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

2017-06-22贺莉芬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平面图物体情境

贺莉芬

【摘要】情境可以使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思维,同时又能拓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并逐渐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人人學有价值的数学”新理念的感召下,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生活、活动和游戏的情境中,容易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创设良好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多种方式,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数学内容来思考,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引入故事情境

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创设故事情境,趣中质疑,疑中生思,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从前,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的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远道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们,同时想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鱼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同学们,你们会帮他们选一选吗?有趣的故事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想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引入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向心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如,在讲“比例尺”一课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教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我们看到在这里,教师没有上来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数学知识.

三、引入操作情境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对小学生学习数学来说,确实是这样.“动手做”理念指出: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理解.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实物、学具等摆一摆、移一移、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增强感性认识,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一起堆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四、引入生活情境

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这是儿童学习数学与成人不完全相同之处,这也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从而应用的原因.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思考.

如,在教“按比分配”时,一上课,我就把学生带入了帮体育教师分球的情境中.“体育老师想请你们帮帮他的忙,给三年级的学生分篮球,王老师有12个球,要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进行练习,你们看怎么分?”学生听到题,纷纷议论起来,交流后,基本上都同意男、女各分6个.这时,我说:“你们这种分法王老师试过,可三年级的男同学非常不满,说这样不合理.他们说,我们16个人,怎么和她们8个人分得一样多呢?老师太偏向了.那你们觉得怎样分才算公平呢?”学生们又陷入了沉思,经过讨论,有学生提出建议:按男、女学生人数的多少来分,多的多分点,少的少分点.有的学生起来争议:那到底多分多少呢?我及时抓住时机:“对,人多的要多分,人少的要少分,那么有没有一定的依据呢?”又经过一番思考后,学生们自己总结出“应按人数的比来分配,就比较合理了”.可见,这种与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而言,有着一种多么强烈的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综上所述,情境可以使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思维,同时又能拓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并逐渐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将情境引入小学数学课堂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数学学习特点,在适当的时候将情境引入小学数学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平面图物体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别墅平面图》
《别墅平面图》
《景观平面图》
平面图的3-hued 染色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