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下置引流管预防肥胖患者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研究

2017-06-26陈正权何金艳王麦建欧阳书睿文坤明

黑龙江医药 2017年11期
关键词:剖腹预置皮下

陈正权,何金艳,王麦建,周 昕,欧阳书睿,文坤明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科,贵州 遵义 563003)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患者逐渐增加[1]。肥胖患者急诊行剖腹探查术由于腹部脂肪较厚、术中使用电刀、切口污染等原因,术后易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增加患者住院时间[2]。为提高肥胖患者腹部手术后II类及III类切口甲级愈合率,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我科于2015-02—2017-06间对240例肥胖患者急诊行剖腹探查术,其中120例皮下放置引流管,提高了患者切口甲级愈合率,降低切口感染率、降低患者住院时间,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具有可比性的急腹症患者240例,BMI(体重)指数均大于28 kg/m2,符合肥胖诊断,所有患者均行急诊剖腹探查术,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120例。实验组男68例,女52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55.15±8.69)岁,BMI指数(30.24±2.19)kg/m2,手术时间(120.67±18.27)min,其中消化道穿孔47例,肠梗阻38例,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35例,Ⅱ类切口81例,Ⅲ类切口39例;对照组男65例,女55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54.69±7.86)岁,BMI指数(31.59±3.58)kg/m2,手术时间(124.67±20.87)min,其中消化道穿孔52例,肠梗阻41例,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27例,II类切口79例,III类切口4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及病种分类、切口类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医院(P>0.05)。

1.2 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为急诊剖腹探查术;(2)近期无腹部手术史;(3)BMI(体重)指数均大于28 kg/m2;(4)患者未合并心、肺等其他严重疾病;(5)患者术后能顺利拔管,未转ICU。

1.3 排除标准

(1)近期有腹部手术史;(2)患者合并心肺等严重疾病;(3)合并糖尿病;(4)患者术后不能拔管需转ICU。

1.4 治疗方法

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两组患者切开皮下时均使用电刀,切口缝合由同一组医师负责,用可吸收线缝合,切口冲洗情况完全相同,术后使用抗生素等治疗。

实验组:关腹时淡碘伏逐层冲洗切口,用2/0可吸收缝线逐层缝合腹膜及鞘,皮下放置“十”字型硅胶引流管(购于湖南三瑞生物有限责任公司)另戳孔引出固定,不缝合皮下层,淡碘伏及生理盐水冲洗后3/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皮肤。术后皮下引流管持续负压引流,术后3~7 d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引流情况(清亮,<5.0 mL)拔除引流管,如发生切口感染,则延迟引流管拔除时间,通过引流管冲洗、引流;术后3 d换药,以后2~3 d换药1次,观察切口有无渗出、红肿发生;如有感染发生,则拆开引流,二期根据愈合情况再次缝合。

对照组:关腹时淡碘伏逐层冲洗切口,2/0可吸收缝线缝合腹膜及鞘,2/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皮下,淡碘伏及生理盐水冲洗后3/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皮肤。术后3 d换药,以后2~3 d换药1次,观察切口有无渗出、红肿发生;如有感染发生,则拆开引流,加强换药,二期根据愈合情况再次缝合。

1.5 观察指标

观察切口局部有无疼痛;有无红肿、液化;局部有无渗出及分泌物;观察切口甲级愈合情况,切口感染情况,切口再次缝合情况及住院时间。

1.6 切口愈合标准[3]

甲级愈合:指愈合较好,无不良反应;乙级愈合:指切口有轻微红肿、积液、血肿及硬结,但未化脓;丙级愈合:指切口化脓,需拆开引流。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分别为110例及90例,实验组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丙级愈合分别为3例及11例,实验组丙级愈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切口感染、二期缝合及住院时间结果

实验组切口感染3例,对照组感染11例,实验组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二期缝合2例,对照组9例,实验组二期缝合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为(7.72±3.144) d,对照组为(12.28±4.512)d,实验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 例

表2 两组患者切口感染、二期缝合及住院时间结果

3 讨论

切口感染是腹部外科剖腹探查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可达6%以上[4-5],发生原因与肥胖、高龄、急诊手术、手术时间长、术中冲洗切口不彻底及II类以上切口等因素有关。腹部手术II类及III类切口由于术中切口可能或已被细菌污染,加之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层较厚,血运差,术中使用电刀,钳夹,术中缝合过紧等原因导致术后易发生脂肪液化,液化的脂肪积层于皮下不易排出从而滋发细菌繁殖,导致切口感染。张波等[6]研究显示:皮下脂肪层大于3.5 cm患者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及切口感染率增加。发生切口感染后主要采取拆除局部缝线,彻底引流,加强换药,部分患者需二期换药处理,不仅增强患者痛苦,还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

传统的腹部手术切口缝合方法为分层缝合,缝合时不留死腔,术后切口感染率较高,术中加强切口冲洗可降低切口感染率。近年研究[7-9]发现皮下放置引流管能降低患者腹部手术后切口液化及感染发生,皮下预置引流管能充分引流出切口内残留液体及液化脂肪,减少细菌繁殖环境;如术后早期切口出现轻微感染,脓液经引流管充分引流出,从而避免感染进一步扩散从而降低切口感染率。为研究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对预防切口感染中的作用,我们对实验组120例肥胖患者缝合切口时皮下预置负压引流管,实验组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皮下预置负压引流管能增加患者切口甲级愈合率,实验组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皮下预置引流管能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率;实验组二期率低于对照组,皮下预置引流管能降低患者二期缝合率;实验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皮下预置引流管能降低患者住院时间。以上研究结果提示急诊剖腹探查术II类及III类切口术中放置引流管能增加患者术后切口甲级愈合率,降低切口感染率,降低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肥胖患者急诊剖腹探查术Ⅱ类及Ⅲ类切口缝合切口时皮下预置引流管能增加患者切口甲级愈合率,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降低二期缝合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肥胖患者急诊剖腹探查术时推广应用。

[1] 覃洪艳,汪志红.手术治疗肥胖症的诊疗进展[J].黑龙江医学,2017,41(2):187-189.

[2] 叶菊花,鲁燕飞,时红云,等.普通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4):844-845.

[3] 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99-106.

[4] 马陈,郑雪红,陈巧女,等.普外科患者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与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23):5344-5345.

[5] 郑学洙.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防治体会[J].黑龙江医学,2011,35(5):378-380.

[6] 张波,张翔,宋璇.高频电刀切割、止血对腹部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0,25(4):333.

[7] ACOSTA S,BJÖRCK M,WANHAINEN A.Negative-pressure wound therapy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urgical-site infections after vascular surgery[J].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2017,104(2):75-78.

[8] 张欣,金琳,赵丽敏,等.皮下持续负压引流对预防肝癌手术肥胖患者切口脂肪液化和感染的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2):381-384.

[9] 杨永光,刘丽娟,林满洲,等.自制硅胶负压引流系统预防肥胖患者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6,34(6):647-649.

猜你喜欢

剖腹预置皮下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基于排队论的水下预置反舰导弹部署优化
可预置工作点脉动直流工况电感测量仪研制
多级网络物资预置—前送模型及改进布谷鸟搜索算法研究
皮下结节型结节病1例
舒适护理在剖腹分娩护理中运用的效果观察
华利康可吸收合成线用于妇产科剖腹手术皮内美容缝合护理观察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
会阴侧切皮下美容缝合法在会阴侧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预置缝线减张缝合法预防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