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降钙素原测定在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中的应用价值

2017-06-26周鹰豪蔡志军

黑龙江医药 2017年11期
关键词:降钙素口病阳性率

周鹰豪,蔡志军

(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 湛江 524000)

手足口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学龄前儿童,目前认为是由肠道病毒所致。大多数患儿预后较好,但部分患儿可合并细菌感染而增大治疗难度,甚至引起脑水肿、心肌炎等并发症而危及生命[1-2]。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较多,早期诊断较难,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计数水平仍可表现正常,细菌培养则对时间要求较高,仅通过临床症状及常规辅助检查确诊难度较大[3]。因此,尽早鉴别出合并细菌感染显得非常必要。近年来,PCT在细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得到了证实,但有关本病的相关研究报道尚少,且结果并不一致[4]。我们对2014-09—2016-12间确诊为手足口病的180例患儿纳入研究并回顾分析以明确PCT在明确是否合并细菌感染方面的优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09—2016-12间于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为手足口病的180例患儿纳入研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依据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对患者进行分组。单纯病毒感染组124例患儿,男性60例,女性64例,月龄(8~76)个月,平均月龄(28.76±4.67)个月。病程(5~11)天,平均病程(7.57±1.83)天。发病类型:EV71型49例,EV71型75例;合并细菌感染组为56例患儿,男性27例,女性29例,月龄(7~79)个月,平均月龄(28.83±4.72)个月。病程(4~13)天,平均病程(7.61±1.79)天。发病类型:EV71型20例,EV71型36例。细菌培养类型:链球菌25例,大肠埃希菌6例,溶血嗜血杆菌2例,肺炎克雷伯菌7例,鲍曼不动杆菌2 例,流感嗜血杆菌5例,表皮葡萄球菌2例,人葡萄球菌5例,腐生葡萄球菌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发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5]:急性起病,发热、厌食、口痛、口腔黏膜现散在溃疡或疱疹,臀部、手、腿部、足可见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皮疹消退后不留痕迹。纳入标准:(1)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与患儿家属沟通并知情同意者;(2)经医学伦理会审核通过。排除标准:(1)哺乳期或孕妇不便纳入者;(2)精神病不配合治疗者;(3)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严重障碍者。

1.2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中性粒细胞比值(NE)、外周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PCT数值情况,清晨空腹采集肘静脉血,CRP离心处理后ELISA方法检测,PCT用酶联荧光分析法,试剂由芬兰Oiron公司提供,且均同一批次;对两组患儿NE、WBC、CRP、PCT阳性率进行比较。PCT阳性:≥0.50ng/mL;CRP阳性:>8.00mg/L;WBC阳性:(4.00~10.00)(×109/L);NE阳性:比值>70.00%;比较两组患儿重症感染、惊跳、嗜睡、呕吐等临床表现分布情况;采用VITEX 2 Compact全自动仪行细菌鉴定及药敏。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CRP、PCT、WBC、NE数值比较

各自与治疗前比较,合并细菌感染组患儿CRP、PCT、WBC、NE水平均高于单纯病毒感染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CRP、PCT、WBC、NE阳性率比较

单纯病毒感染组患儿:CRP阳性率62.90%(78/124),PCT阳性率3.22%(4/124),WBC阳性率33.87%(42/124),NE阳性率36.29%(45/124);合并细菌感染组患儿:CRP阳性率85.71%(48/56),PCT阳性率94.64%(53/56),WBC阳性率87.50%(49/56),NE阳性率83.93%(47/56)。组间比较显示,合并细菌感染组的患儿CRP、PCT、WBC、NE阳性率均更高,其中又以PCT阳性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儿CRP、PCT、WBC、NE水平情况±s)

表2 两组患儿 CRP、PCT、WBC、NE阳性率情况

2.3 两组患儿临床表现比较

与单纯病毒感染组患儿比较,合并细菌感染组患儿重症感染、惊跳、嗜睡、呕吐、死亡等发生率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肺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临床表现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好发于学龄前儿童的,以口腔、手、足等部位出现疱疹、斑丘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传染病,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A组16型等肠道病毒是其病原体[6]。本病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由于本病有自愈性,因此大多数预后较好,但仍有不少患儿可引起各类并发症而危及生命[7-9]。小儿免疫功能低下,表现为CD4、CD4/CD8+等T淋巴亚群水平降低,而此在手足口病患者中更为明显[10]。同时,细菌感染时可使细菌感染的风险显著升高。研究表明,若同时伴有细菌感染时患者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可显著升高。因此,对于此类患儿如何做到早诊断并尽早干预显得意义重大。熊海英等[11]对274例患儿抗生素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31.39%的病例存在抗菌药物应用指征不严格的问题,而64.96%病例则不存在抗菌药物指征。熊海英还提出,对于普通手足口病患儿而言常规联合抗生素并不能改善预后。CRP、WBC等指标均是明确是否合并细菌感染的重要依据,病原菌培养则被视为“金标准”,但培养阳性率并不高,且CRP、WBC特异性并不理想,因此单用上述指标对于明确是否合并细菌感染难度较大[12]。

