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教育唤醒学生自身潜能

2017-06-22杨凤启

教育家 2017年18期
关键词:德育活动学校

文|杨凤启 陈 岳 宋 三

卓越教育唤醒学生自身潜能

文|杨凤启 陈 岳 宋 三

初中阶段是学生个人定位和自我成长的重要时期,被称作人生发展中的第一个“黄金期”。因此,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更要兼顾学生的全面成长,准确把握学生的发展规律,让教育随时发生。“发现与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潜能”是北京市通州区第六中学的教学目标。学校本着尊重历史、传承精髓、着眼发展的原则,秉承“追求卓越,至诚至正”这一核心办学理念,始终坚持全面育人,最大限度地发现、激活、发展学生的自身“潜能”,使不同个性、不同天赋、不同基础、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校这片沃土之上得以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卓越教育”的现代学校建设目标。

活力德育,奠定学生成长基础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影响一代青少年的素质培养和人格塑造。为此,学校提出了“在活动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的德育新思路,积极开发社会教育资源,实施了社区共建、军民共建、法制共建、文化共建、社会综合实践、家校合作等六大工程,为学生的发展搭建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体育文化”“艺术展示”“科技教育”四大平台,摸索出一套适合初中学生的“主体参与,自我体验型”德育建设新模式。

健全德育管理网络,不断完善德育管理系统 学校明确了德育管理的职责,建立了学校、年级、班级三级网络。由校长、副书记、德育主任、教科研主任、年级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班级,形成垂直联系,再沟通教导处、总务处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出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拓宽德育思路,丰富德育途径 学校不断构建学生的活动体系,创新教育形式,形成了校园系列、校外系列、节日系列、假期系列等活动。目前,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已经被学校打造成为一个集体育运动、体育教育、体育文化三大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体育文化节。学校以体育节为载体,渗透多元文化精神,承载了体育精神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挫折教育、环境教育以及人格教育的重任,是一个展示班级风采、倡导体育道德、宣传环境保护、引导文明观看、运动与知识并举、田径项目与非田径项目结合的重要平台,吸引了教师、家长与学生的共同参与。从纸上五子棋的厮杀到篮球场上的蛇形运球过障碍,从肩背、手提重物的往返跑,到竞争激烈的手持接力棒的接力跑,从单杠上的引体向上,到垫上的仰卧起坐……同学们人头攒动,为同伴喝彩,为自己加油。同时,学校把相关的体育文化活动也列入竞赛项目,纳入团体总分。学生的参赛率从过去的70%到现在接近100%,几乎人人都有项目。体育节融“参与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和锻炼性”于一身,不仅丰富了体育活动的内涵,还有力地促进了班集体建设,对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今“到军营上纪律教育课”“电视直播贯双规”“去公共场所上公德课”“把升旗仪式交给学生”“读经典,学做人”“参与社区文明建设”等已经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建设新途径。同时,学校正努力加强以“科学民主、宽松和谐、鼓励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学生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潜能,为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强身健体,人人参与

贯彻学科德育,加强社团建设 学校教学部门从学科特点出发,有效利用显性德育内容,合理开发隐性德育因素。结合学校德育计划,开展学科德育活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忧患意识以及环境意识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教育作用。同时,学校还先后建立了篮球、田径、民乐队、合唱队、舞蹈队、车模、航模、手工制作、电子编程、花卉种植、自然知识等兴趣小组、社团10余个。通过兴趣小组和社团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和校园媒介的重要作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色 校园里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教育气息和青春活力,使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自觉受到文化的洗礼。校园广播、电视、橱窗、板报、网站、刊物等传播阵地已经成为与学生互动的重要媒介,广播宣传组从学生实际出发,将教育性、知识性、服务性作为宗旨,设立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知识窗”“知心朋友”“校园热点”“法制安全”等栏目;网站建设组则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发了“青檬世界”网页,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指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卓越教育”培养“卓越学生” 学校积极发挥优秀德育传统和特色的学校德育活动,培养学生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创新精神、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坚持让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方面挖掘潜能,在自我超越中找到人生发展的正确方向。学校先后被评为北京市艺术教育示范校、科技教育示范校、田径项目传统校。每年有近500名学生在科技、艺术、体育等领域获市、区级奖励。

课程当先,丰富学生人生体验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从学生特点和办学理念出发,结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解及多年的教学经验,2009年9月便提出了“关注差异,关注生活”的新的课程建设和实施理念。“关注差异”,即面向每一位学生,在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因材施教,减轻学生负担;“关注生活”,即在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经验,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他们了解社会,成为个人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

首先,在课程设计上,将课程分为三大类,四个模块,并将德育、教学纳入课程体系之中。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突出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关注课程的综合化、主题化发展趋势,强调课程整体育人的功能和价值;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关注从课堂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作业布置的形式及总量均发生较大变化;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提供满足孩子现实生活、未来发展的课程,特别关注核心价值观、生涯指导、金融理财素养,突出学生是现实生活中“完整的人”的思想;更加注重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及课时,突出地方、校本课程的时代性、开放性,合理运用学校的课程自主权,凸显学校的课程领导力和课程特色。

