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7-06-24孙永丽

计算机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卓越工程师

孙永丽

摘 要:为适应人才培养从传统教育理念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的转变,提出“面向卓越工程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思路,并结合山东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阐述具体做法。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课程

1 改革思路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是确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和计划,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1]。认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规范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其培养的核心是卓越的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不同行业的卓越工程师有不同的教育规律和培养特点。结合我校办学的条件以及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理念和要求,我们明确了本次修订培养计划的思路:①明确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目标;②以培养工程能力为目的,强化实践教学;③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④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彰显办学特色;⑤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⑥体现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 突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 具体做法

2.1 明确面向卓越工程师的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回答了“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这个根本性问题,对整个专业活动起导向和规范作用,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灵魂。“卓越计划”中指出,本科阶段建议培养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運行、维护。应用型人才又可划分为工程型、技能型和技术型三种类型[2],不同类型的人才在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有共性但也有特性,不同类型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发展层面侧重点不一样。

工程型人才要将科学原理及学科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主要从事设计、规划和决策工作,强调工程管理能力。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来说,主要是培养具备统筹、策划、管理能力的人才,如编导、制片、游戏策划、设计师、创意总监等。如果不具备市场调研能力、对系统工程的掌控能力、对作品的分析评价能力、出众的协调能力等,就很难胜任这些角色。对于这一层次类型的人才培养,需要有高质量的教师和研究队伍、高水平的研究课题与研究成果做保障。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通过实际操作将工程型人才设计出来的方案、计划、图纸等转变成具体产品的人才,他们主要从事实际操作或具体运作,侧重于职业岗位的具体操作,强调动作技能和经验技能,如动画师、渲染师、模型师、特效制作等技能型人员。技术型人才是介于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一种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于生产、管理和服务等方面技术应用开发与现场管理,主要从事组织管理操作活动并处理操作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从人力资源结构的层次来看,这类人才居于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的执行管理层。如将游戏引擎开发、数字产品开发能力为主的人才定位于技术型,就需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性和行业性。

“卓越计划”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克服单纯技能型人才的误区,因此面向卓越工程师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仅定位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而要侧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并不断向工程型人才提升。

2.2 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

“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中指出,培养规格具体体现在知识、素质和能力3方面的培养要求。卓越工程师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特点是知识面广,专业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术能力强,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技术运用、推广和转换能力,能够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发明新技术、创造新产品。参照这一通用标准,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时,遵循“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素质为目标”的原则,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

2.3 重构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

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最终是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来实现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专业特色的具体体现。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相应的课程体系决定的。由此可见,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重构课程体系时,需注意以下4点。

1)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课程体系。

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都是要以课程体系的特色来体现的,要办有特色的专业首先要有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对部分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我们发现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并没有依托学校已有的学科基础、师资力量、软硬件条件,发挥自身的优势,凸显自己的特色。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设置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下,教师队伍在数字图像处理、游戏程序设计、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与可视化等方面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整合其他学院的教师资源,引进优质专业师资。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偏重于游戏编程方向,同时依托“山东省智慧矿山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高校数字矿山与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结合校企合作项目,开展虚拟现实与仿真方向的课程,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和专业特色。

2) 精心选择课程,优化整合知识结构。

“卓越计划”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以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过于讲究学科自身结构,过于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课程设置过细、过多,将各种课程“大拼盘”, 课程之间联系较少,很少有融合的态势,从而使课程体系失去整体功用、价值和特色,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很难培养出卓越工程师。

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按照“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能够强、突出实践”的指导思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运用系统的思想,突出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将相关课程有机融合,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避免出现 “拼盘式”课程所带来的“知识孤岛效应”;尽量减少课程的门数,以避免课程间的重复;增加综合性课程的比例,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增加新的内容;将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重组,与工程实际密切结合。如在原有的培养计划中,对摄影技术与艺术、图像艺术设计两门课程单独开设,在这一次的培养方案中将其合并为数字摄影与艺术设计课程;将原有的摄录像技术、影视编导与制作两门课程合并为数字摄像与后期合成课程;将原有的艺术性专业比较强的课程进行删减、整合,将素描、构成、色彩整合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等。

