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了那份重托

2017-06-22李长文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7年6期
关键词:东子杂粮村干部

李长文

榆叶梅绽放清香的晨曦中,随着此起彼伏的鸡鸣声,建设村醒来了。当许多村民家的烟囱升起袅袅炊烟时,街巷上有一群人正在清扫道路。

“李书记早啊!”

“起来了东子?”

扫街的队伍中,一个身着迷彩服、足蹬解放鞋的中年人听到过往村民与他打招呼,就直起腰回应一声,或点下头笑笑。

他叫李晓东,建设村党支部书记。

正当不惑之年的李晓东从小生长在建设村。1992年初中毕业后,他外出打工,从建筑工地的水泥搅拌工到机器操作员,凭着一股踏实劲儿,赢得了企业老板的认可,成为独当一面的项目经理,并且入了党。再后来,他怀揣着梦想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在披星戴月的打拼中,年收入几十万元。

“东子就是有本事,这才几年啊,自己当了老板。”村里人闲聊的时候,常常把李晓东作为话题,叹服,羡慕。

无论生意咋兴隆,在李晓东心中,淡不了的是乡情,抹不去的是乡愁。在外创业的20年间,只要回村,他总要去一些老辈人的家里表示下心意;村里公共设施建设捉襟见肘的时候,他是“能拿钱就拿钱,能拿物就拿物”。他的企业在大庆市落户后,建设村的村民始终是公司用工的首选。

在村民眼中,发达了的“李老板”始终是那个憨厚朴实的“东子”。然而,“东子”每每看到村里的贫穷与落后,一股淡淡的忧愁往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013年年底,建设村“两委”班子因严重内耗难以为继。一天,老人们凑到一起说起建设村未来,长吁短叹中,有人提出这样一个建议:“这些年,晓东发达了都不忘帮家乡人,能不能把他请回来当支书?”

大伙儿都说这个主意不错,可又觉得不太现实——人家在外边干得那么好,能愿意回来接这么个烂摊子?几经商量,他们决定试试,并把“请诸葛”的任务交给了曾经在李晓东的公司上班多年的党庆胡。

“东子,村里人都想让你回去带着大家致富呢!”见到李晓东,党庆胡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是受托而来,“看看村里的破败样,大伙儿说也只有你能挑起这个担子。”接着,老人掏出一封让李晓东感动至今的联名信——希望他能回来带领全村人走出困境。信的末尾,是十几个红彤彤的手印。

面对这份信赖,李晓东不知说什么才好;面对这份期待,李晓东感到从未有过的纠结;面对这份感动,李晓东活心了。

家人一致反对。妻子敲警钟:“醒醒你的书记梦吧!”

父母则担忧:“这建设村的穷根儿,你得拔到啥时候是个头儿啊!”

乡亲们的坚持,镇党委的信任,点燃了李晓东建设家乡的梦想。他苦口婆心地说服家人,毅然决定:回村!

2014年1月,带着全村人的期盼、建设美好家园的梦想,“李老板”成了“李书记”。

然而,即便做好了迎接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但真正走马上任后,一个个令人头疼的麻烦事,就像一场场猝不及防的暴风雨,迎头浇来。

第一個难题是,如何收回被村民无偿耕种的机动地。

哗啦!办公室的窗户玻璃碎了一地。熟睡中的李晓东被惊醒,翻了个身看了看,又躺下了。这不是他第一次遇到惊吓了,从宣布收回被村民无偿耕种的机动地那天起,办公室的玻璃就碎了一茬又一茬。

“先把你舅的地收回来再说!”有人直戳李晓东的软肋——舅舅是李晓东在建设村唯一的至亲。

那一夜,李晓东几乎没合眼。这烫手的“山芋”既然接了,就得吃下。

早上起来,他来到舅舅家,尚未进屋,舅舅的冷言冷语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无奈,李晓东扔下500元钱,说:“舅,机动地今天就得收回来,这些钱权当外甥给你的补贴吧。”说完,他转身出了舅舅家。

刚走到地头,好几个村民就将他团团围住,你一言我一语,火药味十足。就在这时,李晓东的舅舅赶来了,大老远就喊了一嗓子:“东子,我的地你处理吧!”

