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利托君结合沙丁胺醇治疗早产的疗效观察
2017-06-24张利华
张利华
(兴隆县人民医院,河北 承德 067300)
盐酸利托君结合沙丁胺醇治疗早产的疗效观察
张利华
(兴隆县人民医院,河北 承德 067300)
目的 探讨盐酸利托君结合沙丁胺醇治疗早产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9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先兆早产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沙丁胺醇治疗,给予观察组利托君联合沙丁胺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宫缩抑制情况、起效时间、延长妊娠天数、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在宫缩抑制时间、延长妊娠时间、治疗成功率和有效率方面、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累计用药时间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胎儿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盐酸利托君结合沙丁胺醇治疗先兆早产见效快,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
盐酸利托君;沙丁胺醇;先兆早产
早产是围产期胎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早产不但发生率较高,也与围产儿死亡紧密相关。为解决围产儿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问题,同时避免宫缩和孕周延长,必须对早产的发生做到有效预防。为了有效探讨盐酸利托君结合沙丁胺醇治疗先兆早产的临床效果,现选择我院妇产科先兆早产患者90例开展研究,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是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曾收治的先兆早产孕妇90例,所有患者均诊断为先兆早产,均无心血管疾病史、糖尿病史、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年龄分布在22~3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67±3.84)岁,孕周28~35周的,平均为(32.54±3.29)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比性强。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沙丁胺醇治疗,4.8 mg口服,每8 h口服2.4~4.8 mg;给予观察组利托君联合沙丁胺醇治疗,沙丁胺醇与对照组采用同种方法,治疗前期每2 h给予患者一次10 mg的利托君片,治疗24小时后,每4至6 h给予患者10至20 mg利托君,要求口服,并以患者宫缩状况为依据确定具体剂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的指标包括:一是两组患者的宫缩抑制情况,二是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三是两组患者妊娠的延长时间,四是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疗效评价方面,有效是指患者在用药12小时后不再宫缩或宫缩减弱,且继续妊娠超过48个小时,成功病例是指妊娠持续超过37周。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宫缩抑制、延长妊娠、累计用药时间比较
在宫缩抑制时间、延长妊娠时间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累计用药时间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宫缩抑制、延长妊娠、累计用药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在治疗成功率和有效率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P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对比表 [n(%)]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轻微心悸、恶心等不良反应,患者能够耐受,可以不停药。对照组有5例患者出现心悸气急症状,心率大于每分钟140次,且采取吸氧和左侧卧位等措施后仍无好转,必须停止对沙丁胺醇的应用,两组差异经统计学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胎儿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 论
早产死亡率紧密相关于分娩孕周,早产儿即使得以存活,也有较大几率获得不良结局[1]。针对于早产儿,无论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尽早发现并及时给予正确的治疗是控制早产、延长孕周的关键,改善早产儿的预后[2]。作为利托君有效成分之一,盐酸羟苄羟麻黄碱早已被美国FDA批准为用于早产治疗的药物,它能够选择性地对平滑肌包膜受体产生作用,并激活腺苷环化酶,提升环磷腺苷含量,进而对钙的释放有效抑制,影响肌球蛋白结合肌动蛋白,最终通过松弛子宫平滑肌来减小子宫的收缩强度[3]。在本次研究中,在宫缩抑制时间、延长妊娠时间、治疗成功率和有效率方面、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累计用药时间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胎儿无明显不良反应。
综上,盐酸利托君结合沙丁胺醇治疗先兆早产见效快,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
[1] 沙 静,杨建宏,邹 雁,谢 非.早产保胎治疗183例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11:46-48.
[2] 李 岩,马丽红.口服利托君在治疗先兆早产中的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1,17:164-165.
本文编辑:刘帅帅
R714.7
B
ISSN.2095-8803.2017.05.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