3)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依据学生的兴趣、能力不同进行差异化培养。

以往的课程体系,讲究大而全,采用泛泛的整体施教模式培养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不足,不能根据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施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影响。我们在培养方案调整的过程中,立足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按照“按需设计、夯实平台、差异培养、分向发展”的新思路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形成一个“厚基础、宽方向、重实践、强个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于该课程体系,采用差异化的培养模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有效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以此提高整个专业的培养水平。

所谓模块化,是指将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主题式教学单位,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平台+模块”[3],是分别按照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要求进行设计和构建的。在这种课程体系中,平台中的课程是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平台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模块课程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按照课程与职业领域对应关系划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修,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办学优势和师资条件,突出自身办学特色,我们将后续的课程体系分为影视制作与特效、游戏开发、移动应用开发以及虚拟现实与仿真4个不同模块,不同模块执行不同的培养方案和考核方式,课程体系的设置如图1所示。

4)以能力为导向,构建三层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卓越计划”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注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实践教学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实践性、工程性等特点,如不重视实践教学,必然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我们注重以能力为导向,以“学用结合”为指导思想,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构建了从基础实验、综合实践到科研创新的3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基本实验实践教学模块为第一层次,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本着“理论够用”的原则,理论学时数和实验学时数基本相同,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比例,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层次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块包括课程设计、综合性项目开发以及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这一层次的综合实践教学是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在数字产品设计、制作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完成查阅资料、设计方案、详细设计或制作、撰写设计报告等全过程, 培养和训练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数字产品开发过程。此外,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升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卓越计划”的三大特点之一就是倡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到培养过程中。企业能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供学生实习和实训,我校实习、实训等环节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与东软集团、青岛软件园、青岛动漫产业园等企业合作。 我校实行的短学期制(设专门的夏季小学期),为综合实践教学以及安排到企业去实习提供便利,学生可相对集中地开展项目和课题。

第三层次的科研创新实践教学模块,以创新能力为目标,主要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实施。该层次的实践教学主要有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各种类型的专业大赛等学科竞赛等,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特长,自己组建团队、设计课题、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通过不断探索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课的比例,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 “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 的特色,努力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体现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2.4 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考核方式

數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并不满足教学需求,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班级授课、工作室及实训等。对于基础知识和入门内容,采取班级授课的传统形式,在面向班级进行集体教学时,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进行教学,将典型的小项目在课程中贯穿讲解,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对于拓展的知识内容,则会适当选择“翻转课堂”形式来进行。成立工作室实际上就是一种小组教学的形式,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组成不同的工作室。在每个工作室中,具有相同专业兴趣爱好的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中,以达到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目的。实训则借鉴其他高校“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既可以在小学期期间请企业的专业人员在校内实习基地中模拟企业环境,按照企业的实际项目或虚拟项目对学生进行项目实战,也可以在大四学年把部分学生送到企业中去实习,跟进具体的企业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为了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我们也设置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对参与国家级、省级等各类权威的、与专业相关的竞赛以及校企合作形式的实习、实训进行认定,允许学生进行学分互换。

3 结 语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过程体现了“一个突出、两个结合、三个强化”的指导思想,即突出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工程应用、学校和企业的密切结合,强化人才的工程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要求、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组织形式与考核方式等主要问题进行了改革,今后还需根据学科的发展及时进行调整、修订,探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桂霞, 张一非.从教学计划到人才培养方案转变的思考[J].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2 (7): 18-20.

[2] 刘元义. 对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其培养规律的思考[EB/OL].[2017-01-09].

http://mxgc.lyu.edu.cn/ReadNews.asp?NewsID=1874.

[3] 林健.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5): 9.

(见习编辑:景贵英)

猜你喜欢

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卓越工程师
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参赛经验与总结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