李晓东愣住了,眼圈红了;围他的人不说话了,纷纷散去。

随即,1000亩违规地全部收回。经过重新发包,两年共36万元的承包款填补了建设村的亏空。

村民们对这个离村多年的“东子”真正刮目相看了。

建设村的历史欠账太多了,而千难万难,出行是第一难。

2014年入夏后的第一场大雨倏然而至,把在坑坑洼洼的路上行走的村民都逼到了村委会办公室门前的那条甬道——村里唯一的硬化路。外出刚回村的李晓东见此情景,忙招呼大伙儿进办公室避雨。推开门的一瞬间,只见几名村干部正有说有笑地打着麻将,李晓东的气不打一处来,快步上前一把掀翻了麻将桌。

村干部们傻眼了,村民们看呆了。凝重的气氛一直持续到天放晴,村民们悄悄议论:“晓东真是个茬子。”“村路这回有戏了。”

村民们没猜错——李晓东决心修村路。

修路当然是民心所盼,但村里一分钱都拿不出来。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让村干部们手足无措。李晓东只好硬着头皮、厚着脸皮到县直有关部门去求援、去“磨叨”,几经努力,终于争取到200万元资金。

修路那段时间,李晓东整天一套迷彩服,一双胶鞋,与筑路工人们一道顶着烈日施工。村干部加入进来了,党员们行动起来了。当一条条平整的路面铺就,竣工那天,村民们开心得欢呼雀跃,放起了鞭炮庆贺。

路修完了,村干部、党员们也变了样——每月的义务劳动,他们冲在前边;每天早上清扫街道,村干部、党员也成了“建设村一景”。

啃掉“硬骨头”,让村民和党员看到了李晓东的意志和能力,涣散多年的心渐渐向村党支部靠了过来,村“两委”重新赢得了百姓的信任与支持。

随着多年没人敢碰的机动地难题得以化解,多年望洋兴叹的行路难问题得以解决,李晓东心中的梦想也一点儿点儿变大。

单一的种植结构,是没有资源禀赋的建设村实现致富必须突破的一个瓶颈。那么,改种啥?谁来改?对于离土离乡务工经商已经20多年的李晓东来说,真是个崭新的难题。

正当李晓东一筹莫展时,党员李忠玉、朱长友和出面请李晓东回村的党庆胡老人聚拢到他身边。“你为村里做了这么多实事儿,我们得帮你多分担分担。”几个人表态:愿意拿出近百亩地,做调整种植结构的试验田。

李晓东的心一下子敞亮了,带领他们到县有关部门请教农技人员,到大庆市有关部门咨询农业专家。经过反复调研论证,2015年,建设村种了百亩杂粮试验田。当年秋收一细算账,每亩杂粮比玉米多收入300余元。2016年,看出门道的村民将3000亩土地改种了杂粮。那年,玉米价格大幅下降,而建设村却因大面积种植杂粮减少了损失,增加了收入。

为了让乡亲们的粮卖得好,李晓东以招商引资的名义请朋友到村里投资。不到一年,收储点的粮仓建起来了,李晓东却向前来投资的朋友提起了条件:收建设村的粮食,得比别的收储点儿价格高。

看着已经完成的基建,朋友大呼“上当”:“这小子,把我们给忽悠了!”而建设村村民的心里却乐开了花。

种植结构调整有了进展,李晓东又有了新的担忧:如果都种杂粮,就又陷入了结构单一的怪圈。怎么打破这个怪圈呢?李晓东经过调研提出:利用尼尔基水库资源,推动全村的旱改水工程,打造“农家乐”,发展生猪养殖,推广棚室蔬菜……

2016年10月17日,一天到晚不停忙碌的李晓东病倒了。住院的日子里,李晓东终于有空想想与家人有关的事了:2015年父亲去世时,自己不在身边,那份歉疚与遗憾总是萦绕心头;自己的身体不好,妻子希望他借机赶快回城。他也在问自己:如今建设村已经有了点儿模样,是不是可以抽身了?

就在李晓东纠结时,村民们推选代表,带着大伙儿集起的10万元钱,来到李晓东的病房。

“我们给你开工资,你不能走。”

“你要是不干了,旱改水还继续吗?”

李晓东谢绝了乡亲们给的“工资”,但那些期盼的眼神和当初请回自己的联名信一样,触动着他的内心。

出院之后,李晓东又踏上了建设村的圆梦征程。

猜你喜欢

东子杂粮村干部
感恩不计成本
夺命的专长
杂粮有益健康 吃法也要得当
前郭县严抓善管强保障促村干部担当作为
为什么粗粮很健康,却不能吃太多?
驻村干部拼命干,村干部靠边站?
驻村干部切勿“喧宾夺主”
杂粮虽好,不宜多吃
不计成本
步步紧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