5 6712 0(1~72)20 21±2 95对照组6026/3426 13±5 2812 0(1~72)19 99±3 31

注:经过χ2检验、t检验及秩和检验,2组性别、年龄、病程和治疗前积分比较的P值分别为0.85、0.664、0.837、0.706,均﹥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外用0.025%维A酸乳膏(国药准字H50021816,7.5 mg/30 g/支,由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每晚1次,涂于患处。治疗组外用我院内部制剂三黄止痒搽剂(沪药制字Z05190760,100 mL/瓶),每日2次,外涂于患处。同时给予耳背静脉割治放血治疗,具体方法为:指导患者取端坐位,医师选取患者一侧耳背上1/3接近耳轮处的毛细静脉1支,反复揉搓后使其充血,再予75%医用酒精消毒后,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患者耳背拉平,中指顶于耳背下方,右手持11号手术刀片,迅速刺破该耳背毛细静脉,深约1 mm,长约2~3 mm,自行出血约l0滴后,用消毒棉棒轻微压迫止血,再以干棉球敷盖于伤口上,并用医用胶布加以固定。予每周进行放血治疗1次,操作时左右耳背交替进行。2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

1.4 观察指标 在入选时(D0)按照临床病例观察表所列项目分别进行仔细检查和记录。对患者治疗前(D0)、治疗后第2周(D14)以及治疗后第4周(D28)进行随访。在治疗前(D0)、治疗后第2周(D14)和第4周(D28)分别对每例患者的皮损部位照相,并计数非炎性损害与炎性损害的数目以及皮损总数。将患者面部大致分为额部、鼻部、左颊、右颊及下颌共5个区域。分别记录每个区域各类皮损的数目。并以总积分形式对皮损的数量以及炎症程度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具体评分标准[6]为1个粉刺计为0.5分,1个丘疹(直径约1 mm~5 mm)计为1分,1个脓疱计为2分,1个结节(直径>5 mm)计为3分。

1.5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中痤疮的相关疗效评定标准来制订,分为痊愈、显效、好转及无效4级判定患者的疗效。最终以痊愈+显效+好转的患者百分数计为总有效率,痊愈+显效的百分数计为愈显率。

1.6 安全性评价 研究期间患者所发生的任何不良事件均记录在临床病例观察表上。不良反应按轻、中、重度分为3级。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疗程结束时统计疗效,治疗组的临床愈显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2 安全性评价 在120例患者中,共有28例在用药后出现局部皮肤刺激症状,所有不良反应均为轻度,无需特殊处理,均能完成试验。其中治疗组有5例患者出现干燥脱屑,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5/60例);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分别表现为红斑水肿3例,灼热刺痛7例,瘙痒4例,干燥脱屑9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33%(23/60例);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23,P<0.05)。 详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痤疮隶属于中医学“粉刺”“肺风粉刺”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发生的内因为素体阳热偏盛,而致病的条件则是外邪侵袭和饮食不节。现代医学认为,引起痤疮的致病菌主要是痤疮丙酸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这2种。故目前评价抗痤疮药物的活性则主要考察对上述这2种菌的抑制作用。[7]

三黄止痒搽剂是我院皮肤科的特色中药制剂。该制剂由苦参、大黄、黄芩及黄柏组成,其具有苦、寒之共性,外用起清热、燥湿、解毒以及干燥收涩的功效。目前临床上通常用于治疗寻常性痤疮、脓疱疮、急性湿疹以及皮肤感染等方面疾病。现代中药药理研究发现,以上4味中药具有较为广泛的抗菌范围。苦参中的有效活性化学成分如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其具有抗炎、抗菌、抑菌和抗病毒等药理作用。[8-9]有研究发现,大黄中的游离蒽醌能有效抑制痤疮的主要致病菌,[10]其中大黄素能有效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大黄酸则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11]黄芩中的活性成分如黄芩素、汉黄芩素、黄芩苷等能起抗炎、抗病毒以及调节免疫等作用;[12]有相关药理实验发现黄芩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也有较好的抑菌效果。[13]另外黄柏同样也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炎及抑制免疫的作用。[14-15]

耳背静脉割治属于针刺疗法的范畴,有关应用早在《灵枢·血络论》中就有记载:“血脉者,盛坚横以赤……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泻之万全也。”有临床资料证明该疗法具有镇痛、泻热、消肿、解毒以及化瘀等功效,特别对由阳邪所引起的头面部疾患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廓可分为心、肝、脾、肺、肾五部,耳廓上的各个穴位与脏腑躯体的联系是多途径的。譬如针对耳穴的针刺治疗主要是通过综合调节人体内的神经体液来激发肌体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进一步调动肌体内的各种免疫相关因素,最终达到提高人体抗御病邪能力的目的。[16]

本研究中,治疗组对面部轻度寻常性痤疮患者在外用三黄止痒搽剂同时配合耳背静脉割治放血治疗后,皮损的改善情况及总体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患者依从性与耐受性较好。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4

[2]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讨论稿)[S].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37(5):339-342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2-293

[4]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35-936

[5]刘辅仁.实用皮肤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29-831

[6]TzungTY,WuKH,HuangML.Blue light phot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cne[J].Photodermatol Photoimmunol Photomed,2004,20(5):266-269

[7]ChomnawangMT,SurassmoaS,VeenaSN. Antimicrobial effects of Thai medicinal plants against acne-inducing bacteria. J Ethnopharmacol,2005,101(3):330-333

[8]张爱君,张彩芳,王秀青,等.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体外抑菌浓度研究[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9):855-856

[9]蒋合众.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药理作用和制备方法研究进展[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7,7(1):89-90

[10]李广峰.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6):317-318

[11]陈红斌,陈钧.大黄对痤疮主要致病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3、4):111-113

[12]宁宏.黄芩黄酮类化学成分药理研究新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3,(15):142-143

[13]江丽,单萍萍,申国庆,等.中药对痤疮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活性实验研究[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4,22(4):315-318

[14]杨周平,武志军.中药黄柏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J].甘肃医药,2010,29(3):329-331

[15]梁莹.黄柏抑菌效果的实验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0):2 746-2 747

[16]黄丽春.耳穴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317-319

(2017-03-22 收稿)

*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3年计划项目:No.ZY3-JSFC-2-1017

R275.9

A

1007-5615(2017)03-0030-03

猜你喜欢

耳背苦参碱痤疮
耳背老人回应敲门提醒装置
苦参碱对乳腺癌Bcap-3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耳背
氧化苦参碱对SGC7901与ECV304的体外活性比较研究
氧化苦参碱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耳背饮芹菜槐花汤
耳背饮芹菜槐花汤
维药苦豆子中苦参碱的提取
三子汤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病150例
消风清热散治疗面部痤疮6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