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技术在轻度认知能力下降上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7-06-23张晗南充市中心医院康复科四川南充637000
张晗 南充市中心医院康复科 (四川 南充 637000)
虚拟现实技术在轻度认知能力下降上的临床疗效观察
张晗 南充市中心医院康复科 (四川 南充 637000)
目的:研究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轻度认知能力下降上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轻度认知能力下降患者,按照随机平均的方法,将所有受试人员分成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在治疗结束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认知能力疗效。结果:在治疗完成后,对照组患者中治愈11例,占22%,有效25例,占50%,总有效率为72%;观察组患者中治愈27例,占54%,有效19例,占38%,总有效率为92%,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轻度认知能力下降患者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其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 轻度认知能力下降 疗效
轻度认知能力下降属于认知功能障碍问题范畴,而认知功能障碍在脑损伤患者中十分常见,它不仅能够影响到患者的运动功能,还能够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活动能力,甚至会更直接地影响到患者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会给轻度认知能力下降患者重新返回社会带来极大的困难。因而,脑损伤所带来的轻度认知能力下降已经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深入研究[1]。近几十年来,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计算机技术与轻度认知能力下降方面的结合已经开始从理论研究阶段向产品开发阶段过渡,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的开发不仅促进了计算机技术与认知医学方面的深层次结合,还在认知功能障碍治疗方面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虽然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认知障碍治疗方面的研究早有报道,但绝大多数是综述类文献,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认知功能障碍上的临床研究鲜有报道[2]。
本研究通过选取100例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轻度认知能力下降患者,按照随机平均的方法,将所有轻度认知能力下降患者分成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给予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在治疗结束后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认知能力疗效,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对轻度认知能力下降患者的治疗效果,期待为改善轻度认知能力下降患者的预后提供临床指导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100例在2013年12月~2016年6月期间在本院门诊确诊为轻度认知能力下降的患者作为本研究的实验对象,确诊过程参考MoCA量表认知评定方法及诊断标准[3],包括视空间执行能力、语言流畅、延迟记忆、命名、记忆、注意、抽象思维、定向力等八个认知领域,测试时间为10min,共30个项目,共30分,每回答正确一项得1分,回答错误不得分,认知功能越好得分越高。在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49例,患者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66.1±1.5)岁,轻度认知能力下降的病程为3~10年,平均病程为(6.2±1.1)年。对照组患者50例,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46~72岁,平均年龄(66.5±1.2)岁,轻度认知能力下降的病程为3~10年,平均病程(6.3±1.2)年。观察组患者50例,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65.9±1.1)岁,轻度认知能力下降的病程为6~10年,平均病程(6.0±1.1)年。排除标准:具有严重认知障碍的患者、具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具有听力障碍的患者、具有视力障碍的患者、具有理解障碍的患者。所有患者和家属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上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获得了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所有轻度认知能力下降患者均以神经内科药物作为治疗基础,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包括对轻度认知能力下降患者进行动作运用训练、思维操作能力训练、空间知觉能力训练、定向能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注意力训练以及视知觉能力训练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治疗,为了提高患者与机器之间的友好性,在机器系统中通常会设计两种交互模式,即给予鼠标、键盘和触摸屏等现实外设的交互模式,以及基于位置跟踪器、立体眼镜、空间球等虚拟外设的交互模式,分别运用这两种模式进行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在3个月的治疗完成后,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评判标准
采用MoCA量表认知评定方法及诊断标准对轻度认知能力下降的疗效进行评定。倘若患者的轻度认知能力下降症状基本全部消失,MoCA得分≥26,记忆力减退和认知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消失,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则判定为治愈;倘若患者的轻度认知能力下降症状能不同程度地改善,20≤MoCA得分<26,记忆力减退和认知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则判定为有效;倘若患者的轻度认知能力下降症状没有得到改善,MoCA得分<20,记忆力减退和认知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依然存在,不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则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治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收集本研究中所获得的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于数据中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为p<0.05。
2.结果
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中治愈11例,占22%,有效25例,占50%,无效14例,占28%;在观察组患者中,治愈27例,占54%,有效19例,占38%,无效4例,占8%。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2%,而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疗效比较(n, %)
3.讨论
认知能力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感知能力,它包括了语言、想象、概括、知觉、感觉、记忆、思维、注意、智能、推理和判断等心理的过程,上述任何一个过程的损伤都可能会导致人体认知功能的障碍。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中老年人往往成为了被忽视和孤独的人群,近几十年来,轻度认知能力下降的发病率不断加剧,尤其在中老年患者中显得格外严重[4]。
虚拟现实技术近些年来在治疗认知障碍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具有交互、想象和沉浸的特点。沉浸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核心部分,表示用户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由计算机系统所产生的虚拟景象中,并且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用户不仅把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个终端接口,还需要通过所沉浸的环境来获取新的知识,进而产生新的想象力;另外,用户还需要与虚拟场景中所产生的对象进行相互的作用和反馈[5]。虚拟现实技术不仅能够使得患者沉浸在计算机系统所生成的三维虚拟环境中,还能够产生各种刺激因素,使得用户在虚拟环境下与虚拟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产生相互的交互作用,由此可以使得患者在虚拟的环境中对其认知障碍进行康复和治疗,同时,在用户的治疗过程中,对用户的多种重要的指标进行监控和测量[6]。另一方面,对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而言,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比较新颖和有趣的治疗方法,整个治疗方案是在安全而且熟悉的环境中进行的,通过将计算机系统把治疗的过程设计灵巧,从而使得用户在治疗过程中独享其乐,让用户乐于参与其中,进行可以消除传统治疗方法所带来的不利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对轻度认知能力下降患者采取虚拟现实技术的治疗方案,其临床疗效显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程秀燕, 郭卫东. 虚拟现实康复技术对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恢复的疗效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3(11):2005.
[2] 王文春, 王倩, 庞日朝, 等.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认知功能康复训练系统的设计与构建[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2,18(10):988-990.
[3] 王炜, 王鲁宁.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在轻度认知损伤患者筛查中的应用[J]. 中华内科杂志, 2007,46(5):414-416.
[4] 王大为, 吕凌. Anokan-VR虚拟现实康复训练系统结合原络通经针法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16(13):17-18.
[5] 李科, 尧德中. 虚拟现实技术在认知康复中的应用[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5,27(4):245-247.
[6] 陈姣姣, 胡江波, 翟宏伟, 等. 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患者记忆障碍治疗中的临床研究[J]. 徐州医学院学报, 2016,36(5):307-310.
1006-6586(2017)06-0094-02
R743.3
A
张晗,硕士,康复治疗师,主要从事康复治疗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