PCT主要由机体的甲状腺C细胞分泌,不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因此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正常状态下数值几乎检测不到[13]。病理状态下,受到肿瘤坏死因子、细菌内毒素等炎性介质的刺激,外周单核细胞、脾脏、肝脏等甲状腺以外的器官中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可产生PCT,使细菌感染2 h内即可显著升高[14]。因此,PCT被视为细菌感染的重要指标,而在健康人群及病毒感染患儿中往往呈现低水平表达。本研究结果显示,单纯病毒感染组中部分患儿表现为NE、WBC、CRP水平高于正常上限,PCT水平则处于低水平状态,我们认为可能与应激反应作用下,储备池中的大量中性粒细胞进入循环系统,导致NE及WBC升高。同时,在病毒作用下可引发脏腑组织损伤,IL-6等炎症因子水平升高,从而促进CRP分泌[15]。但结果显示,合并细菌感染组患儿各项指标水平均更高,证实了上述指标在评价细菌感染方面的应用价值。在阳性率方面,我们发现虽然合并细菌感染组患儿各项指标阳性率均更高,其中尤以PCT的阳性率组间比较差异更大,与汤昔康[1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本研究还对两组患儿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发现合并细菌感染组患儿重症感染、惊跳、嗜睡、呕吐、死亡等临床表现发生率均更高,这可能与合并细菌感染后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于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来说,早期采用PCT检测对于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阳性率更高,值得推广。但必须明确,单用PCT仍存在较多不足,日后的研究应对各项指标联合应用的特异性及敏感性进行观察以寻求一套准确率更高的评价方案。

[1] 李亚萍,党双锁,邓慧玲,等.手足口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23):10477-10480.

[2] 李钢,张林.降钙素原在不同细菌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中的临床价值[J].实用预防医学,2014,19(1):110-112.

[3] 曲沛,徐新民,赵苗苗,等.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实验室检测指标对于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提示性作用[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5,36(4):601-603.

[4] 降钙素原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组.降钙素原(PCT)急诊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9):944-95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J].国际呼吸杂志,2010,30 (24):1473-1475.

[6] 顾红岩,李兴旺.EV71和CoxA16病毒的区别与联系[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4,8(1):132-136.

[7] 张红,黄海忠,林国栋,等.血清降钙素原对手足口病患儿病情变化和预后判断的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4,6(4):335-336.

[8] 胡可,刘文恩,梁湘辉.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中临床应用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30-33.

[9] 伍慧丽,梁连春,王蓬鹏.196例手足口病患儿血常规和心肌酶谱检测及临床意义[J].临床荟萃,2011,26(14):1220-1223.

[10] 张红芳,王金强,马景翠.预防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医院感染免疫功能监测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4):3320-3322.

[11] 熊海英,潘富林,聂梅,等.274例手足口病应用抗生素治疗的临床回顾性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18(27):32-33.

[12] 韦小莉.手足口病患儿血糖、白细胞计数及血浆HS-CRP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15,50(11):70-71.

[13] 杨金玲,陈龙凤,丰爱红,等.降钙素原在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中的早期临床诊断作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4,13(5):277-280.

[14] 莫丽亚,张林,邓永超,等.不同类别细菌感染患儿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变化[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0(3):191-193.

[15] 都泓莲,何鸿雁,李烨.降钙素原在手足口病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科学,2016,6 (1):202-204.

[16] 汤昔康,李庆彦,李汝霞.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与免疫功能变化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20):4721-4723.

猜你喜欢

降钙素口病阳性率
抗核抗体谱IgG 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手足口病那些事
警惕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不同类型标本不同时间微生物检验结果阳性率分析
血清降钙素原对ICU脓毒症患者的临床意义
BD BACTEC 9120血培养仪联合血清降钙素原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肌电图在肘管综合征中的诊断阳性率与鉴别诊断
降钙素原检测在抗生素应用中的临床意义
降钙素原联合病原体检测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