其次,在课程目标设置上,设置了“每一个人的课程”(从统一的课程到适合每个人的课程)、“终身价值的课程”(从阶段目标的课程到终身价值的课程)、“生活体验的课程”(从书本的课程到“五味俱全”,基于生活体验、认知发展的课程)、“普遍联系的课程”(从分科的课程到普遍联系超越学校的课程,从教室里的课程到覆盖校内全部活动、联系校外的课程)、“平等对话的课程”(从由上而下输入型课程到师生平等对话型课程)、“兴趣活力的课程”(从严肃的课程到兴趣活力的课程)。与此同时,以国家课程为主的基础课程也同样备受重视,国家课程相关学科必修课,包括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思品、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其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分为学科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劳技、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学科实践活动则分为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历史、地理、思品)。另外,“发展课程”设置中,在国家课程基础上拓展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其中市级地方课程含专题教育综合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法、中国梦、职业生涯、我们的城市、我爱北京等;主题教育综合课程整合毒品预防、预防艾滋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安全和自救互救教育、健康教育、礼仪教育等;通州区地方课程含通州历史、通州生物、通州地理、创业;校本课程含各学科研究性学习,如通州区交通问题研究、通州区水资源净化问题的研究等。“拓展课程”则主要包括学农与游学、人文社团、科技社团、艺术社团、体育社团等,是利于学生发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校本、社团类课程。

>>与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三中交流学习

再次,采取相应措施,超越课程边界。学校主张由关注学科转变为关注课程整体(以学科内、学科间、学段间整合为策略,关注课程空间、时间结构);由学科碎片化学习转化为系统化整体学习;由传统课堂向创造与个性式的课程转变;由有形的课堂向超越边界课堂转变,走组、走班、家校,突出选择性;由秧田式教室向跨时空教室转变,突出教育信息化(翻转、移动泛在)。

教师培养,提升学校教学水平

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和启迪,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有效保障。学校努力建设一支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一流的学术型、创新型、专家型教师队伍,即:师德高尚,具有团结、敬业、创新精神;和谐发展,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业务精湛,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学校始终坚持实践导向、内在需要导向,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以“追求卓越,崇尚创新”的学校文化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为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建立个人发展阶梯,建立保障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基本管理制度,提升期望、拓宽视野,利用培训打造高水准的教师团队,推动教师专业交流,在分享中不断提升和进步。

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建设活动 “新时期师德修养大讨论”“学习全国优秀教师事迹”“六中教师十个文明形象创建”“我是六中的窗口”等活动的相继举办,帮助广大教师重新建立起职业价值观,使其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秉承六中精神,争先创优,自觉成为学校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

>>初一学生参观长城展

深化人才强教工程,实现干部、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完善领导干部考核、评议制度,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激发干部锐意改革;组织教师积极参加远程教育培训,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牵手名校、专家引领等多种学习途径,不断创新教师培训模式;通过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基本功展示、学科擂台赛等方式做好校本培训工作;加强对新分配大学生、新任班主任、新调入教师的岗位培训工作,建立任本职三年以下教师的考核机制以及任本职五年以上业务熟练教师的专业提升机制;以北京市教学基本功展示活动为契机,加强教师基本功建设,逐步形成校本培训有效机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促进全校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的作用,加强与兄弟校的密切联系进入新课程改革和成为北京市农村中小学研修工作站以来,学校承担了5期农村中小学研修工作站学员的培训任务,还先后承接了兰州、江西校长培训班学员、新疆校长研修班学员的培训指导工作以及天津市骨干教师的参观交流活动;另外,学校与湖北十堰市武当山中学、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三中、内蒙古准格尔旗准格尔八中、通州区柴厂屯中学建立了对口协作关系,以期资源共享、结对发展;每学期,区教委、研修中心多次在学校进行教研活动,推广六中教育教学经验;学校还通过每学期一次的“教学开放周”及校际教研活动,向周边学校开放课堂,为梨园中学、育才中学通州分校、龙旺庄学校教师提供多节展示课。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学校无形中为教师搭建起了一个茁壮成长的广阔平台,使他们更新了教育理念,开阔了工作视野,活跃了教育思想,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与管理水平。

现在,学校有北京市学科带头人2名、市级骨干教师3名、区级骨干教师12名,成为通州区初中校之最,受到全区同行们的高度关注。学校能承担区级以上公开课、研究课的教师也越来越多。2014年5月,侯晓青老师在全国英语课堂评优活动中,获一等奖。今年学校的马力、谭文军、王玉荣、杨世琦、杨海伶、洪芳、马顺成、王德建、杜银华、路秀宇等老师斩获市公开课一、二等奖,区级春华杯、秋实杯一等奖、二等奖。

北京市通州区第六中学自1972年建校以来,其办学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但是全体六中教育人教书育人的初心、与时俱进的决心、勇创一流的信心却从未改变。在丁永明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将向着“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一位教师享受事业成功的幸福,使学校成为享有美誉特色鲜明的名校”的卓越教育目标不断迈进。“追求卓越、至诚至正”,这是几代六中教育人心中的期许,也必将成为六中学子努力追寻的方向。

猜你喜欢

德育活动学校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