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任务单,打造高效课堂

2017-06-24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7年6期

巧设任务单,打造高效课堂

江苏省常州市兰陵小学 徐 佳 陈云芬

任务单引入课堂,让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不再只顾教师的需要,而是能够以生为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内在活力,从而逐步改变课堂上师生的状态,逐步实现课堂的转型。

任务单 自主学习 合作分享 收获快乐

语文教学,是教和学的“双主”、双边活动,充满魅力、绽放活力的语文课堂,是孩子们最喜爱的课堂。尝试让学习任务单进入课堂,可以激发每一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方位影响课堂内的师生活动,使学生在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从而实现变“课堂”为“学堂”的转型。

一、课前预习单,让自主学习焕发生机

学生内在的学习驱动力可以唤起内心的“觉醒”,经历“不知”—“知知”的过程。带着思考和疑惑进入课堂,有助于厘清教学内容的思路,有针对性地击破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于是,我们决定采用“课前预习单”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能焕发出自由的生机。

中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学习的基本能力,大致知道对文本的把握从哪几方面入手,考虑到学生的需求与内在差异,老师帮助学生一起制定了一份个人预习单,那么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课前预习可以进行怎样的尝试呢?高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强,老师可以大胆放手,由学生自主设计预习单。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探索与发现”的教学,老师尝试进行单元整合教学。如何更好地落实“单元整组教学”的第一课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结合本单元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决定从提高学生预习质量入手。预习单的一般构成是:字音字形字义、课文朗读、脉络梳理、课后问题、学会质疑。基于此,学生根据各自的习惯开始做预习单。

二、课中学习单,让合作交流凝聚智慧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诗歌,谈到诗歌教学,必定会想到诗歌教学的通常上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结果很有可能是,教师教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语文教学期望的目标是学生会的不教,教给学生不会的同时通过同伴或者老师的帮助能学会的知识与能力。怎样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首先,通过预习单以求给学生一块个性化的“预习园地”,你会发现他们各不相同的学习姿态,因为对于知识的渴求不相同,所以呈现与分享会超越个体对于知识的理解。为此老师设计了简单明了的合作学习单。

①自主打开浏览同伴的预习单,想想从别人的预习单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组内分享。

②带着自己的认知,组内合作读/演一演这首诗。

(温馨提示:配乐诵读、营造情境等,形式自定)

③阅读老师提供的小小资源包,丰富自己的思维;也可以尝试提出自己的研究点,进行关键词百度搜索,解决自己的疑惑。大组交流。

学生有了基础走进课堂,带着已知寻求未知,老师打开了教学的时空,课堂中的互相学习,孩子在分享和吸纳中不断充实自己,对话氛围的营造,资源的链接等,让孩子通过资料的阅读丰富对诗的理解。一首诗歌或一篇文章,看似一座“孤独的小岛”,其实它同广阔的文化背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单介入课堂,合作学习更有指向性,目标更明确,学生的思路也更开放,精辟的思考、点滴的智慧、都在这样一个自由的空间里得到了交融与升华。

除了阅读教学之外,作文教学也可以尝试使用任务单的方式。随着智能电脑悄悄进入课堂,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进行的微作文学习,给予了学生新的习作体验。老师尝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不一样的“乐”》的微作文教学,运用平板电脑,利用QQ群广场的平台交流、分享和评改作文。课前,学生都将自己的习作上传,并进行了相互的点赞和评价。课堂中,老师出示QQ群论坛中浏览量、点赞数最多的几篇作品(课前统计好),提出为什么大家喜欢这几篇文章呢?你喜爱什么样的快乐故事呢?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①请每一位同学再次欣赏这几篇点赞数最高的作品,想一想大家为什么喜欢这几个快乐故事。

②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一张合作单(小组内推荐2篇文章):

喜欢的作品 喜欢的原因

也可以尝试将思考的结果通过关键词或者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在一张A4纸上。

③全班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点拨提升:每个人对快乐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可以从多角度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善于捕捉,与众不同,有感而发,就能把平凡的生活写出不同的乐趣来,于是老师相机板书:独特,创意,幽默,真情……这一节作文课的主旨就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任务单进入课堂,节省了课堂宝贵的时间,把习作的写作权和充分交流的空间真正还给了学生。学生在交流时有欣赏,也有改进建议,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学生真正成为赏评的主人,既是作者,又是小读者,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从阅读到欣赏到评价,过程性的积累和浸润丰富多彩,学生的交流更有思维深度,他们的分享是快乐的,发出不同的声音是可贵的。

三、课后延展单,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学生带着积累走进课堂,在课堂中慢慢积淀,并带着思考走出课堂,最终汇成自己的沉淀,这是理想课堂的美好期待。

课后的延展单,给学生提供质疑、思考、研究的把手,给予动手动脑的平台,让学习不在走出课堂便止步。课后延展单的形式多样,主要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满足不同的目标而设定,低年级的老师往往会采用图表的形式,中高年级的老师时常会采用表格或者结构图的形式,课后的延展单,没有固定的格式,没有固定的内容,按需而定,允许自由的创新,旨在指引学生向语文学习的青草更青处漫溯,追寻语文教学的本质。

语文教学,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希望学习任务单能带领孩子们在语文学习的天地里涵咏、领悟、获取,在语文的天空中滋养灵性,收获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